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4-18-2011)]:相隔不到兩周,我娘家的二姑父和我婆家的姑父分別以88歲和86歲的年齡離世。娘家二姑父是在睡夢中離開的,而婆家姑父是心髒病突發離去。無論在娘家(江蘇)、還是在婆家(浙江),當地都有“好死”一說:即年長者去世時沒有受折磨。因此,娘家親人和婆家親人打電話告訴我們時都安慰我們“你們的姑父是有福的,好死”。然而,先生和我的心對親人們的離去還是難過的。謹以此文紀念我的兩個姑父。
(1)娘家二姑父
剛去世的二姑父是我二姑媽的第二個丈夫。二姑媽的第一個丈夫在1949年與他的3個兄弟帶著部分錢財撤退到台灣,留下他們的父母和妻子兒女守著一大攤子產業。他們原以為分離是短暫的,卷土重來的日子不會太久。然而,那一別造成了4對夫婦天各一方的悲劇。結婚不到兩年、還沒有孩子的二姑媽等了原來的丈夫6年之後,才重新結婚。後來得知,二姑媽原來的丈夫在台灣也成家立業了。40多年後,當二姑媽的原來丈夫第一次再見我的奶奶時,據奶奶說,這位接近70歲的男士淚流滿麵,跪在我奶奶麵前,說:“媽媽,對不起!”。奶奶說,她也是流著眼淚將她的曾經的二女婿扶起來,告訴他:“不要再喊我‘媽媽’了,喊我‘大媽’吧。以後大家也不要來往了,我們沒有緣分”(注:‘大媽’是方言,即‘伯母’)。我的奶奶非常喜歡我後來的二姑父,也非常愛護他。我的二姑父是二姑媽原來丈夫家的帳房先生之一。因此,二姑父算帳技術特別好,用算盤又快又準。1949年之後,二姑父在一個百貨商店做總帳會計,直至退休。
我的爺爺奶奶共生有8個子女(《爺爺和奶奶的愛情故事》),其中7個存活、長大成人、結婚生子,給他們帶來16個孫子輩孩子。而在16個孫子輩中,隻有4個是女孩,並且其中一個(堂妹)與她的父母遠在新疆。物以稀為貴,表姐(三姑媽的女兒,比我大6歲)、表妹(二姑媽的女兒,比我小6個月)、以及我就成了親人們中的掌上明珠。二姑媽家還有一個從福利院領養的孤兒,那是我的大表哥。大表哥比我的表妹年長8歲,與我的表姐經常在一起玩(大表哥和表姐後來成為夫妻。因為他們沒有血緣關係,法律是允許的)。而我和表妹同齡,我們倆在一起玩的時間比較多。兒時,我經常被5個姑媽搶著邀請到她們家過暑假。暑假期間,二姑父下班回家時,常常給我和表妹買一些零食(大表哥不在家,作為知青被下放到農村)。二姑父說話不多。然而,他一旦開口,常常是妙語連珠、幽默風趣,引得聽的人捧腹大笑,而他自己不笑。
然而,自從恢複高考製度,我和表妹這些曾經被放養的中學生們突然象小羊一樣被圈了起來,什麽重點班、重點學校。。。我去二姑媽家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後來,離家上大學、出國留學。再與二姑媽和二姑父相遇隻是在每年一次的探親期間。6年前,二姑媽82歲時去世;如今,二姑父也走了。願我的親人們在天堂安息。
(2)婆家姑父
我的先生有2個叔叔和1個姑媽。所以,我隻有一位婆家姑父。我與先生認識將近24年,結婚也將近24年。這期間,我去過婆家17次。除了看望公公婆婆,基本上每次都會拜訪長輩親人,包括姑媽和姑父。因為每次行程匆匆,我對姑父姑媽沒有太多的了解。但是,有一件事使我至今難忘。
上個世紀80年代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尚未象如今規模宏大、攤位昂貴。婆家的親戚們有5家在那裏各自擁有一個攤位,做起小商品生意,就連接近60歲的姑父姑媽也下了經商大海。雖然不像他們的兒女那樣大發,到了90年代初,兩位老人也成了百萬元戶,在城裏買了房子。剛開始做生意時,姑父姑媽邀請我的公公婆婆入夥,因為我的公公婆婆有文化,而他們不識字。我的婆婆因為有“無商不奸”的概念,因此,不願入夥。我曾經問過他們:“爸爸媽媽,你們對當初的決定後悔過嗎?”婆婆說:“偶爾會。但從來沒有真正後悔過。”我的公公婆婆是兩位非常淡泊的老人家(《媳婦話公婆》)。
扯遠了,回到那次難忘的經曆。那年,我一個人回婆家探親。公公婆婆陪我去拜訪姑父姑媽時,當然是到小商品市場找到他們。吃完中午飯後,公公婆婆外出購買一些物品;姑媽回到小商品市場照顧攤位;姑父在家等待其他商人來進貨。姑父姑媽將我當成自家人使用,布置給我一個任務,將每捆100米的尼龍花邊剪出6米,總共有20捆尼龍花邊。我高高興興地做他們交給我的任務,很快就完成了。下午大約3點左右,一位來自湖州的商人到姑父姑媽家進貨:20捆尼龍花邊。當時,我傻眼了,心裏非常不安,因為我不久前剛從每捆100米的尼龍花邊剪出6米,現實是每捆隻剩94米。我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不知如何將事實告訴來進貨的商人。如果我不說出實情,我的良心不得安寧;如果我說出實情,不僅給姑父姑媽的生意造成麻煩,而且有可能給我的公公婆婆在親戚們中帶來麻煩。急中生智,我想出了一個暗示的好辦法。乘著姑父進房間算帳時,我悄悄地問來進貨的商人:“你能確定每捆尼龍花邊是100米嗎?”那位商人回答:“當然不是,隻有94米。”我驚訝極了,問:“你怎麽知道的?!確實,我剛從每捆剪出6米。”那位商人說:“我回去後也會從每捆剪出6米。”我問:“那麽誰會買你這每捆隻有88米的‘100米’尼龍花邊呢?”他回答:“我們那裏的一個兒童服裝廠。”我又問:“服裝廠的人知道每捆隻有88米?”他回答:“當然知道”。我問:“那麽,服裝廠不是要虧本了嗎?”那位商人回答:“虧本?怎麽可能呢!兒童服裝加上一些花邊,價格就提高許多。兒童服裝的利潤還是比較大的。”姑父進入客廳後,那位商人還將我“出賣”了。幸好姑父沒有責怪我。我問他們:“剪出的6米尼龍花邊用來做什麽?”姑父回答:“在攤位上零售給小商戶或個人”。那次的經曆使我知道為什麽他們容易發財。據說,現在這樣的行為在義烏小商品市場已經行不通了,商品流通越來越正規。但願如此。
雖說那次的經曆姑父留給我的印象是“狡猾”,但是,老人家留給我更大的印象是勤勞。那天中午,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他腳蹬三輪車,將那20捆尼龍花邊從小商品市場的攤位拖回家。他的財富不都是依靠“狡猾”得來,更多的是依靠勤勞。願姑父息了世上的勞苦,在天堂得享安寧。
音樂《愛的禮讚》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