一個社會的基礎是價值體係,價值體係是經過長期選擇和修補的結果,真理的特性在於它涉及社會的基礎,它的邏輯性導致它經常能說服人,從而能獲得一種傳播的力量,這種傳播就有可能對社會賴以維係的信念根基構成挑戰。
思想必定是“還在路上”,人類生活的豐富性不能完全被理性和邏輯化,因此思想必定不能失去對自身的反省,但是它的傳播和社會化過程恰恰就是思想失去反思性的過程。喪失反思品格的思想容易墮落為一種抽象原則。而其無限製的傳布會對社會及此種思想本身產生 危害。
由於思想會對作為社會基礎的價值體係提出質疑,而它也確實有真理成分。但基本上所有的思想在其否定部分的有效性都不能變成其肯定部分的有效性,因此在動搖社會基礎之後怎樣重建一個新世界的基礎就非常困難。
思想和知識
現代社會有著和超市商品一樣多、和官僚機構一般麵目的理論,卻很少看到令人心動的智慧。現代思維的模式是“知識至上”。知識本身沒有錯,可是知識一味的貪圖普適的解釋和製度化的研究,把學術變成官僚體製,結果是回避了創造性的提問。
生活有兩種必要的權力:知識和勢力。生活需要兩種精神支柱:諾言和背叛。人們需要別人來描繪並許諾某種理想。極端的諾言形式是宗教和社會理想,較弱的形式是時尚。背叛意味著懷疑、反抗、提問或重構。如果背叛的是權力或諾言,那麽有革命。如果背叛的對象是思想或感覺。那麽有哲學和藝術。
哲學和藝術
哲學的努力是把觀念或直觀變成問題,或是把複雜的問題變成明顯的直觀。這有點像把明白人變成瘋子,又把瘋子變成明白人。這樣做的意義在於使思想和文化成為一項永遠不死的事業。人人都關心個體的生命問題。同樣,人類也必須關心思想和文化存在的問題。哲學就是思想的藝術,就像純藝術是感覺的藝術。
藝術可以說是智慧性的技藝,藝術表現出智慧,正如技藝表現出靈巧。哲學和藝術正是人類的兩種智慧:思想的和感覺的。哲學和藝術關注的都是以什麽樣的方式去做某種事情。重心在於“方式“而非”“對象”。沒有哪一個對象不能成為藝術表現的對象,沒有哪一種材料不能成為藝術的材料。同樣,對於哲學來講,沒有哪一 個觀念本身是壞的,關鍵是如何使用不同的觀念以取得智慧的效果。這意味著,哲學境界是“無立場””的思維方式,它平等地對待各種可能的觀念。但是會不同地使用它們。一個觀念將起什麽樣的作用,要服從一個思想的整體。因此,哲學不應該專門為某種觀念說話,而應該為思想的整體效果負責。真正的哲學第一問題不是社會應該是怎樣的,而是“如何使思想有魅力”。
在蘇格拉底和老子那裏我們無法學習到通常哲學家喜歡給出的答案,而隻能去參與那種令人迷惑的討論。這種自身難測的思想就是真正的哲學。
思想和哲學
哲學為什麽是愛智慧而不是求知識?求知識是在求答案,思想由求知識變成愛智慧,變成一種守護智慧的藝術。這種藝術不再是為了給出答案,而是試圖改變問 題,新問題或者問題的新形式就已經是答案。拒絕答案可以防止思想變成製度化或官僚化的知識,這樣的思想才是活的。隻有當思想是活的,生活才是活的。
最後的答案意味著思想的終結。哲學不是用來回答,而是用來形成思想,它展開了可能性,它意味著有事情可以折騰,因此才有生活。所以,哲學隻是改變問題,而改變問題等於改變生活。我們有許多觀念,可以用來組成各種有魅力的問題,這就像洗牌,可以洗出各種花樣。
思想的土地,並非一係列原理,而是一些不需要答案的問題,一些永遠“成問題”的問題。由於哲學問題是無解的,所以有魅力,所以能夠把思想喚醒,能夠使一切事情“變熟為生” (defamilarization)。正如藝術把事物變熟為生從而防止感覺遲鈍,哲學把問題變熟為生而防止思想麻木。
哲學和語言
強化哲學的藝術性,哲學會不會變成一種文學? 哲學必須引誘語言走向思想,而不是像文學那樣被語言所引誘而產生表達。長期以來,哲學由語言的引誘者退化成被引誘者。被諸如存在、自我、超越、自由、本質等漂亮而可疑的語詞,以及各種誰也讀不懂的話語所引誘,去討論一些可能與真實生活無關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隨便“讓語言自己說話”,而應該直觀到真實生活的需要讓語言說什麽話(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低俗的話)。需要強調這樣一個事實,任何一種觀念在某種條件下都能被搞成真理。但是生活並不是需要每一種真理,人們永遠隻選擇某些真理,就是說, 有些真理是沒有價值的。
、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