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九年春節回國還有一件事,就是做房地產權的轉移。事情的由來是這樣的:零零年回國時,有一個念想就是買一套住房。當時,國內房地產市場剛起步不久,許多人是持幣待購。我們的初衷是有一套國內住房將來回國時,有一個歇腳之地;而且還能為下一輩積一點固定資產。說實話,當時的投資意識並不強。
一位在房地產工作的朋友介紹了一套小高層,位於上海的中環線,後來劃為閔行區的虹橋鎮所在地。時價為¥3,500一個平方,三居室兩浴衛,144平方多一點的小錯層。看看挺滿意的,就付了頭款。因為當時政策不允許外籍人士(包括華僑)購房,就以我太太哥哥的名義買下。幾年下來,一直沒有想到去轉房地產權。後來覺得還是把產權轉移事宜解決為好,不想給後代帶來麻煩、遺留曆史問題。因為辦理產權轉移需要我和太太兩人都到場,計劃一同回國時把此事辦了。去年底,老媽生病住院,我先期回滬,後因病情穩定無大事,我太太也在春節前回來。看好就在節後的一周把這件事了了。
此事,在我們看來不過是一件小事,很輕鬆很容易就可以搞定。但前後曆時二周,幾經周折,應了中國人的一句老話:“好事多磨”。我也深有體會,即:政策要透明,關係很重要。
一下莘莊
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為了打好房地產權證轉移這一仗,就必須做到“知彼”—政策是如何定的?具體步驟是如何進行的?“知己”—我符不符合這一政策?需要那些文件和材料?於是,我決定到我們區房地產交易中心去谘詢一次。
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驅車到了區房地產交易中心—莘莊。莘莊是我們區的政府所在地,是區政治、經濟、財政中心。上一次來這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的莘莊沒有什麽大的建築,一條四車道的滬閔線在這裏拐了一個九十度的彎。道路兩邊都 是一望無際的農田,旁邊的支路就是泥土地,晴天刮風塵土飛揚;雨天潮濕泥濘難行。現在的莘莊可真是刮目相看了:高速公路縱橫、高樓大廈林立、地鐵直達上海最繁華的兩個購物中心—南京路和淮海路。區法院更是按照美國國會山莊建築模式,乍一看就像美國任何一州的州政府大廈。
從我們家出發自己開車也就是十五分鍾時間。交易中心很好找,門口也有不少車位。為方便廣大群眾,交易中心大樓的二樓是房地產中心,一樓則是區財政局和稅務局。樓上辦理交易、樓下交稅付費、再樓上取證完事。中心大廳麵積不小,一溜沿牆是各個窗口,少說也有30多個。每個窗口一位工作人員,一台電腦。工作人員是座無虛席,但大廳內卻是冷冷清清。可能是房地產市場降溫;也可能是臨近春節,交易的淡季。但據我舅哥介紹,早幾年這裏是門庭若市。別的不說,就是門口的停車場從早到晚的滿員、臨近的馬路兩邊也停滿了寶馬、奔馳、保時捷,房地產市場可真是今非昔比。我到了二樓的谘詢窗口,一位小夥子接待了我。當他知道我的來意後,輕鬆地告訴我:便當來希,雙方簽一個合同,來辦理就是了。一句話就把我給打發了。我扭頭下了二樓,就在樓梯拐角處有一個小小的信息欄,上麵有不少小冊子,我順手拿了幾本:諸如《服務指南》、《操作流程》之類的,大約有五、六本滿意而歸。
晚飯後,坐在燈下,邊看電視,邊翻閱這些小冊子。翻著翻著我發現事情遠不是如此簡單:第一,必須將貨款還清;第二,到交易中心辦理撤貸手續;第三,轉讓方式是贈與還是買賣;第四,買賣還分為普通住房(140平米以下)還是非普通住房(140平米以上);第五,如交易一方是國外人士合同須公證。小妹妹對我說,算了吧,我還是給你找一個中介人,她是我朋友。於是,我立即撥通了那位中介人朋友的電話,她告訴我立即辦理還貸手續,餘下的事再商量。第二天早上,我舅哥與銀行聯係好了還貸日期,貸款銀行就在莘莊。
二下莘莊
二天後,我們第二次去了莘莊。把錢付清了,辦事員小姐告訴我們七天後來取文件。七天!那就得過了春節。這無論如何是來不及了。我拿出護照說是節後就要出國,能否辦理加快。小姐倒也爽氣,叫我們到二樓辦公室找一個具體辦事人員。在小姐的指點江山下,我們找到了那位辦事員,辦事員也夠爽氣,說是科長同意他就辦。我們又找到那位科長,科長聽了我的懇求後,也夠爽氣答應三天之內辦好。
三下莘莊
三天之後,也就是農曆小年夜的前一天,距春節長假隻有一天半的工作日了。我和舅哥又去了莘莊,到銀行取出了還貸證明。步出銀行大廈,舅哥拿著一疊文件隨口說,還是有關係好。嗨,我拍了拍了腦袋,我咋忘了八十年代那個著名的順口溜:年齡是個寶,學曆不可少;能力作參考,關係最重要。我就有一個同學在另一個區的銀行當副行長,這關係咋就沒用起來哩。
緊接著我們去了交易中心遞交了有關文件,填寫了撤貸申請。中心的同誌告訴我,七天後(當然不包括春節七天長假)來取撤貸文件,然後去公證處辦理合同。屈指一算,要到二月九號才能取到文件,可我十號就要飛回美國了。怎麽辦?銀行還貸的經曆讓我想起了“關係”。
春節期間,我的一項任務就是找關係—憑我在上海的關係網,我就不信找不到!初三的一個晚上,太太的一位老同事來拜年,說起了此事。她說她的一位舊同事在某區房地產交易中心工作,過兩天聯係一下。春節上班第一天,我打了個電話給中心,錄音說,你的案子真在辦理,謝謝打電話來。沒幾分鍾,那位同事來個電話說是辦好了。我再打電話去中心,錄音說,你的案子也辦妥。你說這“關係”神不神?!
四下莘莊
撤貸手續辦好了,下一步就是合同公證,時間定在二天後的上午。按照手冊的介紹,我和中介人商量還是辦理贈與比較省錢。所以,我們前段時間的重點是辦理贈與。但無論是以何種方式,都要化上七、八萬人民幣,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我太太說要不你再去一次莘莊,看看具體需要多少錢。那位在某區交易中心工作的同事也說,政策經常在變動的,還是具體了解一下目前的稅收和費用校準比較好。在八十年代,我們經理曾經告訴我: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裏那裏亮;黨的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現在是好多了,但還是經常在變動的。
在合同簽定的前一天,我四下莘莊。谘詢一下,我們這種情況是采用買賣還是贈與方式,比較節省費用。在二樓營業廳,我如此這般地將我們的情況向谘詢員陳述了一遍。中心谘詢員告訴我,這不是交易中心的事,是樓下稅務部門業務範圍;我又到了樓下3號稅收谘詢窗口如此這般地說了一遍,業務員告訴我,這不是稅收部門的事,是財政部門的業務範圍。我又到了隔壁財政谘詢窗口,一位老師傅接待了我,我又如此這般地說了一遍。老師傅說,哦,兄妹關係。當然是買賣了,¥3,000一個平方,比儂當初買的辰光還是便宜哩。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脫口而出:“是伐?”老師傅說:“儂勿相信就算了。”我急忙向他打個招呼,連著點頭表示謝意,隨即離開了交易中心。
五下莘莊
第二上午,我們所有當事人,帶齊了所有的證明文件,正襟危坐在某區公證處的辦公室裏,等候簽字儀式。為了確保簽字儀式順利進行,家妹的好朋友—她認識公證員—也特邀出席了簽字儀式。會前,我將昨日四下莘莊的收獲向大家匯報。到底是久經商場,家妹的好友聽到後,當即立斷建議全體去莘莊現場辦公。我們一行七人擠進了中介人那輛豐田,向莘莊進軍。
在交易中心一樓大廳,我們再次向那位老師傅谘詢。那位老師傅重複昨天的話,他還說在我們區如果是直係親屬買賣房產,計祘的標準就是這樣。並指了指我:昨日我已經跟那位老先生講過了,伊勿相信我。家妹的好友還用手機錄下了他的話,以備不用。
中午,我們在莘莊商業街一家叫“麥盛利”(上海話叫做“蠻順利”)。席間,我們算了一下這樣隻要一萬多點人民幣就可以搞定,少用七到八萬。回到公證處後,不到一小時,一份買賣合同就是正式簽署了。大家約定第二天下午去交易中心遞交申請和材料。
六下莘莊
第二天下午,我們一行懷揣著透著油墨香氣的合同以及有關材料,滿懷著喜悅前往莘莊。首先在一樓大廳,我們交納了所有的稅收及費用。手續齊備、文件齊全,上了二樓。中心交易員小姐,認真地查看了所有文件及證明材料,最後對我說:“勞務合同?”“勞務合同?我哪有……”我還未說完,舅哥在後麵捅了我一下。小姐的嘴向左邊挪了一下,告訴我們找他們領導。還是我們中介人機靈,她過去跟領導說,我們來的急,勞務合同沒有帶,今天先遞交文件,下次再補。領導說:沒有很必要。主要是沒有文件,缺一項係統也不認,無法辦理。原來,在上海買房子,外籍人士要有一年以上的勞務合同,且隻能買一套。(小插曲:回美後,我的一位北京朋友告訴我,北京已經暫時取消這一規定。他準備今年夏天回去買一套住房。)
這咋辦,都說是“好事多磨”,還真讓我給趕上了。我不是不敢說謊,而是不會說謊。一說謊臉會變色,心會跳。在測謊器前,我一定漏餡。舅哥安慰我說,不要緊,隻是一個手續啦。
七下莘莊
當天下午,我們回到家。一位朋友的公司為我太太開了個勞務合同,我親戚給我開了張勞務合同。第二天,我們又第七次踏上去莘莊的征途。上了二樓,接待員換了一個人,我忐忑不安地遞上了所有的材料和兩份勞務合同。接待員小姐認真地查看了所有文件和材料,在係統裏輸入了信息。隨即交給我們一張收件單,並告訴我們從即日起,二十天來取房地產權證。
完事了?完事了!就這麽一件簡單的事,經過了這麽複雜的過程,又這麽簡單地結束了。走出了交易大廳的門口,我咬了咬自己的舌頭—痛的。
幾天後,我離開了上海返美。太太在電話裏告我,由於在某區交易中心的朋友相助,原本需要二十天才可以拿到的房地產權證,在我臨行的那一天就辦好了,縮短了十天時間。
至此,這一事件就告一段落。個人深深地體會:國內房地產交易的政策不透明;個人關係十分重要。個人關係的重要是因為政策的不透明;而政策不透明則是由於政策的多變;政策多變是由於房地產市場的不成熟。想想,我國的房地產市場才剛剛起步不到十年,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願這一市場經過這十幾年的磨煉,逐步地成熟起來,使大多數的人有房子住。安居才能樂業呀。
牛奶瓶
2009年3月20日
原創於北美文學城文化走廊論壇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