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某家人結婚,一批婚紗照剛剛寄到,人和景都美嗬!從鳳冠霞帔到白色婚紗,中間經曆藍黑色和軍綠色的單調和刻板,想想我們那時有張合影留下做紀念就不錯了,幾十年近百年裏中國人的麵貌變化之大從婚紗裏就感覺到了。。。乘周末休息好好欣賞了一番。
看來現在婚紗照拍攝已經是每對新人的必選之列了。
自古以來,傳統的中式婚禮服是長袍馬褂和鳳冠霞帔,傳統認為紅色是吉祥喜慶的顏色,所以新人們往往喜歡身著紅色禮服。古時候有個傳統習俗:嫁衣是女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服裝,大多是由女孩自己從小就開始做,一直做到出嫁前才完成。
“ 正是由於這種傳統思想,西式的白色婚紗剛流傳入中國時,並沒有讓人接受,反而結婚照卻在當時引起了不少轟動。 ” 杭州金夫人婚紗攝影店專門對婚慶文化做過一定研究。西洋鏡(相機剛來到中國時的一種叫法)傳入中國是在清末,也正在這時開始流行起結婚照、全家福。
鹹豐年間,中國第一批照相館誕生,主要集中在和西方接觸比較多的廣東、上海以及香港。至光緒十年,有一本刻印的《申江名勝圖說》中提到: “ 自西人有照相之法,而鏡中取影益覺活潑如生,凡柳巷嬌娃,梨園妙選,如不倩其印成小副,貽贈所歡。 ” 由此可見,清末的相片已經在當時的名流中有所流傳,並成為一種時尚。從保留下來的老照片來看,那時所拍的照片大多是些官吏商賈的家眷集體照和結婚照片。有的單調刻板有的形態各異,從傳統到個性化,婚紗照也經過了上百年的曆史演變。下麵這些圖片來自不同時期,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時期的曆史潮流、文化和社會製度的變化。
1 .此圖是清末民初極具曆史價值的一張照片,可以了解到當時人們結婚時的情景。
2 . 1919 年“五四“運動前,中國人結婚崇尚紅色,新人是絕對不允許穿白色衣服的。
3 .隨著 20 年代初西方文化的傳入,婚紗首次在我國亮相,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經信奉了基督教,他們一般選擇在教堂舉行婚禮。
4 . 30 年代 西式服裝大行其道,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紗禮服,新郎穿黑色大禮服,手捧黑呢帽和白色手套。另外還有男女兩位儐相,舉行婚禮後就在教堂內與雙方家長,證婚人等拍攝合影照,這種類型的結婚照一直延續到 50 年代。
5 . 40 年代前後白色婚紗禮服已經成為一種風氣,拍婚紗照逐步轉移到照相館裏進行,程序上也由舉行婚禮後拍改為婚禮前拍照。
場麵壯觀的南京 1947 年集體婚禮
人數則由集體合影演變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進而發展到新郎新娘兩人合影,從此開始拍名副其實的婚紗照。
6 . 然後是時代改變!50年代同 60 、 70 年代的結婚照都差不多,敢穿婚紗和西服的人恐怕不多,否則要被說成向往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一般就是換上比較幹淨的軍裝、工農裝,整理一下頭發就直奔照相館了。
那個年代的結婚照都是那種沒布景,沒光影效果,
兩人端坐,肩並肩朝前看一寸至兩寸的黑白照片。
當然啦,在階級鬥爭,政治掛帥的時代,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排在前邊,結婚被排在很其次。。。
7 . 80 年代初,也有穿上婚紗拍照的,但是手上捧的假塑料花很有時代特征,照片上的色彩也是後期一筆一劃手工添加上的。
8 . 至 80 年代後期改革開放,人們就又開始穿上婚紗和西裝拍照了。
到 90 年代更流行拍藝術照,但那時的化妝手段很有限,拍出來的人臉部都很相似。
這一期間觀念的變化是飛躍性的,人們凡結婚都必想拍一套婚紗照掛在床頭,婚紗照從此盛行,並一直流行到如今。
大小城市裏,一批迎合市場需求的影樓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9 . 本世紀開始。婚紗照的最大變化是場景的變遷,從以前的室內場景到如今的戶外取景拍婚照的流行,周邊景區甚至著名風景地都成了新人拍照的場所。
10. 另一點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追求個性。
現在的年輕人好象更流行拍個性化的婚紗照。
“那種表情呆板,樣式單一的婚紗照已經過時了。”有攝影師說。
就象這樣,僅穿內衣拍婚紗,或者幹脆什麽都不穿。。。
不過把這批個性化照片掛在結婚現場,會不會雷倒一批前來祝賀的中老年賓客啊?
還是呼喚一下傳統回歸吧!)))
(杜馬編輯,圖片來自網絡和家庭收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