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中醫學院的醫史博物館裏,有一張清宮禦醫為慈禧太後牽線切脈的照片。一般說診脈時醫生一定要用手指按在病人的脈上,若隔著帷帳,通過紅線來切脈,醫生是不可能了解病情的。不過,由於君臣地位懸殊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加之慈禧不懂醫術,所以演出了這幕牽線切脈的滑稽劇。由於禦醫事先重金買通了慈禧身邊的人,知道了慈禧得病的前後經過,所以“牽線”診病、開方用藥後,慈禧很快病愈,為此還親賜禦醫一塊“妙手回春”的金匾呢!
160;
古時候,中醫看病還真是不容易, 那時沒聽診器, 沒有化驗, 也沒有X線,更沒有CT和MRI了。怎麽辦呢? 前輩們完善了一種叫做“四診合參”的方法。四診就是望問聞切。望診其實很重要。望什麽呢,臉色,形態,步履,呼吸,舌苔等等。在西醫學院裏上診斷學基礎,也有望觸叩聽四項。 問診有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謁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眼藥叁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讀書時背熟了,以後問起病人來就不會漏掉什麽了。 “聞診”是根據患者發出的氣味和聲音來判斷疾病,(香水或口香糖會掩蓋患者的氣味)。此外,患者發出聲音的強弱等對疾病的診斷也很有用,最後就是切脈了。一般有三部九候和寸口法。三部九候指全身遍診法。即於頭部、上肢、下肢三部診脈。每部又分上、中、下。現在的中醫大多用寸口診法。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每部各以輕、中、重指力按脈分浮、中、沉。我們講的表(脈浮)裏( 脈不浮或沉)虛(脈細無力)實(脈實)寒(脈緊或遲)熱(數)等都有相應的脈象。
其實,脈象還是有解剖生理學基礎的。舉例來說,中醫早知脈與心的關係。《千金要方》就明確地寫著“心應脈,脈與心合”。因為動脈的搏動起源於心髒的搏動。所以醫生通過“搭脈”就可以知道心髒搏動的情況了。
160;
但是中醫診病還是要靠“望聞問切”四診的綜合分析以及醫師的經驗。王叔和在《脈經》中說“和鵲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意思是說即使醫技十分精妙的“神醫”—扁鵲與張仲景在診病時也不是僅憑診脈,而也要反複思考和傍借病家的症狀和體征的。李時珍也在《瀕湖脈學》中說“世之醫病兩家鹹以脈為首務。不知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醫欲令其全,非四診合參不可”。
所以,單憑切脈就下診斷的老先生確實是“神醫”了(這樣的神醫我相信是有的, 寥廓天地之間奇才總是存在的 。不過,有些中醫一切脈,能說出你的一些症狀,能知道你是否懷孕。這是很平常的事。)
160;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有關禦醫為慈禧太後牽線切脈和其他
所有跟帖:
• 謝謝介紹!是的,中醫的望聞問切 西醫的望觸叩聽 是一個道理。。。 -五味七色- ♀ (59 bytes) () 07/28/2009 postreply 16:07:27
• 謝五七。中醫現在就象胡適先生說的: -費嘉- ♂ (162 bytes) () 07/29/2009 postreply 07:45:43
• 費嘉老弟,如果你能網絡 -龍坡居士- ♂ (30 bytes) () 07/28/2009 postreply 22:04:00
• 謝謝龍兄鼓勵。我就朝那個方向努力了。 -費嘉- ♂ (122 bytes) () 07/29/2009 postreply 07:57:15
• 診斷:網絡綜合症。 -馬尾- ♂ (0 bytes) () 07/29/2009 postreply 08:34:08
• 費兄好文。你應該回來搞中醫。 -馬尾- ♂ (0 bytes) () 07/29/2009 postreply 08:35:19
• 謝馬尾大師兄鼓勵和指點。到時候一定向大師兄請教。 -費嘉- ♂ (0 bytes) () 07/29/2009 postreply 08: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