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謀機變---中國曆史之十大經典反間毒計續二

權謀機變---中國曆史之十大經典反間毒計續二

計之八 死後發飆

   世人眼中智者的最高境界,大抵不僅在生前威風八麵,算無遺策,而是有能力在自己身死之後穩控局勢.翻開三國演義, 無論是蜀國的最高智慧象征諸葛亮,還是魏方謀臣之冠,死後曹操流涕長歎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三哉”郭嘉郭奉孝都是精通此術。

諸葛孔明仙遊五丈原之前,對後事進行了精心的安排,不僅留下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千古佳話狠狠調戲了一把老對手司馬懿,還借馬岱之手誅除了野心甚大的魏延,一舉奠定了蜀漢幾十年安定的政治局麵。郭奉孝的死前遺計定遼東,借公孫淵之手殺了袁紹兩個千裏相投的兒子袁尚,袁譚也堪稱反間史上的經典之作。

   另一個死後逞威的經典案例應該算是戰國著名的說客,身佩六國相印的蘇秦大人。蘇秦不僅嘴皮功夫了得,其權術之精,識見之遠,心計之深也是一般人遠所不及的。他在趙國當相國的時候,經常在趙王麵前吹噓,隻要有他在,秦國即使再強大十倍也占不到趙國的便宜。

話音未落,就傳來了秦王試圖對趙國用兵的消息,蘇秦臊的老臉通紅,但這也難不倒他。他找來了昔年的同學,才能不下於他的張儀,說是和他共享富貴,卻故意百般冷落蔑視,像仆人一般使喚。張儀也是心高氣傲之人,一怒之下鐵心和蘇秦作對,負氣跑到了秦國,窮困潦倒之餘卻意外得到一個人的大筆接濟,並經他引見得見秦惠王,一番策論說得秦王心服口服,拜為上卿。

那個接濟他的人此時表明身份,說自己是蘇秦的門客,蘇先生他這麽對你無非是為了激發你的上進心,您今後在秦國手握大權,千萬不要忘了他的大恩哪。張儀感激的涕淚俱下,奮盡生平之力鼓動秦王不要去攻趙,轉而拿魏國撒氣,終於一舉取得魏國的西河之地,秦趙兩家皆大歡喜,和平長達十五年之久。

   此後齊魏兩國合兵攻趙,蘇秦的六國合縱抗秦的歸劃徹底泡湯,實在不好意思繼續在趙國混下去,跑到北方的燕國。燕易王對這個偶像級的明星崇拜的不得了,立時委以大權。蘇秦在燕國玩得的確過火,居然和燕王的寡婦老媽私通。此等奇恥大辱的消息傳到了燕王的耳朵裏,他卻渾然不當回事,反而對蘇秦更加禮敬。旁人對蘇秦的驚天豔福和通天權勢羨慕得口水直流,紛紛跑到他府上祝賀。

蘇秦何等神台清明,搖頭苦笑,燕王不過是忌憚他老媽和自己聯手的強大勢力而不敢妄動而已,他老媽在世還勉強罩的住自己,隻要一朝歸西燕王隻怕第一個放自己不過。於是他親自去見燕王,說自己有辦法反間毀掉燕國最痛恨的仇敵齊國。燕王連連稱善。蘇秦緊跟著建議,您不妨找合適的理由把我趕出燕國,我去投奔齊國,作為內奸,我自然有辦法把他們國家整垮。第二天,燕王就當眾斥罵蘇秦色膽包天,兼懷貳心,將他逐出宮去。

蘇秦委屈地舉家南下出走齊國,齊宣王像中了大獎一般高興地把他奉為上賓。宣王死後,他鼓動齊瑉王厚葬他老父,葬禮花費之巨,空前絕後,又教會他狂搞麵子工程,大興土木,整個齊國果然被收拾地得煥然一新。

齊王在心曠神怡,接受萬國朝賀爽到極點之餘,隻怕也沒注意到好端端的東方大國就此被搞得國敗人窮,民生凋敝,他對蘇秦的封賞同時也厚得無以複加。先前齊王身邊幾個靠諂媚拍馬混飯吃的佞臣眼見進口了一個更狠的,竟然後來居上,嫉妒的雙眼冒血,重金聘請刺客趁蘇秦不備將其刺成重傷,混戰中凶手逃之夭夭。

  蘇秦躺倒在床,情知自己傷重不治, 一麵歎惋平生縱橫天下,無所不能,今日居然在陰溝翻船,世事忒也難料,一麵開始苦心安排自己的身後事宜。等到齊王風風火火地跑來探病的時候,他拚盡最後一口氣道,我反正是活不了拉,不如廢物利用,您宣告天下,說我是燕國的奸細,此行的目的就是顛覆齊國,選個熱鬧的日子在大街上把我五馬分屍,並把我的家人統統趕回燕國,想必刺客也好,主謀也好,參與者也好,包括那些稍微知情的人都會迫不及待跳出來討賞,到時您把他們統統誅除為我報仇便是。

  齊王含淚應允,依著蘇秦的最後一計完美利落地替他抱了仇。燕王聞說蘇秦慘死於齊,也是唏噓不已,以前的芥蒂固然是一筆勾銷,又念及他反間的奇計偉業,於燕國的大恩,對他的家人極盡優渥撫恤自不必多說。

沒過多久,蘇秦確係燕國間諜的消息終於坐實,齊王羞惱萬分,命人再把蘇秦從地下掘起來當眾鞭屍,意猶未盡,想宰他全家發泄的時候才猛然記起自己早就把他們禮送入燕,隻能徒呼負負。蘇秦雖死相難看,齊國也被他玩得根基動搖,後來終於被名將樂毅率燕國軍隊攻打得險些亡國。

  蘇秦一生行事詭異,機詐難測,視天下為無物,玩弄戰國七雄於股掌之中,最後卻堂而皇之地進了燕國的忠烈祠,誠如西漢鄒忌的那篇傳世美文《獄中上梁王書》中總結的那樣,“蘇秦不信於天下,而為燕尾生”,實在讓各位看官各個跌破眼鏡。鄒忌先生固執地認為那是燕王知人至深,待人至誠,從而感動了這位九世滑頭的緣故。

實則不然,燕王本身就不是省油的燈,他的那套收買幾個輕生重義的愣頭青如專諸,聶政這些刺客是綽綽有餘,卻怎麽可能感動得了奸狡如狐的蘇秦?蘇秦這麽安排,一方麵是引那些膽大無腦的凶手自動獻身,那些敢買凶殺自己的人勢力絕對不小,畢竟自己又隻是個客卿,而且民怨甚大,天知道負責調查此案的齊國法司會不會賣力,抑或幹脆找些替罪羊胡亂一殺了事,同時此舉也是為家人鋪好後路,自己也稍微洗刷一下謀國不忠的惡名,另一方麵,他竭力顯示對燕國的忠心也無非是討燕王的老母,自己的最後一個歡心罷了。他狡獪一世,今次隻怕是動了真情,情之累人,當真一至如斯。

  先秦人物,大多個性張揚,率性敢為,虎虎生風,卻甚少有後世主辱臣死,忠君愛國的道德理念。蘇秦張儀這些無恥黑心的縱橫家如是,豢養著萬千門客野心勃勃的戰國四公子如是,僅感懷知遇之恩就撲殺本國元首的刺客專諸,聶政如是,一邊哀歎著“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一邊為報家仇而荒唐到親率敵國大軍攻滅自己祖國的超級大漢奸伍子胥亦如是,史上第一衰神,和漢代著名的衰將飛將軍李廣齊名的大能人吳起也如是。

要說反間史上身中暗箭次數之最,吳起隻怕可排第一。後世史書上但凡評說名將,經常要要形容他才比孫吳,孫就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吳就是超級天才吳起是也。

吳起與孫子齊名,他的武功戰略那是不肖多說的,更難得的是他是罕見的軍政全才 。他無論流落到哪個國家,隻要被委以重任,那個國家就不可思議地強盛起來,政通人和,國富民強之餘,對外作戰也是攻必取,戰必克。

  如此才智卓絕的吳起,一生卻受盡小人陷害。他原本是衛國人,其時衛國式微,國君暗懦無能,於是毫不猶豫地拋棄祖國求學於魯國名人曾參門下。曾參問他生平誌向,他爽快地回答是權位金錢美女,一心崇尚禮儀教化,修身治國齊天下的大儒曾參傷心得差點吐血。

吳起雖然沒有絲毫的道德意識,但的確才華出眾,遠越齊輩。曾子的學生們嫉妒死了這個留學生,一齊在曾子麵前告狀,說吳起當初離家求學的時候,他母親苦留,涕淚俱下,他卻走得義無返顧,還許下宏願,生平不混到卿相,就決不踏入家門半步。最近他母親去世,他行止如常,談笑風生,連一絲回家看看的意思都沒有。

這個反間算是擊中了要害,曾參可是一位因事母至孝而名動天下的大孝子,變態到有一次路過一個名叫“勝母”的巷子,因為厭惡這個名字,寧可繞路多走。曾子當即氣得臉色發青,二話不說,將吳起趕走。這算是吳起第一次中箭。

  離開老師,吳起就近投靠了魯王,牛刀小試,立討歡欣。其時齊國起大兵伐魯,舉國上下無不驚惶失措,因為魯國相比強齊國力根本不在一個檔次。吳起雄心萬丈,拍著胸脯保證隻要自己將兵,絕對可保萬全。

魯王被他鼓動得熱血沸騰之時,旁邊一群早就瞧吳起不爽自己卻無能抵禦齊兵的將軍一起向魯王進讒言,吳起的夫人是齊國人,他本人又是衛國人,怎麽可能專心幫著魯國對付齊國?消息傳到吳起的耳朵裏,他的第一反應是一刀砍死心愛的夫人,提著血淋淋的人頭到魯王麵前表忠心。魯王哪裏受得來這個,驚得幾乎暈厥。吳起領了將印,一仗就把驕橫不可一世的齊軍打得人仰馬翻。

  得勝還朝之後,那些將軍們看看洋洋意滿的吳起氣得幾乎抓狂,又一次在魯王麵前構陷說,吳起向來寡恩刻薄,無情無義,老母親死了不回家吊孝,恩師受不了他攆他出門,現在更是鬧到了殺妻求將,很難講他以後會對您有多忠心。再說,這仗我國雖然大勝,但我們魯國到底是小國,隻怕以後會成為眾矢之的;吳起是衛國人,我們重用吳起,明擺著冒犯衛國,為一個人得罪一個國家,實在犯不著。

這番言辭公私兼顧,擲地有聲,除了對吳起的人品進行抨擊以外,連帶著將他的赫赫戰功輕鬆拂去,更要命地是將他的起用升華到國際政治矛盾的高度,魯王即使十倍欣賞吳起的幹才,又焉能不動心?吳起二此被離間,倉惶出逃到魏國。

當時的魏文候甚是賢明,一心想有一番作為,可是魏國其時被西鄰虎狼之國秦國欺侮地抬不起頭,聽說吳起千裏來投,火速擢拔他為大將。吳起很快為魏國攻城略地,虎口拔牙,一連攻占秦國五座城池,兵悍將勇甲於天下的秦軍對他無可奈何。

吳起雖然貪財好色,熱戀權勢,卻能深得軍心,他在西河之地(魏國黃河以西的領土,與強秦接壤)駐守的時候,和士兵們同甘共苦,吃睡都在一起,一次一個小兵背上長瘡,他竟然親自俯身下去幫他口吸膿血,旁邊的士兵都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唯獨那個小兵的母親傷心得號啕大哭道,當年他父親也是被吳將軍吸濃,從此打仗豁出命不要,很快戰死,現今我的兒子隻怕也活不長了。

  魏文候去世,武侯繼位,此時的吳起以鎮守西河數十年壓得強秦不敢絲毫動彈而名震天下。和魯國的那些將軍一樣,魏國的大臣也恨透了這個名聲極臭,才能卻又極高的家夥。宰相公叔一直想離間吳起,可是武侯卻對吳起青眼有加,居然有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吳起。

公叔也是駙馬爺,但是他的才能比起吳起天差地遠,吳起要是也當了駙馬,自己的相位隻怕不穩。可是魏武侯既然早就聽說了吳起殺妻求將的傳奇故事還有心嫁女,隻怕他也不在乎別人挑吳起人品的刺。

  不過公叔另有妙策,設計了一個更為精巧的圈套讓吳起自行跳入。一次他在魏王麵前說,吳起此人反複無常,不知他到底對魏國的忠心如何,不妨試他一試。魏王也一直有些隱憂,忙問如何試。

公叔進言,您不是打算把女兒嫁給他嗎,明天召他進宮,直接問他願不願意做我們魏國的駙馬。吳起此人向來趨炎附勢,您也清楚。如果他對魏國真心的話,肯定滿口答應,如果他借口推辭,那就明擺著是有貳心。魏王連連點頭。

  當晚公叔請吳起到自己府上做客。吳起興高采烈地坐在席間,卻愕然發現堂堂一國之尊的相國居然恭敬地站在一旁,不住手地端酒上菜,親自服侍公主夫人,其媚顏卑下甚至還不如仆人,不由得大吃一驚。散席後公叔拉著吳起入內室,向他大吐苦水,極言駙馬生涯的辛酸苦辣,吳起感慨良久,好言相慰。自然,這是公叔和公主聯手演的好戲。

第二日,魏武侯問他是否有意迎娶公主,吳起立時大驚神色,轉念一想,做駙馬雖然一步登天,但不料竟是如此辱人,我吳起就不信憑自己的才幹混不出頭,駙馬不作也罷。於是婉言謝絕。魏武侯登時神色不善,知道相國所說不假。

  吳起察言觀色,明了自己已經得罪了魏王,隻得再次出逃。順著黃河南下之際,望著河西千畝良田,高高的城垛,烈烈飄揚的軍旗,一向心腸剛硬的吳起第一次淌下熱淚,到底這是塊為之熱血奮鬥數十年的土地阿,自己一走,隻怕很快要易手。這就是著名的“吳子之泣西河”的典故。吳起並沒有料錯,數年後秦國輕鬆攻取了這塊心腹要害之地。

最後吳起到了楚國,他的生命的終點也在那裏。楚悼王聞說吳起才絕當世,立時拜他為相,一生苦求富貴的吳起到此算是功德圓滿。

吳起深感楚王的知遇之恩,在他的銳意改革之下,整個楚國蒸蒸日上,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國庫收入翻了數倍,南平百越之地,北並陳蔡兩國,向西再次和老冤家秦軍交手,又再次把秦軍打的潰不成軍,從此秦軍上下一聽到吳起的名字人人頭大如鬥。

要擴張就不可避免地北上和魏國作戰,麵對昔日自己花極大心血一手調教出來的精銳魏軍,吳起毫不手軟,屢屢重擊,攻占了無數城池。楚國藉此終於積下了其後躋身戰國七雄的本錢。但凡改革,都難免要得罪人,秦國的商鞅因變法最後不免被秦人五馬分屍,吳起素來貪鄙傲氣,行事酷辣,得罪的人遠較商鞅為多。

楚悼王活著的時候對他恩寵有加,等到一死,吳起也知道自己難逃善終。其實以吳起的精明,本可以在楚王病重的時候再次走人,但他實在太累了,一輩子都在不停地被人陷害,跑路,這次真的不想再逃了。

  楚國的一群舊貴族趁楚悼王停屍宮中,就迫不及待地掩殺進去,吳起大窘,慌亂中退到楚王的棺木旁頑抗,最後幹脆躍入棺中,抱著楚王屍體不動,那些亂軍殺紅了眼,一陣箭雨,將吳起和楚王的屍體一並射成了刺蝟。

  吳起此舉,大有深意,這是中了一輩子反間計的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用反間計。新楚王登基後,名正言順地把那些朝楚悼王屍體上射箭的人抓起來全部族誅。雖說這些人都有擁戴他登基的大功,但俗語有雲,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們今朝既然敢犯上妄為,他日難保不再犯。

隻是又要殺得利落,又要安穩眾心,不致遭人非議,甚至激起叛亂,就難得很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勾踐那種狠戾的心腸和手段。吳起的確送給新楚王誅殺功臣的絕好借口,促他下定決心,當然最主要的,是替自己抱了仇。

  吳起一生,從道德上說惡劣得一塌糊塗,從功業上說雖然也極顯赫,卻幾沉幾浮,最後仍未善終,可以說失敗得很,但他和蘇秦恰恰相反,一生光明正大,從來不耍陰謀詭計。從他生平唯一一次反間計看,他倒不是智商低下,或是性格單純,耍不來權術手腕,而實在是不屑搞這一套。他一直深信單憑自己的曠代才智就足以立世,這才是他真正可悲的地方。

  聖人孔子有雲“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說得是其弟子澹台滅明品行高潔,可是其人形容醜惡,不襯其德。其實論起以德取人,也不免失之吳起阿。

計之九 口蜜腹劍李林甫

   如果在綿延幾千年的中國反間史上選出個十項全能的冠軍,個人以為非大唐開元,天寶年間名相李林甫莫可。
  李林甫此人可以算是不學有術的典型,他雖學識鄙陋,無甚文才,但論起權術手腕,心機城府,風流天子唐玄宗的麾下名臣能吏無數,卻沒有一個是他的對手。但凡他要決心扳倒的政敵,不管是清高孤傲的飽學才士,老成持重的敦厚長者,驕橫跋扈的邊塞節度史,還是金貴如太子親王,玄宗身邊炙手可熱的近侍,或是六親不認的酷吏,惟利是圖的小人,極盡奸險的佞臣,幾乎沒有一個逃得出他的算計。

最要命的是,這些人即使被他弄得焦頭爛額,身家性命有時候都送掉了,卻不知道是他在暗地使勁,因為他越是想整倒某人,就越是結交示好,極盡恭維阿順之能事,所謂“口有蜜,腹有劍”,決非虛言。宋代大學士歐陽修等人編訂古籍的時候看到以前版本的唐書既冗長混亂,又忠奸不顯,於是重編《新唐書》。他們這些道德文人大概狠李林甫狠得入骨,在禍害大唐的奸臣榜上,毫不留情地將他釘在榜首。

  唐玄宗李隆基稱得上是倜儻多才的一代英主,早在少年之時就深得武則天的欣賞,及其年長,快刀斬亂麻一舉掃平太平公主的叛亂,端的精明強幹。他在位先些年,任用姚崇,宋景等一代名相,勵精圖治,國力蒸蒸日上,在曆史上留下開元盛世的美名,連大詩人杜甫飽受離亂之苦的時候,回憶起當年的盛世,也是感慨不已,“憶昔開元盛世日,小邑猶存萬家室。”

可惜玄宗和那些才智過剩的風流才子型皇帝如李後主,宋徽宗有同樣一個毛病,都是逐漸發現處理繁瑣的政事遠不如談玄論道,著詩作文,一邊溫軟在抱,一邊欣賞輕歌曼舞來得爽。這原本也不是甚麽大事,隻要用人得當,曆朝曆代主昏於上,政清於下的中興局麵屢見不鮮。可是玄宗誤就誤在過於自負,認為以自己的精明洞察奸人們豈能討了好去。他識人用人的手段對付一般的奸佞宵小是綽綽有餘,可是對付李林甫這等大滑似忠的極品就施展不開,反而成了他借以打擊政敵的利器。

說起來李林甫要討玄宗的歡心也是頗費一番周折。玄宗文采風流,愛才如命,李林甫卻自小隻知道和一班貴族子弟廝混胡鬧,鬥雞走狗,詩詞歌賦等根本一竅不通,甚至當了宰相之後,有一次一位同僚老來得子,他親筆撰寫的賀辭中居然將弄璋之喜誤作“弄獐”之喜。

(難道抱著個毛茸茸的獐子就真的那麽開心嗎?) 他當禮部尚書的時候,就瞄準了宰相的寶位。隻是當時的宰相是大才子張九齡。張博學多識,文才絕代,深受玄宗的賞識,且他為人鯁直,素來鄙視李林甫這等無德小人,屢屢當麵痛斥。李林甫狠忌交加,卻並不急於出手,一麵與張九齡等宰相曲意迎奉,一麵獵豹一般靜靜地瞄視著獵物。

  機會終於到了。中書侍郎嚴挺之的前妻被他修棄以後,另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後來王因被告貪汙收入獄中,嚴挺之詳察此案,發現證據不足,將他保釋出來。李林甫馬上意識道此案大有文章可作,嚴挺之和丞相張九齡,裴耀卿都是清流一黨,平日互相仰慕,引為知己,那是朝野共知,他們向來一齊和自己為難,這次實在是一箭數雕的大好機會。

他托內侍在玄宗麵前密告嚴挺之私放貪汙重犯,有徇私舞弊的嫌疑,並請玄宗征詢宰相的意見後再作決定。玄宗找來張九齡,問他對此案的看法,張據實直言,嚴挺之曆來公私分明,王元琰的夫人誠然是他離異的前妻,但是並無私情牽扯在其中。

玄宗冷笑,並無私情?隻怕是故劍情深吧,當即下令把王元琰重新拘禁嚴查。再細細思量,張九齡平日看似公正嚴明,關鍵時候竟然還是偏幫私黨,實在讓人寒心,於是罷去了張,裴的相位,並將嚴挺之貶官千裏。當張九齡,裴耀卿兩位叩頭謝恩,黯然神傷蹣跚著走出正殿的時候,李林甫望著他們的背影嘿嘿冷笑,“看你們今日還敢自稱左右丞相?“百官無不簌簌自危。

  李林甫得以升任丞相,除了設計扳倒張九齡以外,也是他平日緊密勾結內宮的回報。當時玄宗甚是寵愛武惠妃,李林甫就全力巴結這位權傾內宮的人物,但太子李瑛並非她所出, 武惠妃一直深以為恨。

李林甫探知她的心意,也覺察到玄宗其實並不喜歡 太子,隻是礙於輿論不敢妄動,這種有賺無陪的好買賣豈有不作之理?他鼓動其他人誣告太子謀反,玄宗正愁沒借口,讓群臣討論廢太子之事,張九齡等人搬出隋文帝楊堅誤廢太子最終丟了大好江山的案例,竭力替太子洗明冤情,唯獨李林甫在一旁默默不語。

玄宗眼見阻力甚大,一時下不了決心,散朝後單獨召見李林甫,李隻說了一句話,這些都是天子的家事,外臣根本沒資格插嘴的。玄宗立時轉憂為喜,也為李林甫的忠心所感動,狠心廢掉了太子。李林甫為了杜絕後患,糾集一幫官員將太子和另外兩個王的勾連謀逆案坐實,並將他們一並處斬。

  太子雖然被殺,可是玄宗屬意的新太子並不是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而是忠王李亨。任那李林甫奸狡勝狐,這次也不幸押錯了注。但事已至此,既然明擺著自己是武惠妃,壽王一黨,已然得罪了新太子,那幹脆就得罪到底,不然他日新太子登基,自己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他攻擊李亨的方法還是先旁敲側擊,最後一網打盡。當時和他一起為相的是韋堅,李適之二人。韋堅手握大權,又是太子李亨的正妃韋氏的親兄長,實在是太子的得力外援,這顆釘子非得拔除不可。

說起來韋堅的妻子是李林甫的表妹,他得以當上丞相全賴李林甫在玄宗麵前說盡好話,但是如今既然翻臉,也顧不得那麽多了。韋堅交遊廣闊,朝野內外聲望甚隆,又與另一丞相李適之交好,相形之下李林甫反而被孤立了。

  不過這也難不倒李林甫,要剪去太子的旁支韋堅,先要剪去旁支的旁支李適之,邏輯上倒是相當清晰。李適之為人狂放疏闊,除掉他並不費事。有一次李林甫跟李適之商量說,“地方官員曾經上報華山發現金礦,如果開采出來國庫會立時充盈,隻是皇上尚不得知。”李適之喜滋滋地跟玄宗匯報,玄宗問李林甫的意見,李林甫馬上正色道,“此事我早就知道,隻是華山是大唐的龍脈所在,事關國家氣數,不應該隨便開采,所以我一直不敢說。”玄宗深怪李適之輕佻浮躁,覺得他實在不是當宰相的材料。

  當然這還遠不足徹底扳倒李適之。李執掌兵部多年,要清洗掉他,一定要從他老巢尋找突破口。(這些兵部的官員應該算是太子旁支的旁支的旁支,李林甫除了做事果決之外,耐心也實在了得。)這個時候著名的酷吏吉溫粉墨登場。

漢唐兩代有很多共通之處,除了都是天朝大國,國勢強盛,兵威赫赫,遠近鹹服之外,連宦官亂政,酷吏叢生也如出一轍。酷吏原先並不是一個貶義詞,漢朝的著名酷吏郅都,張湯等都是專門整治豪門,殺人如麻的大清官。郅都簡直如同包青天的前世,整日鐵黑著一張臉,時號“蒼鷹”,但凡他經手的案子,上至王公太子,下到走卒役夫統統沒命,漢文帝嫌他殺戮過重,派他鎮守邊關。

當時的匈奴正是最不可一世的時候,碰上這個煞星也是星點脾氣也沒有,匈奴單於為了鼓勵士氣,在平日大練兵的時候將郅都的畫像當成箭靶,那些弓馬嫻熟的神箭手即使遠遠望到仍不免氣沮,怎麽射都射不中。這些漢朝的酷吏,酷則酷矣,但他們血性極足,對別人狠,對自己更狠,一旦犯案,都是毫不猶豫地自殺。唐朝的酷吏比起他們的祖先,陰狠十倍之,而血氣幾乎全無了。

  既然清洗兵部成了當前首要任務,作為李林甫麾下第一打手,吉溫當然是責無旁貸。他大搖大擺地坐在堂上,先把兵部的官員隔在一個房間,並不急著嚴刑逼供,而是先把其他的一些案犯帶到堂上立時施以酷刑,慘厲的哀嚎聲響徹四野,隔壁的那些官員人人色變,有的當場就嚇得尿了褲子。

吉溫隨後把他們領到堂上,此時當真是要什麽口供有什麽口供。兵部官員人人反水,攻擊前主官李適之的供詞積了厚厚的一摞。玄宗開始還有些狐疑,他也曾聽說過吉溫的名聲不太好,遂另派人複查,結果發現那些人並沒有受刑的跡象。玄宗龍心甚慰,大大褒獎了吉溫。

李適之既倒,韋堅也急得渾身汗出。正好立了大功的邊將皇甫惟明回朝受賞,他憂心國事,深惡李林甫的奸邪,於是和韋堅,太子李亨商議除掉李林甫的辦法。李林甫的心腹禦史中臣楊慎矜,為了及時搬除韋堅自己好登上相位,自告奮勇充當內鬼,打入太子一黨,偵測到他們聚會的時間,向玄宗告發。

自古天子沒人不怕太子和守邊重臣內外勾連的,玄宗得知後大為震怒,罷黜韋堅,將皇甫惟明下獄。李林甫宜將剩勇追餘寇,極力將太子扯下水。可是太子李亨實在是個人物,沉靜勇毅,不慌不忙地來個烈士斷腕,主動廢了愛妃韋氏,至於韋氏兄妹的死活就實在顧不上了。

李林甫一不做,二不休,又瞄上了太子的另外一個愛妃杜氏的父親,以貪汙罪為名將他下獄,李亨的韜晦功夫實在一絕,二次斷腕,又主動廢掉了杜妃,撇清幹係。李林甫這次總算遇到了比他更耐心能忍的硬敵,隻好長歎一聲後生可畏後暫時罷手。

  失去靠山的韋堅和李適之就慘了,三堂會審的官員都是李林甫的心腹爪牙,升任丞相的楊慎矜,禦史中臣王珙,法曹吉溫一齊施力把他們往死裏辦。總算玄宗存有一絲仁念,將他們舉家發配邊疆了事。

  李林甫豈肯善罷甘休,他深知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酷的至理,起用另一位和吉溫齊名的大酷吏羅希奭來善後。羅希奭和吉溫雙劍聯手,合稱羅鉗吉網,凡是撞到他們手裏的人,不死也要脫層皮。(唐朝酷吏貢獻給漢語的四字成語中,除了這個羅鉗吉網,更有名的似乎是武則天時代那個的請君入甕。)他剛剛以朝廷禦史的身份追蹤到韋堅和皇甫惟明的流放地,還未來得及出手,他們就連同數百親眷久聞羅鉗的鼎鼎惡名,一齊駭得絕望自殺,屍體順江漂流的到處都是。

   此時李林甫的政敵除了頑強的太子之外清除得幹幹淨淨,當然宰相的位置也不可能隻他一人獨控,於是那個甘冒奇險的楊慎矜得償所願,升為宰相。為了消除玄宗的疑慮,他除了提拔朝野皆知的私黨楊慎矜到相位之外,又主動推薦另一個出了名的老混混陳希烈和他一同執政。

陳希烈是個公認的糊塗蛋,整日隻知道談玄論道,動不動就老莊齊物,信口雌黃,這點正合迷戀道學的玄宗的心意。從此李林甫的權勢達到了極點,幹脆就在自己家裏辦公,前來巴結的朝廷官員經常把他家門口幾裏之外的路都堵得水泄不通。陳希烈雖然同為宰相,卻幾乎門可羅雀,他也不在意,終日左擁右抱,飲酒作樂,對李林甫極盡恭順之能事。

雖然位及人臣,李林甫卻絲毫不放鬆警惕,笑裏藏刀的功夫更是修煉得出神入化。一次,玄宗想起來當年隨著張九齡一起被貶走的嚴挺之人才堪用,和李林甫商量把他召入京師。

李林甫下朝後找到了嚴挺之的弟弟和他說,“聖上其實相當掛念你的兄長,你不妨請你哥哥上書說自己年老體衰,希望回京師療養,這樣就有機會麵聖,恢複官職。”嚴挺之的弟弟感謝不已,依了李林甫的計策,結果玄宗看到嚴的奏折,感歎道可惜可惜,原來他已經病重,不堪其用了,於是罷了重新起用他的念頭。

  大唐的慣例一向是出將入相,在邊關立了戰功的將軍都有可能 被皇上選中擔任宰相。為了斷絕他人和自己爭競的可能,李林甫向玄宗進言,胡人大多勇悍善戰,又坦直忠心,易於控製,所以邊防節度史不妨都讓胡人出任。

玄宗當然應允,於是一大批胡人將星脫穎而出,各個能征慣戰,威風了得,的確大大震懾了周圍的所謂蠻夷之幫,其中有“哥舒夜帶刀,單於夜遁逃”的哥舒翰,安邊名將阿史那社爾,著名的亞洲山地戰之王高仙芝,當然也有差點玩完整個大唐天下的安祿山,史思明。李林甫此舉不管是增強了邊防力量也好,或是養虎遺患也好,其本意在於這些胡人都不識字,而不識字的人想當大唐的宰相那是難於登天。

  不過那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楊慎矜卻漸漸討得玄宗的歡心,日益驕橫,有與自己分庭抗禮之勢。和盟友親信翻臉李林甫也不是第一次,馬上召集另外兩個心腹王珙和吉溫一齊合謀整垮他。楊慎矜原以為他和吉溫以前情同莫逆,多少會手下留情,誰知道吉溫更是狠得出乎他意料,居然翻查他的家譜,查實他是隋朝皇帝的嫡係子孫,雖說已經隔了四五代,但既然是前朝餘孽,吉溫從他家裏查出造反的讖書也是理所當然的。楊慎矜得知自己做夢也夢到長什麽樣子的讖書居然被搜了出來,當即連辯解也懶得辯解,伏劍自刎。

楊慎矜的空位總要有人填的,這是李林甫的一貫戰術,為了打擊政敵就要團結另一個,等他的任務完畢再提拔新的人物打擊並取代他。後世與此類似的名言是“打鬼借鍾馗”,“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等等。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當權者喜歡鬥,而是他不鬥自身的權位就岌岌可危,傳說中的其樂無窮說到底不過是苦中作樂而已,當然也不排除鬥人真的鬥上了癮從而產生了類似吸毒的那種心理依賴的可能。

李林甫經過一番精心分析,選擇了既能討好玄宗,又因為不學無術,事事而必須仰仗自己的外戚小流氓楊國忠。這次打了一輩子雁的老獵人李林甫終於被雁啄了眼,他犯了一個簡單的錯誤,就是小看了枕頭風的厲害。楊國忠的妹妹就是那個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著名豔妃楊貴妃。他雖然智商不高,政治手腕又低劣,但是仗著後台硬,李林甫終於抵擋不住。

  更要命的是原先的心腹嗅到暴風雨到來前的氣息,紛紛另謀出路,一片眾叛親離的慘景。尤其是合作多年的第一鷹犬吉溫居然也投到楊國忠那邊,反戈一擊,洶洶逼人,對李林甫打擊著實不輕。平心而論這也不能怪吉溫不念舊情,他隻怕也是被李林甫的所作所為徹底寒了心。

吉溫算是識時務的聰明人,明了自己說到底不過是棋子的地位,及時安排好了自己的後路。同樣是爪牙的王珙就胡塗得多了,繼續對李林甫忠心不二。一生翻雲覆雨的李林甫隻怕也被他的執著所感動,可是政治鬥爭中動了真情最要不得,這樣一來他自己的末日也不遠了。

  李林甫雖然玩笑裏藏刀非常成功,可是時間長了,人人都知道了他的險惡。他怕死了仇家來找他算帳,出入都是前呼後擁,由數百精銳鐵甲軍荷戟環衛。自古以來宰相出巡豪華的場麵是不少,可是這樣如臨大敵的排場也確實少見。

饒是如此,他依然不放心,經常隨機地改變出巡路線,晚上睡覺的房間也是臨時決定。有一次,他的兒子在後花園裏看到愁眉不展得父親,指著在牆外辛勤耕作的農夫長歎道,父親,你在這樣下去隻怕我們家以後想放棄榮華富貴,過那些村夫的生活也難阿,李林甫也是長長歎了口氣,搖頭無奈道,你什麽時候見過騎在老虎身上還能輕易下來的人那?

  風水輪流轉,如今是楊國忠派係開始進攻了,最令李林甫想不到的還不是吉溫的六親不認,而是那個公認的糊塗蛋陳希烈率先扛起倒李的大旗,驚得他差點眼鏡跌落。陳希烈等人以其人之道還製其身,還是先打擊李林甫旁支的旁支,王珙的兒子王蚶,把他以謀反罪下到牢裏,王珙舐犢情深,拚上老命替兒子免罪,結果自己也身陷泥潭,李林甫此時不顧風險替他唯一的死黨辯解,玄宗早就被貴妃娘娘地枕頭風吹酥了骨頭,又對李這般明顯的偏私有所不滿,狠狠訓斥了他一頓,並下令將王氏父子梟首示眾。

李林甫一直是在強力支撐,如此一番驚嚇,更是把他催到了生命的終點。這時大獲全勝的楊國忠假惺惺地跑到李府去探病,李林甫老淚縱橫,哀求道,我死後我們李府的家眷就要拜托你照顧了,楊國忠慨然應允。李林甫接著又道,大唐的萬鈞重擔今後要壓到你身上了,你要好自為之阿。楊國忠冷汗頓時出了一身。說了一輩子假話的李林甫到死終於真情流露。

  李林甫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的,在他當宰相的數十年,大唐的天下被他弄成了一棵掏空了根基的老樹,已經經不起任何風雨了。他在位尚且憑著絕代的權術手腕鎮住天下梟雄,他一死就沒人震得住了,更何況頂替他的是不入流的楊國忠。那個視天下如無物的安祿山,生平唯一怕的人就是李林甫。

每次他到長安,第一個就到李府拜訪,如果李林甫不想見他,他就害怕得在地上直打滾,大呼我今天要死了,要死了,直到從人告知李相答應見他為止。當安祿山聽說李林甫一死,楊國忠居然當了宰相,狠狠朝地上呸了一聲道,我原先以為大唐的宰相何等天人,不料楊國忠這樣的無賴居然也能當擔任?自此下定了造反的決心。知道楊國忠無能的人還有那個聰明人吉溫,他早就估計到大唐江山可能不保,毅然拋棄爛人楊國忠,轉和他的對頭安祿山勾通,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被人告發通敵身首異處,他一輩子精於算計,最後一把不料還是壓錯了莊。

楊國忠在叛亂開始不久就被亂兵殺死,他的妹妹楊玉環隨後香消玉隕。倒是那個扮豬吃老虎的陳希烈一直安穩得混到安史之亂平定後的若幹年,相比其他走馬燈似的大人物,他應該算是下場最好的一個了。

  李林甫總算是死得及時,玄宗念及他幾十年的奉獻,下令將他厚葬。楊國忠很快把答應李林甫的話忘在腦後,逼著他的家人招供李林甫造反,很快他的女婿楊齊宣因懼禍主動順著楊國忠的意思誣告他嶽丈和大反賊安祿山勾結,玄宗發覺自己竟然被瞞了幾十年,勃然大怒,一麵下令把李林甫從地下挖出,一麵把李家幾百口全部流放到嶺南,天遠路迢,一路上死傷慘重。

  李林甫在世的時候,為了給自己最心愛的女兒挑一個可靠的夫婿,以他閱人無數的慧眼千挑萬選才找到了人品端方的楊齊宣,並把他一手提拔為諫議大夫。雖說楊後來的告發確實是無奈之舉,李林甫在九泉之下得知後隻怕也會傷心得涕淚俱下。即使這次他是為自己家族,也是為大唐唯一一次真誠的落淚,一切終歸於事無補,漁陽鼙鼓動起來,安祿山的數十萬塞北鐵騎開始掃蕩整個中原大地,大唐的盛世已然畫上了休止符。

計之十 晚清政潮

   清光緒三十二年,天津道員段芝貴在給慶親王奕劻的兒子載振貝勒辦的壽宴上,獻出花十萬大洋買下的天津名伶大美女楊翠喜,並將其秘密送入載府中當小妾。載振被他的這份重禮弄得心花怒放,作為回報,段芝貴在數月內就由小小的道員升任黑龍江巡撫。

這等獻美邀寵的案例,古往今來多得去了,玩得好甚至還可以搞出數段名垂千史的風流佳話,然而段芝貴本人也沒料到,這次普普通通的獻媚居然引發了晚清的一場巨大的政潮,當朝一等一的顯赫人物,權勢熏天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領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內閣學士,軍機大臣瞿鴻禨,郵傳部尚書,慈禧太後的寵臣岑春煊等等都先後卷入其中,甚至事關國運的一場政治改革也因此而胎死腹中。

   段芝貴生平別無他長,隻是論起拍馬獻媚,投機鑽營的確稱得上是專業人士。他在津門僅僅當一個小小的講武堂教習的時候,就通過買通袁世凱的師爺得知袁對一名青樓豔妓一直念念不忘。當他把那位美人買來送入袁府的時候,很自然的就升為四品道員,可是人心苦不足,這次載振路過天津,他又故伎重施,終於一躍而成黑龍江巡撫,地道的二品大員。

這等火箭般的升速在大清的曆史上實在罕見,再加上段芝貴此人一向官聲不好,滿朝文武都在背後指指點點,以敢於直言彈劾不法權貴,整貪倡廉而名動天下的禦史趙啟霖上書慈禧太後,狠狠參了段芝貴一本。他雖然顧忌到朝廷臉麵,奏折中沒有明示幕後的慶親王父子,慈禧已是勃然大怒,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徹查此事,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中國幾千年曆史雖然沒有發展出類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政治體製,卻也摸索出一套內部製衡的監察手段,禦史製度就是對高高在上的皇權和顯赫的權貴的有力製約,以致孫中山先生在草創民國的時候,專門成立了監察院,實際上繼承的就是這套行而有效的禦史製度。禦史官員的品秩都不是很高,但是他們的能量相當大,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輿論,甚至直接影響皇帝的裁決。

  當然禦史也不是好當的,這些人第一要不好財,第二要不怕死。不好財是因為打鐵要身板硬,要懲治貪官當然先不能讓別人抓住把柄,所以充任禦史的官員都相當清廉,即使是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晚清,那些京城的禦史仍是苦守每年數百兩銀子的微薄俸祿。

不怕死是因為他們經常要冒險觸怒皇帝的,得罪高官並不可怕,如果是皇帝在背後支持甚至還是榮升的好機會,可是直接開罪皇帝本人就需要莫大的勇氣了。但他們的口號一向是“武死戰,文死諫”,動不動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有的甚至自虐到巴不得皇上把自己殺了好青史流芳。除了那些個別凶悍的大暴君以外,一般的皇帝對他們也是相當頭疼,即使經常被他們弄得灰頭土臉,也還輕易殺不得,多數時候還要違心地裝出笑臉。

明武宗正德皇帝有一次發飆,自己封自己為大將軍想帶著軍隊出關和蒙古人作戰,三位內閣大員流淚苦勸都沒能勸住,倒是在居庸關被出巡的禦史卡死。巡關禦史明明知道他是皇帝,照樣不買帳,任憑他在關下怎麽威脅恐嚇就是不開城門,武宗隻好怏怏地打馬回京,事後也不敢拿他怎樣。一般來說,能當好禦史的人大概都是由特殊材料做成的,嶽飛曾感歎過,武將不怕死,文官不貪財,天下方有太平之日,這些人當真是既不怕死,也不貪財,實在是難找得很。幸好幾千年的儒家熏陶,培養出了無數輕生重義的忠直之士,盡管被今人譏為愚忠,書呆子,愣頭青等等,也確實勇敢擔負起了艱巨無比的監察工作。

  趙啟霖的參劾奏章不僅嚇壞了段芝貴和貝勒載振,更是讓真正的大後台慶親王奕劻坐立不安。段芝貴當不當的成巡撫是小事一樁,即便兒子因徇私罷官問題也不是很大,但是他在朝中的政敵絕對不會放棄這個好機會的。當初慈禧太後召四川總督岑春煊入京的時候,岑就在太後麵前痛斥奕劻父子貪贓誤國,要不是慈禧有意偏袒,奕劻那次就被罷了官。岑春煊原本是個粗魯的武官,之所以飛黃騰達全拜庚子國難所賜。

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倉惶西狩,一路上岑春煊領兵護衛,照顧得無微不至,每天晚上親自扶著腰刀在寢宮前站崗。慈禧深受感動,此後岑成了她座下第一紅人。但是即使是他,那次也沒能扳倒奕劻。慈禧精明了得,深知奕劻手腳不怎麽幹淨那是不假,但勝在沒有野心,比起忠心不二,易於操控,貪汙受賄什麽的都是小節了。不過此次情況不同,太後動了真怒,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在密切關注此案,如果真的鐵證如山慈禧也未必罩得住。

  更糟糕的是另一位軍機重臣,清流的領袖人物瞿鴻禨也發現這個契機,動員一切力量向奕劻發難。平心而論瞿鴻禨和奕劻本人並沒有什麽深仇大恨,但是他和北洋大臣袁世凱一直是死對頭,這個梁子還是當年戊戌變法袁世凱狠狠擺了光緒皇帝一道時結下的。瞿鴻禨深恨袁世凱兩麵三刀的小人嘴臉,一直想報複,隻是袁世凱甚得慈禧的寵幸,隻能暗伏爪牙,等待時機。

  當年的那場流血變法,袁世凱當然是負有責任。但他是一個精明的政治賭徒,不可能幼稚到把寶押在勝率並不大的光緒身上的。

身為一代梟雄,他平生行事向來不擇手段,能用忠君愛國的理念感召的就用愛國的大旗感召那些熱血青年,能用私人情誼籠絡的就溫情脈脈地籠絡那些士為知己者死的壯士,能花錢行賄送美女擺平的更是不吝血本,尤其是為了喂飽這位當朝的首席軍機慶親王,甚至不惜挪用軍餉。當然奕劻也是袁世凱在朝中最有力的後援。

瞿鴻禨牢牢咬住此案不鬆口,正是為了來個一箭雙雕,載振是慶親王的親兒子,段芝貴是袁世凱的大紅人,再加上此案鬧得滿城風雨,已經上達天聽,實在是為國除去兩位巨奸的天賜良機。欽差大臣載灃,孫家鼐接手此案,很快就將段芝貴一抹到底,但是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奕劻,他們也不敢妄動。

當然奕劻也沒閑著,一邊撒出大把銀錢,到處收買證人,一邊悄悄的把那位名妓送回天津,囑咐她如何應對盤查。果然再次複查的時候,段芝貴翻供,拒不承認有獻美行賄的事情,而楊翠喜也隻承認在天津自己侍奉過載振,但並沒有到他府上當姨太太。段芝貴當初買楊翠喜的時候就留了個心眼,並不是親自出麵去買,而是讓另一個大商人經手的,經手人如今也不認帳,說買過楊翠喜當丫鬟是不假,但並沒有將她轉手第三方。

  所有的證詞匯總到兩位欽差手中,雖然漏洞百出,他們也隻好裝糊塗,再加上有人馬上送了三萬兩銀票到那些辦案人手中,大家都樂得悶聲發大財,也就馬馬虎虎把複奏遞了上去。瞿鴻禨一看複奏,氣的青筋暴跳,但事已至此,也是無可奈何。

這時有位工於心計的幕僚提醒他,太後看到這樣的複奏隻怕要被趙啟霖氣死,不妨您幹脆火上澆油,隻要激起公憤事情就好辦了。瞿鴻禨何等機敏,立時恍然,第二日就在太後盛怒之下召開的軍機會議上力主嚴懲禦史趙啟霖,甚至警告道趙啟霖捕風捉影,誣告親貴,如不嚴懲,勢必讓百官寒心,要是讓人效尤,局麵就更難收拾了。

慈禧本來就有重懲趙啟霖的意思,見一向清正的瞿鴻禨居然也不替他說話,就重重地點了點頭。其他人眼見形式逆轉,和趙啟霖同為清流一黨的瞿鴻禨都翻臉了,於是各個指摘趙啟霖的不是,主張嚴懲。誰知道老奸巨猾的奕劻反而跳出來替趙啟霖說話,力主從輕處罰,他懇切地哀求道,趙禦史雖然舉奏不實,卻對百官仍不失是個警告,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冕,應當從輕發落。慈禧畢竟不是傻子,見此情形頓時也是心明如鏡,隻是將趙啟霖禦史一職罷去了事。

  瞿鴻禨早就聯絡好一幹人等,隻待趙啟霖一倒黴就一齊鼓噪喊冤大造輿論,甚至在眼巴巴的盼他被慈禧下令砍了腦袋,誰知道奕劻固然是恨他恨得牙根癢,卻也知道分寸,警醒地跳出了圈套。趙啟霖敢於上書彈劾,雖說是出於除貪懲腐的公心,並不一定是受了瞿鴻禨的唆使,但至少也是被他默許的,誰知道他們這些清流戰友居然指望用他的血來換奕劻的垮台,光想想隻怕也是心寒。扳倒大貪官是重要,也不必玩的這麽絕吧,差點玩掉了吃飯的家夥,至於自己得以僥幸脫逃全賴一心要扳倒的大奸臣奕劻在慈禧麵前說盡好話,事後仔細思量會不會神經錯亂?

當然禦史中也有聰明人,禦史蔣式惺就是看到了奕劻的尷尬處境,狠狠地賺了個名利雙收。他逆勢而動,上書彈劾慶親王奕劻收受賄賂,言詞激憤,朝野震驚。以趙啟霖之剛愎,尚且不敢將矛頭直接對準這位親王,這位蔣禦史莫不是發了瘋?

慈禧太後迫於百官壓力,派欽差清查奕劻的家當。奕劻急得汗珠滾滾,正好道員吳某來他家拜訪,獻上一條秘計,讓他把家產折合一下以別人的名義存放在匯豐銀行,這樣就可以躲過大劫。奕劻欣然從之,清查的結果當然是他一不小心成了大清立國三百年來罕見的清官,蔣式惺所奏不實,被罷去了官職,當然這又是奕劻在慈禧麵前求情的結果。

蔣禦史含恨離職,眾人自發把酒相送,一時成了清官的楷模,禦史的偶像。奕劻得勝還家,卻愕然發現六十萬白花花的銀子已經被人取走了,知道中計,卻也不敢聲張,隻是暗地傷心嘔血。蔣式惺和吳道員一齊設計,騙得巨款,他雖然官職沒了,但清名既留,又發了大財,也算是不枉在京城一番苦熬了。

  趙啟霖劾段芝貴一案雖然收尾,卻同時拉開了晚清最後一場大政潮的序幕。奕劻差點被瞿鴻禨設計參倒,痛定思痛,此後當然是和袁世凱結黨傾力報複,瞿鴻禨則拉攏了大紅人岑春煊和他們抗衡,各出奇計,在慈禧老太後麵前極力離間。

  首先倒黴的是岑春煊。袁世凱和他都在太後麵前得寵,又都是行伍出身,有軍方背景,互相爭競得最激烈。袁世凱幾次在慈禧麵前告發岑春煊和流亡海外的保皇黨康有為,梁啟超等勾結,意圖不軌,可太後對岑恩眷正隆,根本聽不進去。當時的照相術發明已久,而且重複曝光的相片合成技術也已經出世,袁世凱找高手偽造了一張康有為和岑春煊的合影給慈禧看,慈禧太後以前見過照相機,知道此物是洋人的奇技淫巧,所攝的東西最真實不過,登時怒發衝冠,把岑春煊趕出京城。

  其時大清的江山已經搖搖欲墜,慈禧太後有意啟動政改,雖沒有明示,可袁世凱最善於揣摩上意,於是跳出來主動要求完成十年前戊戌變法中康有為,梁啟超他們未競的事業,於是朝野大嘩。慈禧問計瞿鴻禨,瞿鴻禨痛栽袁世凱此舉根本就是看到太後年事已高在替他自己找後路,企圖通過政改架空太後的權利,並和康梁等流亡海外的戊戌餘孽勾結,擁立光緒皇帝複位。慈禧又一次氣得幾乎發狂,撤去了袁世凱的職務,一場真正自上而下的政改成了權利爭鬥的犧牲品。

無論是袁世凱,還是瞿鴻禨,都是看透了年邁的慈禧的弱點,一直對當年的那場政變耿耿於懷,最受不得這方麵的挑撥。縱使慈禧精明過人,也被他們當工具一樣地反複玩弄。年邁老人當政,大多不是愚頑顢頇就是偏執多疑,即便英明如漢武帝,年青的時候何等睿智神武,到老了照樣失心瘋逼死了太子,慈禧當然也不例外。

  至於瞿鴻禨,鑒於以上兩位的沉痛教訓,真正地做到敏行訥言,不給對方以任何可趁之機。可惜他雖然深沉不露,他的夫人卻是位出了名的大嘴巴。有一次慈禧召瞿鴻禨覲見,又一次討論奕劻的貪墨問題,並說可能加以懲處。

瞿鴻禨回家一高興忍不住和夫人吐露了太後的意圖,她夫人和閨中密友私聊時將這個消息傳播了出去,居然一直傳到香港,不久英國泰晤士報刊載了這一傳聞。英國駐華大使看到後大吃一驚,大清帝國的首席大臣垮台可不是小事,於是請他夫人在宴會上轉告了慈禧。慈禧聞聽才是真正的大吃一驚,仔細想想依稀記得隻和瞿鴻禨密談過此事。奕劻得知後哈哈大笑,連夜彈劾瞿鴻禨勾結洋人報館,擾亂國政,第二天瞿鴻禨就被罷免還鄉。

   瞿鴻禨為官極其清廉,對大清的忠心也是日月可鑒。大清滅亡後,他和一幫遺老遺少整日把酒澆愁,以淚灑麵,死前已然清貧如洗,相比躲在租界裏拿著貪墨的大筆錢財舒舒服服作寓公的奕劻,他在道德上的確是高的不可同日而語。他是百分之百的清官,奕劻是不折不扣的貪官,但是說起權謀傾軋,他們的手法就沒有什麽道德上的高下之分了。

  曆史是如此的複雜,以致清官和貪官,能吏和庸才,有心為惡與無心為惡,事實作惡與事實上行善經常組合糾纏在一起讓人看不清楚。我們曆朝曆代的萬千百姓是善良的,在他們的心目中,隻要是清官,哪怕是無心作惡而確實做了傷害自己的事情都是可以原諒的,甚至是有心作惡而確實也做了惡那至少也是值得同情的。

他們也是單純的,隻要貪官得到了懲處就已經謝天謝地了,即便貪官們是被不名譽的手法如反間毒計整下去也不打緊。至於正義伸張的手段根本就不重要,或者說從來也沒人關注過。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權謀機變---中國曆史之十大經典反間毒計續之一
  • 權謀機變---中國曆史之十大經典反間毒計
  • 囧,還可以這樣玩,通過GPS實現定位手機號所在位置的係統
  • 日係推理小說名家及代表作
  • 國家地理:迷中迷係列在線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