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張照片是毛在中共一大會上發表演講是蠟像
第二張照片是串聯同時期的留影,留下對青春的回憶
我的大串聯之旅( 6 )(上海行)
晚六時開始收拾行裝.提起那唯一的小包.就出門了.我的住地離杭州蘇杭大運河的武林門碼頭不遠,隻隔幾條街區即到達.匆匆抵達後見蘇杭大運河不很寬,怕不足200—300米. 寬度和深度與長江是不可比擬的,因此,我們的先輩主要還要依靠人工開鑿,工程浩大而艱巨。但是這超越生命的長度、時代的寬度、曆史的深度. 拓展你生命寬度的滔滔運河水,流淌著中華的千古文明,生發出萬世繁榮的基業 ...【 以前沿途河邊都有青石板鋪就的纖道,相當平整。橋上行人,橋下背纖行船。”但是現在纖道蹤跡非常難找,岸邊很少有路,多為農田或工業區所阻隔。除了蘇州和紹興一帶還可見到外,這“天然” 纖道,可能大部分已經永遠消亡了。趙大川《京杭大運河圖說】
如果.從碼頭登上夜航的小客輪,夕發朝至.天亮就到蘇州了..到碼頭一看,乘客太多,見一客輪泊靠碼頭,規模可容納幾百人,已經人滿為患,無法登船.我在那裏站了一會兒觀察,感覺無機會,頗感失望.怕趕火車也來不及了.就急急忙忙的朝火車站趕去.想趕上今晚到上海的夜車. 武林門碼頭離杭州火車站的距離有大約3。5公裏遠。不算近。有公共汽車到達。乘車到達時已近晚間九點鍾,幸好到上海的串聯學生加班火車有八點和十點的兩趟,八點鍾的那趟車已經發車走了。隻有擠上十點鍾的這班車了。
九點半車站檢票口開始驗證上車。我憑學生證進了檢票口,隨著瘋狂的人流朝停在第二站台的客車湧去,擠上車後,搶坐到一靠窗的座位。不久列車開動了,在夜色中沿滬杭線,朝上海駛去。這趟大串聯的火車也是加班慢車,無專門的鐵路時間表,一路上走走停停,盡是臨時讓道等車,車內擁擠到人隻能手拉行李架腳踩硬座靠背上端從人頭頂上移動的程度。行李架上和座位底下也擠滿了人,空氣汙穢不堪,車窗外沿途所見均是夜色中閃過的田野,溪流,村莊,閃動著燈火的工廠。
因車行頗緩,平時七,八個鍾頭可以到達上海,現在需要十個小時的時間了。在昏暗的車上睡眠,頗為煩躁,久睡不得入眠。後漸漸入睡。五時頃醒來,後又入睡,再醒已快到八時,車內串聯師生氣氛漸漸開始活躍,有的用幹糧作早餐食用.車上開始廣播本次由杭州開往上海的串聯學生臨時客車將在五分鍾後到達上海車站,請乘客作好準備,依秩序下車,,不要把隨身攜帶的物品遺忘在車上.頓時群情振奮,人人皆有喜色.
五分鍾後列車到達上海火車站.火車到達上海是早晨九時正,下車見上海城整個隱蔽在陰霾的迷霧中, 我提著一個小包,跟著人流一道.流出了車站,見站外廣場很大.說實話我也是喜歡上海的,但我更喜歡北京的寬闊的大街,西山的紅葉,一年四季晴朗的天空.天高氣爽,上海和北京,這是兩座對照的城市..北京是經受了文化大革命戰火的洗禮.而上海是文化大革命的策源地.1965年11月10日,經過江青、張春橋評審過的由姚文元署名的《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在上海《文匯報》正式發表,開始正式拉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達,”文化大革命”全麵開始.上海是中國無產階級最集中的城市,是中國近代工業搖籃,更見證了中國近一百年來工業發展的曆程.
我望著車站廣場上人來人往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有點感到渺茫.隻見有長條的紅布橫幅的標識張掛著,是串聯學生接待站.接待站的工作人員歡迎我們來上海搞革命的大串聯.我拿出學生證,登記分配住宿我被分配到外灘南京東路一個裏弄居委會辦事處住宿.在北京住郊區,而上海則住市中區,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接著有一部大卡車載著我們,在上海市中穿行.走過了一些大街,也走過了一些小街.大街是近代式的西洋建築,但也顯現了矮陋的街市房屋.上海這座城市的建築是奇特的,仿佛把中國近一個世紀來近代史濃縮在裏麵..
卡車駛過南京東路的一條街口,在一條裏弄小巷外的路邊停下, 由接待站工作人員領導,我們下車步行進巷,前麵顯現出兩幢兩層樓房的建築.左手的一幢,在正門上掛著”.黃浦區南京東路XX裏弄居委會串聯學生接待站”標識..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到了,這就是住宿地方了.門開在側麵,正屋是一列三間的二層樓房,共六間房,聽說原是辦公室,全部現臨時用來接待學生.我安排在一間大房間裏,地下鋪著棉毯,通鋪,一.人一床被蓋.靠我旁邊的一位來自福建的學生,,睡在他旁邊是兩位結伴而行的武漢人.那兩武漢人踡伏在鋪上,似乎睡熟了,其實一直在緊密地觀望隔鄰那位福建人的衣服包裏是否放有錢,我明白了,我沒有驚動他們.(有一天,我外出回來,見到了福建人,坐在鋪上發呆.顯得很沮喪.我問到出了什麽事.他說他剛好外出歸來,,走了一天很累了,倒床就睡.室內無人,這時 那兩武漢人進來,見四下無人,兩人撲過來將他按做,捜他衣服包,把包裏放的三十圓錢拿走了.當時這筆錢數目不小.一下他的處境就變得很糟糕了,我看他憂心忡忡,沉默不語.我也不知道他該怎麽辦.)
安排好之後,時間是傍晚,我到後麵的飯廳用餐,廳不大,沒有什麽裝飾.正中放了兩,三張圓桌,好幾張坐凳.很快就進來不少人,圍坐餐桌.我也找了座位坐下.隨即,我從座位上起身,去問工作人員是否要求買飯菜票..她說不要,憑學生證與介紹信凡住宿我接待站的串聯學生免費進餐.我們吃了一頓很好的晚餐,有味道很鮮美的清蒸黃魚,我從來未吃到過味道這麽鮮美的清蒸黃魚.還有新鮮嫩綠葉蔬菜,素湯,大木桶盛的雪白米飯.
晚飯後步出門,穿過弄堂朝南京東路走去,踏上南京東路才感受到這是一條很繁華的路.路麵很平坦,打掃得也很幹淨.時令雖然已是初冬,街市的行人依然熙熙攘攘..步出南京東路,眼前一望外灘的景色正在這初冬的夜色中,我已經陶醉於這自然的夜景中了.這正是照片和電影裏麵久已熟悉了的上海外灘,北起蘇州河口的外北渡橋,南至金陵東路,全長約1500米.著名的中國銀行,和平飯店,海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再現了昔日遠東華爾街的風采.這些建築所具有的巴洛克式的特點,建築物上帶有尖塔,都呈現著令人敬畏的帶有曆史滄桑的青灰色 。與巴洛克式建築交相輝映的是,建築物自身卻能發揮自然美.有黃浦江灣環,可以蕩漿.江畔一膄膄萬噸海輪輪上旗幟飄揚. 外灘的江麵上所停泊的海輪、長堤、綠化帶及美輪美奐的建築群及所構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觀 .但凡來上海的遊客都要看一看五光十色絢麗多姿的上海外灘和南京路的夜景。我也一樣,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的時候就步行來到了外灘延安路的路口。所看到的美景愈加顯現出上海這座城市的特色.我站在江邊欄杆處,任憑寒風吹拂,渾身涼透了,觀景畢,我想是可以返回的時候了.慢慢地步行回住地.返回接待站休息. 第二天等待去閔行工業區參觀上海重型機器廠的萬噸水壓機.
晚十時從外灘返回接待站,見有熱水供應,盛一滿盆洗臉,腳,為十數日來所未有事,雖甚吵鬧,正十一時就寢.我也有點疲倦,盡管昨晚睡已移時,應該補足昨晚的睡眠了,但反而不能入眠,開始感覺著焦躁.寂寞得在鋪上轉展不得入眠,突然想到串聯途中一些往事.荏苒之間二十多天過去了這時我還仍然很眷戀北京,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時的盛大場麵仍曆曆在目,難以忘懷. 後終於頗感太疲倦了,漸漸地進入了夢鄉,就寢了.
老實說我是願意住在北京郊區的.這次卻住在上海市中心區..住在外灘南京路附近很方便, 受到裏弄居委會很好的接待,他們那時還為我們介紹了上海文化大革命的情況.我覺得裏弄居委會組織安排最好的,夥食也是辦得最好的,住宿也好.安排我們參觀中共一大會址,幾乎所有來滬的串聯學生,上海市委都安排了他們參觀閔行工業區上海重型機器萬噸水壓機,作為對紅衛兵進行一次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業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
早晨八時頃,在南京路弄堂居委會接待站人員引導下,依秩序排隊登上市委提供的參觀專車去上海西南郊的閔行工業區參觀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這是一部大公共客車。去的人已經塞滿了這部客車,車內幾乎是人挨人地站在一起,不能動撣了。乘客大部分是住在南京路外灘這一帶的串聯學生。
汽車往西南行,車行約一小時光景,達到閔行區上海重機廠大門。隻見那一帶遍是農田。客車沒有停下,再一直朝前開到安裝有萬噸水壓機的廠房門口停下。廠房立在一片空曠的開闊地上,是一座簡易的廠房.廠房內中的設備,裝置,一切都是中國自己製造的.然後大家依秩序下車排長隊由工廠接待人員引導進廠房,參觀1962年製造成功的我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廠房高大空曠甚整潔,一切設備也很周到。隨人流慢慢地移動,終於見到了這個聳立在廠房正中龐然大物,,其規模宏大,電氣化,機械化的程度甚高,一切設備都是自力更生建造的.
現場有解說員講解.他的解說詞主要是強調和讚揚了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我國是繼美,蘇,捷克之後第四個能製造萬噸水壓機的國家.這棟置放萬噸水壓機的廠房係1962年建築的, 萬噸水壓機最早是在延安時代的機械專家原煤炭工業部副部長沈鴻主持下,1958年在盧灣區的江南造船廠開建,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下馬.1960年在毛主席和周總理支持下上馬,1962年建成.再從盧灣區的江南造船廠用重型卡車拖自閔行工業區上海重機廠安放.這台萬噸水壓機見證那個時代中國艱苦奮鬥創業精神.結束了中國用30節車皮裝載1,000噸豬肉從捷克換一個20噸電機鑽的曆史..(隻有萬噸水壓機才能製造20噸電機鑽).
最初閔行區的重機廠建水壓機的廠房沒有外牆,頂棚上蓋著帆布。第二階段才建起外牆,加上頂蓋,以供專門安置這台萬噸水壓機.當時又適逢上海閔行工業區的建設,這就為水壓機所在的上海重型機器廠新廠區的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文革”前後,作為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全國各地青年爭相來參觀,工作人員說,當時上海市還提供了參觀專車,免費接送參觀者。1965年,著名美國記者記者斯諾在位於閔行區的上海重型機器廠參觀這台萬噸水壓機 ,他一邊照像一邊問:"你們費這麽大勁造這樣一台大機器有什麽意義?"這不能怪斯諾先生友好地提出這樣的問題,而是要怪我們曾經的蘇聯朋友和西方國家對我們技術封鎖得太厲害,逼迫我們自力更生,搞出了這台爭氣的萬噸水壓機.我倒想建議,把這台萬噸水壓機,或者複製成一個小模型,作為禮物送給斯諾先生.這樣不僅可以表達友誼,也可對外宣傳介紹中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所取得的成果.
大型鍛壓機是機械製造業不可或缺的重要裝備,也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更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裝備,是發展航空、航天工業必不可少的裝備.
歸途入市後,我們欲瞻仰”中共一大會址”,車駛入一鬧市區停下,下車,遂轉乘公交車經由一些繁華的街道,在一些高樓大廈前經過,並駛及一個廣場,最後到了一個公交車站.下車步行前往位於盧灣區興業路76號(原上海法租界望誌路106號)這是一幢極為普通的房屋,全用青磚砌成. 中共一大會址房屋雖然是有點古舊,大門旁的屋壁上掛有題字的牌匾:”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簡稱中共一大會址.
中共一大會址好象是一幢一上一下的石庫門裏弄房屋,曾是中共一大代表李漢俊的寓所。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30日在樓下客堂間舉行。最後一天因受到租界巡捕的注意,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1961年,中共一大會址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
見已有不少人聚集在門口,排隊等候進入參觀.我也加入了排隊,沒有等多長的時間,就隨隊列進入一大會址博物館.我門被引進一大客廳內,有一張長方形會議桌靠右壁放著。在廳內前壁,有毛主席的半身塑像,係乳白色。室內有導遊講解,人很熱忱,莊重,通標準的普通話,聽說對於中共黨史和民國史都頗有素養,參觀博物館,得到了他很大的幫助.最辛苦的可能就是這位向導員了,他時時要向自己所接待的串聯學生指點並說明。但參觀時間甚短,再加上自己曆史知識和黨史知識的素養不高,沒有工夫作充分的研究.
關於”一大”方麵的資料收集較為不精粹.館中陳列的實物不多,大抵可能大部分都是複製品, 牆上沒有見掛有參加一大代表的照片,在與會的十五名代表中包括上海的李達、李漢俊,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的陳公博,留日學生周佛海以及陳獨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也出席了大會。
【馬林生於1883年,原名亨德裏克斯·斯內夫利特,荷蘭社會活動家。中國人習慣稱呼他的化名“馬林”。1921年,作為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在上海幫助籌備並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此後,他還奔走並促成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的第一次合作。1942年,馬林在歐洲參加反法西斯鬥爭時不幸被捕犧牲。另一名是位俄國人尼科爾斯基,作為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代表,被鄭重委派來華幫助中共建黨,並在“一大”有過重要發言和建議。 原來,“尼科爾斯基”是軍人出身的弗拉基米爾·涅伊曼·阿勃拉莫維奇的化名。他生於1889年,1921年成為俄共(布)黨員。不幸的是,1938年,他因莫須有的“間諜罪”被捕,很快便在哈巴羅夫斯克被槍決。1956年,蘇聯最高法院軍事委員會為他平反昭雪。--摘自網絡】.
在”第一次黨的代表大會”開會期間,突然有法租界華人政治密探闖入,他大約是在租界內探聽到了他們開會的動向.【這立即引起了與會代表的警覺, 具有長期秘密工作經驗的馬林見此情景當即斷言:“這一定是偵探,馬上散會,會議改期改地點後再開。”按照馬林的布置,出席會議的人員除李漢俊和陳公博以外,立即離開了會場。十幾分鍾以後,法國巡捕包圍了會場,並進入室內搜查盤問,結果撲了一個空。李達後來回憶說:“當時真危險,假如沒有馬林的機警,我們就會被一網打盡。-摘自網絡】.
1998年館內開始建蠟像重現曆史. 蠟像群生動地再現了”一大”代表圍坐在長桌旁開會的情景.蠟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在人們眼前仿佛又浮顯出80年前那具有曆史意義的時刻.毛站在桌旁,對十二名虔誠地仰望著他和兩名來自共產國際的代表發表滔滔不絕的演講.之後就要討論關於在中國建共產黨的問題.代表來自全國各地,之後還要討論在各省建立支部的問題.”.
在這裏我仿佛又把從太平天國的運動,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國內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重溫了一遍.在這樣的大串聯之旅途中,我自然很樂意欣然地接受這樣的教育而留下了印象.館外排隊等候進館的串聯學生頗多,我們隻好草草參觀完畢,步行出會址,在館屋前攝一張影留作紀念.並憑學生證和介紹信購得一枚”一大會址”紀念章.(這枚紀念章隨年代的推移,越顯價值寶貴,呈現著一種時代的印記,覺得甚感親切,後終四處找尋不可得.在上世紀80年代中的一天,大概我有事外出,工人上門裝修房屋離開後.我返家回來驟然見發置紀念章的箱子被翻動得七零八落.紀念章已不見了蹤影, 可能是裝修工人順手借用了.我非常可惜那枚在大串聯途中買下而又珍藏了二十年的紀念章. 紀念章丟失了,回憶潮卻在我心裏盤旋,留下的卻是無限的愁悵.).
天氣陰冷,館外仍見排隊參觀的長長的隊伍.我複由原道回接待站.市內有些建築物也看得出相當講究,愛用紫紅色與青色,表示著上海地方的華麗色彩.這應該是上海近代文明的象征.到裏弄居委會接待站食堂裏用晚餐,來自全國的各省的串聯學生差不多都聚集在這兒,但也有趣,大抵有時是依著自己的省籍,自然而然地分據著席麵而坐。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有,同樣地受著招待。在這兒遇著一位成都來的老鄉,她是成都四中高二的學生,她的父親是軍人,她就算是軍幹子弟,是以紅衛兵的資格外出串聯的。在串聯之前,她就與校內的高幹子弟和出身好的同學發起並組建了紅衛兵組織,當時我們差不多很多同學都知道這個造反派組織,在外是名聲大振的。我們互相簡單介紹之後,認識,她與她的同伴剛到上海不久,也是將計劃南下去廣州,但途中先要去韶山。她的身材適中,兩頰和嘴唇很紅,眼睛明亮有神,頭發梳成兩小辮子,一身綠色的舊軍裝,,這在我習慣了看陰丹藍布的眼睛不免有點眩暈了。飯後,互相告別,並祝旅途保重。
我也有點疲倦了,並不是有意像其他的串聯同學,還要外出去遊覽市容,便退回寢室,也選了一把椅子坐在上麵。思緒還流連在一大會址。這是二十世紀初中國曆史長卷中的一幅插圖,它再現了出席一大會議代表的雄圖大略,充分形象化地寓意了他們為改變中國,所極盡了的愛國的熱誠。與帝國主義,反動的買辦大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進行了殊死搏鬥,備極艱苦,終得勝利,走向輝煌.
我住的房間係樓房,十幾個`人獨居一室,甚為清潔明亮。這房是屬於裏弄居委會的公房.它位於靠近外灘的鬧市區.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和經濟城市,不像世界上有些城市有新舊二城之分。隻是後來另外在郊區再另建一些工業區.有不少工業區係1949年建國後所建立,但城市已充分現代化,街頭有電車,人民廣場周圍現代建築環繞,外灘建築頗有西洋風味,色尚青灰色。。如果向舊城區走去,則建築的現代化程度逐漸減低。很多裏弄的街路多以磚石鋪路。牆屋外掛滿了曬洗的衣物頗帶東方情調。在文革的歲月中,街頭已見不到被稱為“東方巴黎”的奇風異俗。每見路人多著青藍色的服裝,也有不少學生摸樣的年青人著草綠色的軍裝,女士喜紮兩小辮,以一幅矯健姿態出現。
【上海地處東海之濱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沒有模樣,正是在那個時候,上海才開始從一個小小的縣城,變成華洋雜處並五方雜處的商埠。發展到20世紀初,上海已經變成中國第一,甚至遠東第一的大都市.--摘自網絡】.上海人大都是從1860年代開始,由江浙,皖一帶遷入,係這一代人的近親,風習自有相近者。男女均操柔和的吳語,江浙一帶的方言也互通,大家相互間無語言障礙。還是處處感覺到這是一座帶西方風味的城市。
次日十二時過,乘車往參觀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簡稱上海交大,英文名: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是近代中國曆史最為悠久的大學之一,同時是全國首批七所211工程和全國首批九所985工程院校之一。其前身是清末洋務派政治家、實業家和福利事業家盛宣懷於1986年創建的南洋公學,後曾易名南洋大學、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民國後期稱為國立交通大學。1959年,更名上海交通大學,1999年合並原上海農學院,2005年合並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1959年改為上海交通大學.--摘自網絡】.
上海交大主要是工科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圖書館藏書頗富上海交大處於市中區,文革的氣氛頗為喧鬧,校園內人員甚多,也有不少的外來的串聯學生,大字報專欄處處林立, 大字報內容差不多都是文革時期各個地方所常見的形式.接發批判校黨委書記,校長,反動的學術權威,打倒1965年11月—1967年2月任上海市長的曹荻秋和市委書記陳丕顯觸目皆是,應接不暇.顯明地是這些大字報的內容都是過於前衛,文化大革命的發源地上海確實是用了全心全力所演出一幕悲壯的文化大革命的曆史劇.
在我,無寧是喜好與否,劇情也是因為波瀾壯闊的曆史是以波浪式的曲折彎彎延地在麵前鋪展開,時而迤邐曲折,時而平坦如砥,彎延地向前發展,這出文化大革命的曆史劇也並不缺乏曆史的時代意義.當我回想往事,再來讀這本文革的劇本的時候便有這種感覺,這部劇本本身便具有著高度的文化曆史意義.而在那段風雲激蕩的曆史中所發生的政治事件、所具有的情節展示那段歲月中,所湧現的各類人物,均為人們所熟知,並將為作為曆史的遺產留給後來人們津津樂道和評頭論足。 ... 這部文革作品本身既是曆史的,又是鮮活的、個性化的、意味無窮的、充滿想象力的,在對曆史進行深刻揭示的同時,實現著對現實主義的追求和理想 .... 從這個意義上講,為以後文革的現實主義的創作開辟了一種道路,達到了一種高度,並為今後的文革的現實主義的創作題材領域的文學創作顯示了更為廣闊的前景。
在校園內轉了一小時的光景,在一大字報專欄前停住了,見有幾個人過來拿了一把掃帚和一個漿糊桶來貼大字報.那是一把掃地的大掃帚,有四尺長的光景,有把柄,用起來好象很方便,但看他們悠閑地把漿糊涮在大字報專欄上,似乎也不十分費力便把大字報貼上去了.我走上前去看了一下,看見也是炮轟校黨委的大字報.馬上也有些人圍過來觀看.大家當即開始閱讀.大字報用語確生動活潑,有些文革的習慣語竟然至今記得,如: 思想文化戰線、思想宣傳戰線、思想政治工作戰線。資產階級十七年反動教育路線對無產階級專政等”之類.這些大約就是文革時代很流行的語言.如果對當今的年輕一代而言, 文革的習慣語就會嫌過於佰生了.
因為時間關係,僅僅閱讀了一部分大字報.看大字報告了一個段落,就隨大家去參觀校內各個係的建築物.校園的規模還是不算小的, 校園內還是有些很古老的建築, 校園內有些地方,肅穆清冷,頗多雅趣,.大概因為是在大串聯期中,學生及一部分教師都到全國各地串聯去了,剩下在校內搞文化大革命的人不太多.本來打算再去參觀校園的一些景點的,但終感有些疲倦了,便在校園內一個園林裏散步了一會兒.經過大校門,走回到大街上,擬乘公交車返回.
五時半回接待站.在大門口,複遇一室友稱,接待站的客房聽說已經住滿,,在我們房裏,臨時又安上三個鋪位,住了三個人,免強住下.在食堂裏用了晚餐,將近八點鍾的時候,接待站工作人員來看望我們,有五十上下的年紀,人很精幹.精神非常煥發.接待站工作本身就已經繁瑣過重,但他沉著而且徹底,他絲毫也不焦躁,事事都細心照料,真是值得佩服.他的心境,我們的心境,其樂可知.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先賢哲人孔子的這句話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因為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它代表了中國人天性好客的生活態度。
從接待站工作人員在對待客人的態度,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的一些端倪。中國人傳統的生活習慣中,有與人為善的美德,也有將客人看得至高無上的習慣。有朋自遠方來(來得越遠越尊貴),那是一件大事。需要隆重接待,從客人來,到客人去,是一係列的精心安排.
真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種下仁惠的友情者得到仁惠的友情,在這兒真是很具體地被形象化了.從十月底離開成都以後,轉瞬已就過了二十幾天.初出來時隻預計準備呆上二十幾天,帶來幾件襯衫和短褲之類,換了便沒有洗,接待站連洗澡的條件都不具備,有到那裏去洗襯衫和短褲呢?
上海的串聯生活是快要結束了,因此我便準備明天晚上乘火車,沿湘滬線前往廣州.此刻,回憶起來,這倒有趣得很,我倒希望廣州不會成為我人生旅途上大串聯的最後一站.我原以為,在串聯途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啊.但有政府設置有那樣多慷慨的接待設施,是的,我也感覺著應該滿有革命的人道主義的意思.
返回寢室已晚十時過,大多數室友已歸,預寢.言十一時傾曾有人來訪,是隔鄰的一位好友的客,料會帶來不便,他頗覺抱歉.我很疲憊不堪了,很快就沉入夢鄉,做了一連串不成條理的怪夢.爬上飛馳的南下廣州的列車,因乘客太多,擠不上列車,差點跌落到路軌上………...日子過得既緊張又快樂.闊別成都才二十幾天,很想念故土.我考慮在上海的串聯任務算告了一個段落,我是可以走了.決定隻身南下去廣州.
第二天下午六時,我提著我的行李---一個小手提包,一個人前往火車站,乘車南下去廣州,離別室友,我和他們握手告別了.出門晚風感覺寒冷.有接待站工作人員出門相送,臨別時握手,依依不舍地告別.當晚到廣州的火車有八點和十點的兩趟,十點的是串聯學生專用車.我就打算乘這趟車去廣州,便要告別住了近一周接待站,就要匆匆南下了.我和接待站工作人員握手了.我也和同寢室的寢友握手了,我不斷的說”謝謝,謝謝”.我出了門,他們也出了門,其中的一位還再走上前來與我再一次握手告別.
八時前趕到火車站,我要乘的是”學生串聯專用車”.起初被停靠在第三站台,後要發車時,被分配停靠第一站台.這是一列普通的列車,沒有餐車,臥鋪車,上車後,甚感非常擁擠不堪.我 想起來了就是在上周的同一天晚上---也是這樣一個寒冷的晚上,我孤身一人便乘沿滬湧線駛行的滬杭火車,由杭州車站動身去上海.在嚴冬的黑夜中火車快要開了,我從窗口伸出頭去再望了望大上海,一座曆史的名城,一座擁有中國工業近代史的名城,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我就要告別你了,短短的幾天相處,留下了這麽多鮮明的印象,整整二十三年後1989年夏天我才舊地重遊上海.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