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4-18-2009):先生三天前從國內出差回家,帶回來浙江父親(我的公公)和浙江母親(我的婆婆)送給我們的禮物。公公的禮物是他剛出版的詩集,一本送給他的孫女惠存,一本送給我和他的兒子保存。詩集的前頁有他分別給我們寫的話和簽名。而婆婆為我們準備的則是食物:香菇,木耳。。。。。。婆婆知道我愛吃果仁,芝麻,也喜歡吃甜食,她特意請當地一位芝麻糖製作者為我定做了果仁芝麻糖。考慮到太甜對健康不利,老人家請製作者減少糖含量,這樣可以使我多吃一些。看著詩集和食物,我的眼睛濕潤了,就手寫了《媳婦話公婆》。由於我“被迫”與先生一起到時差,今天早起將文章輸入計算機,加上先生拍攝的照片。同時附上去年寫的《故鄉的媳婦話故鄉》,一起與朋友們分享。選自網絡的音樂《琵琶語》仿佛傾訴了我們對故鄉親人們的思念。
在去年寫的《故鄉的媳婦話故鄉》一文中,我用文字和照片描述了先生故鄉的美麗山水。然而,是生活在先生故鄉的親人們,尤其是我年邁的公婆,更使我難忘。
86歲的公公退休前是一位小學語文老師。他寫得一手好字,喜歡舞文弄墨,是當地的文化人。77歲的婆婆是一位農村家庭主婦。婆婆出生在浙江省中部一個殷實之家,上過學。在她小學四年級時,她的父親被日本鬼子逼瘋。因為這場家庭變故,她被迫綴學了。所以,婆婆是識字的,能看書讀報。公公出生在浙江省中部的一個小山村。一場火災將他家的房屋和財產全部燒光。14歲的他不得不從初中綴學。公公很聰明,在解放前的全縣小學教員招考中得第二名,成為一名小學老師。但由於家境貧寒,高不成,低不就,很久他都沒有找到相互心儀的姑娘。一直到他29歲那年,經人介紹認識了一位20歲的姑娘。這位識字的姑娘看中了他的人品和才華,願意嫁入寒門。那位姑娘就是我現在的婆婆。婚後,他們有二個女兒和二個兒子。我的公公極為寵愛我的婆婆,既是因為他比婆婆年長9歲,也是因為公公的性格原本就比較溫和。而婆婆則無論在什麽境況下都不離不棄地跟隨我的公公,象老母雞保護著小雞一樣守護著她的孩子和這個家。
講話直率的公公在上個世紀50年代相信了政府有關暢所欲言的號召,他對學校和地方政府提出了不少的書麵和口頭批評和建議。這些憑著良心和熱情說的實話使他在1958年被打成右派,開除教師公職,返鄉務農。“右派”這頂帽子給這個家庭帶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所以,我先生兒時成長的環境是壓抑的。然而,先生告訴我,無論外麵是怎樣的政治環境和變化,父母對他和二個姐姐以及一個弟弟的愛從來沒有改變過。他兒時最溫馨的回憶之一是母親給他們姐弟讀書和講故事。當文革結束時,公公被落實政策,重新返回學校教書,一直到退休。公公退休後的生活是退而不休。他不僅和我的婆婆一起管理著自家一畝菜地,而且活躍在書法和文學創作中。他的詩作和楹聯三百餘(首)副,發表在全國十多家詩詞楹聯專集內。至今,86歲的公公依然腰板挺直,思維活躍,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我們晚輩都被他積極樂觀和榮辱不驚的人生態度所感染。孫子輩的6個孩子們都很敬佩(外)祖父,和藹可親的他是這些孩子們的好榜樣。孫女漢娜與爺爺和奶奶都很親,尤其與爺爺是好朋友。
公公和婆婆曾經含辛茹苦地養育著的4個兒女。如今,兒女們早已長大成家,並且家裏有了第四代(我們大姐的孫子)。孫子輩6個孩子中,3個外孫和1個外孫女已經大學畢業,分別在浙江和上海從事著各自的工作或管理著自己的公司;1個孫女正在上大學;1個孫子今年將考大學。老人家們幸福地安享著晚年。由於浙江省有良好的退休教師福利,公公帶著婆婆每年被組織遊覽全國不同的名勝古跡。然而,他們更喜歡怡然自得的鄉村生活,即使到美國來也隻是看一看就回去了。對他們來說,最大的缺憾是他們所寵愛兒子的一家離他們是那麽的遙遠,隻能每年回去看他們一次,並且每次都是來去匆匆。善解人意的公公婆婆說,即使如此,他們知足了。公公常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安慰婆婆和我們。是啊,這幾句詩詞又何嚐不是描寫了許多海外遊子們對故國親人們思念的無奈呢。祝福我的公公婆婆,祝福故國的父老鄉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