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載〕文化小常識:“國是”與“國事” (吮露鶴08-4-25)
講舊社會的電影和小說裡,偶見茶館或飯館貼上“莫談國是”的標語.今之網文,常改寫作“國事”,以為“國事”即“國是”,二詞音同,意思該差不多.
“事”與史、吏、使,由字源看,實皆“史”之一字的演化,義有可通,自成一組.但“是”之一字,從日止或從日正,日止於定點之正,無偏無倚,含義與“事”之一組字大有分別.“是”乃知止於正之“定是”,“事”則不然,蓋事無固必,踵事更可增華.事常生變,無事不可變,故人因時臨機應事,尋所當適,並該實事求是,切事近理之所當是.因知“國事”之與“國是”,實為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代國君,須與諸侯士大夫“共定國是”,國之所當是,不是君主一人可以獨斷的.《禮記》甚至有這樣的規矩:“君言王事,不言國事.”王室之事,歸君自管,合家事於內朝,而君與諸侯,則合民事於外朝.國事多端,國事之小者,人臣可以決定,然遇國事之大者,雖道君有不言國事,現實之中,或仍有呈君主裁奪之時.隻是一涉“國是”,無不認為須由君臣共定!故今所謂“封建”,實並非全像一般現代國人頭腦中的那樣“獨裁”,國若有定所當是的“國是”,理應“共定”.
宋元而下,君主日益集權,人臣每以“國是未定”為憂,明清誌士,更多忽而看到“國是如此”的憤慨.“共定國是”,早屬歷史的亡音,即使“共商國是”,漸漸也成了明日黃花.上一世紀,國家或訂有言論自由的憲政法律,但社會上別說缺乏“共商國是”的空間,即或爭取得到“共談國是”的機會,也常見製肘,就連私營的公眾場合,喝杯茶,吃個包,竟然要自設禁區,貼上“莫談國是”的規條!
步入廿一世紀,中國真正實現超英趕美的地方,是剛躍為上網人數舉世冠軍的大國:網民2.21億有多!不過登入論壇,走訪博客,進入聊天室,很快發現,處處無不存在“莫談國是”的潛規則!人須懂得自律,甚至連普通的“國事”最好也莫談.如果大家隻談風月,那網客以至網管以及網警,都鬆一口氣,皆大歡喜,享受和諧社會的氣息.所以各大小網站,點擊攀上榜首的,多是談風說月,一涉國事,再無各方之共談,頂多附和主旋律的合唱,不然便準備有刪帖、封禁侍候.
昔民間自律,“莫談國是”,今人心禁忌,“莫談國事”,難道是科技日新月異,社會今非昔比?“國是”無比特殊,非一般網民能談,《人民日報》遣詞用字極知分寸,隻兩會期間的代表,才用到“共商國是”,連國是也找你入京商量,可見多光榮!但不會說“共定國是”,因那份屬中共中央九位常委所專,13億國人莫問.
回複:為免有避重就輕之嫌,姑重貼舊文,為前之簡述作補充
所有跟帖:
• 謝謝鶴先生惠賜貴文,拜讀後學習中:) -有言- ♂ (90 bytes) () 04/03/2009 postreply 20:25:14
• 還是請你直接回答為何按你的標準中國至今沒有出現你所謂的文藝複興 -一首歌謠- ♂ (0 bytes) () 04/04/2009 postreply 05: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