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在人們的生活中,不是一個高尚的去處,可人們的生活卻離不開它。因為,人類生活的五大要素---吃、喝、拉、撒、睡中,它與兩個直接相關。所以,盡管廁所這個詞不便登大雅之堂,可入廁(也就是上廁所)卻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環節。
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入廁自然也是與不同地域的生活習俗相關聯的。我所知道的,最具代表性的南北入廁差異就是早年的“南坐北蹲”。也就是南方人入廁是以坐馬桶的方式,而北方人則是以蹲坑的方式。這一坐一蹲就產生出了南北入廁的差異來。
南方人坐馬桶的入廁方式,造就了南方特有的“馬桶文化”,早上倒馬桶是這個文化特有的一道風景線。記得小時候回南方老家探親,早上常常被外婆家外麵倒馬桶嘈雜的人聲和涮馬桶的聲音吵醒。當睡眼惺忪的我走出院門,看到的是一派充滿生氣的熱鬧場麵。人們一邊認真洗涮著馬桶,一邊又熱情的相互打著招呼和交談著,從這個場麵,我能體會到一種南方人特有的,其樂融融的生活方式。
北方人蹲坑入廁的方式,則產生的是北方特有的“蹲坑文化”。在一個修建的很簡樸的公廁裏,一條長坑上,同時蹲著幾個在那認真“辦公”的人,有時這些“辦公”的人,還邊“辦”邊聊,那算是北方“蹲坑文化”特有的場景。這種蹲坑“辦公”的方式,為北方人提供了一個,很生活化的交流場所。由於早年提倡節約鬧革命,很多公廁裏麵,沒有隔障把“辦公”的人隔開,所以,當熟識的人碰巧在一起“蹲坑辦公”,則免不了會一陣寒喧問候,而這時最不著邊際的問話是:“你吃了嗎?”
後來,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隨著人們不斷的搬遷入住高樓民宅,南方的“馬桶”和北方的“蹲坑”,都在慢慢的被漂亮結實的白磁抽水馬桶所替帶。“南坐北蹲”的差異都被統一到了“白磁馬桶文化”上來。
這種改變對於習慣於“馬桶文化”的南方人來說,入廁的方式並沒有變,變的隻是屁股下麵坐的東西,所以,他們很樂意接受這個改變。可對蹲慣了的北方人來說,這種改變盡管是 Upgrade 的,但對有些人來說,適應起來還是有困難的。
我們單位裏,有一位蹲了大半輩子的老兄,在他搬進使用白磁抽水馬桶的房子後,硬是用磚在白磁馬桶的每一邊,摞了一個與馬桶一樣高的磚“牆”,每次入廁“辦公”,他都要蹲在那兩截磚“牆”上。直到他搬走,後麵的住戶才把這些磚“牆”給拆了。
前兩年回國探親,在我們城市的一個公廁裏,已經習慣了“白磁馬桶文化”的我,再次受到了蹲坑的待遇。這使我再次麵臨當初剛開始使用白磁抽水馬桶時的尷尬。這也算是一種“逆向文化衝擊”吧。
想想這人啊也真有意思,當我們從舊的文化習俗向新的文化習俗過渡時,對於新的東西,總免不了會有一種抵觸和不適應,可當我們習慣了新的文化習俗以後呢,當我們再次遭遇昨天的東西,又會覺得不習慣和迷失。可能這種生活的反反複複就是我們生命的韻律吧。要不怎麽會: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呢?
【題外話】
聽有朋友從國內回來說,現在國內對廁所的稱呼和上廁所的提法也有變化。男廁所叫“觀瀑軒”,女廁所叫“聽音閣”。
出外旅遊在長途汽車上,導遊把上廁所解手叫“唱歌”。我朋友就遇見一次在旅遊大巴上,導遊問有沒有人想“唱歌”?當有人說想時,導遊就對司機說:師傅,有人想“唱歌”,麻煩在前麵給停一下。
所以,下次回國,當你在旅遊大巴上,聽見導遊問有沒有人想“唱歌”的時候,你可別錯過了,因為人在路上,過了這個“村”,就不知道哪是下一個“店”了。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