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城市每四年一次的市長選舉定在總統大選的第二年,在這個全國範圍裏最平靜的一年又再次吸引了選民們的注意力。
市長波拉德是位德高望重的人物。這位曾任當地駐軍司令的將軍退役後,連續當選市長十多年了。我們的市長職位為 Nonpartisan Position ,即候選人並非由政黨經初選推出,無黨派色彩給予了當選者在執政時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少的約束。
老市長的軍人背景和他與當地跨國公司高級主管們的密切關係,讓我一開始不由得猜想他一定是名共和黨的中堅人物。不過後來發現他和民主黨的州長,聯邦參眾議員和州內兩黨議員們也都有著非常良好的關係。正是由於他這種脫離黨派政治的心態以及與州政府乃至華盛頓 DC 的良好人脈關係,在實施他的城市發展規劃時,總能最大限度地獲得聯邦和州兩級政府在政策和財政上的支持,使當地經濟發展百姓受益。
老市長和我們華人社區也有著非常友好的關係。他就當地經濟發展,教育,安全和公共設施的建設等市民關心的問題多次與聽取我們的意見。他還連續五年帶領多位市政委員參加我們慶祝傳統中國農曆新年的新春晚會。每次在晚會上他都要用剛剛學會的中文說些吉利話向大家拜年。老市長一直為我所提出的“如今華人已經是美國主流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說法背書(當然這一提法在某些地區可能是恰當的,而在整體上講可能還隻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他總是鼓勵華人的孩子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文化傳統,為美國的多元文化增加光彩,也鼓勵孩子們從小就多多關心公共事務,希望有一天看到他們中的一員成為華裔的市長,州長甚至美國總統。
由於老市長是華人社區的老朋友,所以我們積極地支持他競選連任。運用我們手中的選票,積極參予當地公共事務是我們融入主流社會的一個有效途徑。
今年美國繼選舉了曆史上首位非裔總統之後又產生了首位拉丁裔的大法官,這無疑對提高美國少數族裔的政治地位和鼓勵更多少數族裔青年從政都是一種極大的鼓舞。相比之下,在經濟和接受教育方麵在各個少數族裔中名列前茅的華裔,在政治層麵上的代表,卻隻是鳳毛麟角。
在美華人主要由來自大陸,台灣,香港和老移民等幾個群體組成,由於大陸移民是從改革開放後的八十年代才到來,相對時間短,盡管普遍學曆較高,經濟狀況良好,但與產生了駱家輝,趙小蘭,吳振偉,趙美心等的其他華人群體相比較,參與公共事務意願較低。目前八十年代大批從大陸的新移民的第二代,都已經或者正要進入大學。他們的專業已經從上一代以理工醫科為主而迅速地擴展到金融,管理,法律等收入更好,社會地位更高行業。不過投身政治似乎並不是華人青少年的選項。盡管許多學生在家長的大力支持下,中學期間就顯示了不凡的領導才能,不過那時多數家長想的是為進入名校創造條件,或為日後事業發展培養才能。所以盡管在哈佛,耶魯有遠遠超過華裔人口比例的華裔大學生,但極少聽到有畢業後從政的。
另一個原因則是一些大陸移民入藉時通常是以經濟利益等為主要考量,加之在差異較大的文化傳統和截然不同的政治製度下長大,因而他們對美國國家的認同度相對較低。這就使得他們缺乏對公共事務參與的興趣,容易產生受到歧視的感覺,有一種與所謂“主流社會”抵觸甚至對抗的欲望。這樣的思維對他們本人,家庭和我們整個華人社會都是沒有益處的。
我在去年的一篇文章裏有過這樣一段話:
首先對於已經加入所在國國籍的海外華人來說,有時會對自己的“國家歸屬及忠誠”感到困惑。看到一個比喻說,“中國就象是我們的娘家,而所在國就象是我們的婆家”,覺得很形象。對於在美華人來說,我們既會熱愛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祖國 - 中國,因為那裏是我們的根,中華的文化已經深深地熔化在我們的血液裏;又會熱愛我們的新國度 - 美國,因為她是我們自覺自願的選擇,她不僅熱情地接納了我們,而且也將是我們的子孫成長和生活的地方。這裏不存在一個“ PICK SIDE ”的問題,當然前提是兩國之間的關係要融洽。所以融入主流社會,並且為發展中美兩國友好關係發揮積極的橋梁作用,是我們每個在美華人都應該做的。
衷心希望今後美國各類媒體報導在美華人特別是來自大陸的華人時,不再僅僅是高舉紅旗的抗議活動,而是多一些 constructive 的活動,少一些 confrontation 。也真誠地希望有一天在美國的政界,從市,縣,州到聯邦,都能看到一批優異的青年華裔的麵孔。
(下麵是我和州長一起為老市長站台助選的照片。當地具有大陸,台灣,和香港背景的三家中文報紙和英文媒體一起都大篇幅地予以了報道)
歡迎閱讀相關文章《我的愛國之道》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