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廣,益健康,多長壽

社交廣,益健康,多長壽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一直是群居動物,是社會人,時刻需要人與人打交道。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一個人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完全取決於他的社交環境。即使在困難、危機或災難時期,人類的抗壓程度也是取決於社會關係的豐度、強度以及群體和社區的參與度。

以往有西方科學家的研究表明,社交活動有助於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人際關係良好的個體遠比社交缺乏者擁有50% 以上長壽的概率。反之,社會孤立或者缺乏社交會引發孤獨感。孤獨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影響人的壽命。甚至,因長期孤獨而產生的帶有偏見之世界觀會增加自殺率以及導致其它社會問題。

因此,社交距離過度疏遠對健康的影響為弊病多多,對生存和長壽最大的威脅可能是社會孤立。近期,加拿大和英國的學者在認知科學領域的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社交距離的文章 (The Neurobiology of Social Distance),揭秘了社會聯係的好處以及社會孤立的神經認知基礎及其對身心健康的深層影響。

2023-11-10,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Hamish M. E. Foster團隊在BMC Medicine 在線發表了題為“Social connection and mortality in UK Biobank: a p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社會聯係的功能和結構成分與死亡率之間的獨立和聯合關聯。

該研究發現在功能性社交方麵,無法經常找到可傾訴的人之死亡風險,相比較有正常社交連接的人高39%。即使是那些非獨居的人,如果朋友或家人從未來訪,死亡風險也會增加25%。

以上研究的共同結論是,要想壽命長,除了平衡膳食講究營養適度鍛煉外,還需要生活多樣化,擁有良好的社交。並指出較高社會融入度有利於人體生理功能。缺乏社交比過度肥胖、缺乏鍛煉對壽命的不良影響更大,其危害性堪比重度吸煙。

  1. 欲要壽命長,且須社交廣

然而,對於亞洲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與健康結果之間的關聯,人們知之甚少。

據中國人口數據老齡化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已突破2億,比上年增加334萬人,占總人口的14.2%。人口老齡化是全球性問題,為了改善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和福祉,積極老齡化概念正在盛行。

最近,川大華西醫院的何森團隊在 BMJ 旗下期刊 J. Epidemiol. & Community Health 上發表論文,題為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activity frequency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older people: 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該研究重點探討了社交活動頻率與中國老年人群壽命的關係。也同樣發現社交頻率影響中國老年人群的總體生存狀況,社交活動越頻繁的老年人,其壽命越長。

為了探索社交頻率是否與生活在中國老年人群的總體生存有關,研究人員沿用中國縱向健康長壽調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的研究數據。CLHLS 是一項始於1998年,針對中國社區老年人的持續、前瞻性的大型隊列研究,數據收集會通過麵對麵訪談調研和結構化問卷的形式開展。CLHLS 分別於 2002、2005、2008、2011 和 2014 年收集目標人群的社交頻率(幾乎每天;至少每周一次;至少每月一次;偶爾;從不),並在2018-2019年間對參與者進行最終訪談。

該研究共涉及28563名平均年齡為89歲的參與者,其中男性11855位。根據收集到的數據,研究人員分別將25406名受試者、1379名受試者、693名受試者、553名受試者和 532名受試者歸類為以下五個組:從不社交組、非每月但有時社交組、至少每月社交一次組、至少每周社交一次組和幾乎每天社交組。

數據顯示出這幾種情況:1)男性受試者比女性受試者更有可能參加社會活動;2)年齡越小、受教育時間越長的受試者也更有可能參與社會活動;3)保持婚姻關係的受試者和生活在城市社區或與家人同居的受試者比他們的同齡人更活躍於社交;4)沒有疾病或自評健康狀況良好的受試者更有可能參與社會活動。

在整個監測期間,21161名(74%) 參與者死亡,其中15728人在前5年內死亡。全因死亡率在從不社交組到幾乎每天社交組中呈現逐漸降低趨勢,每百人年死亡率分別為 17.2、9.3、9.1、9.0和7.4。Kaplan-Meier 分析表明,對於社交活動較頻繁的組,其生存概率顯著較高。

從開始監測到隨訪5年時間內,從未社交的人的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0人中18.4 人,偶爾社交的人為8.8人,至少每月社交的人為8.3人,每周至少社交一次的人為7.5人,幾乎每天社交的人為7.3人。與那些從不社交的人相比,偶爾社交的人的死亡時間延遲了42%,至少每月社交一次的人延遲了48%,至少每周社交一次的人延遲了110%,幾乎每天都社交的人延遲了87%。

在調整了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家庭收入、生活方式、身體狀況等因素後,分析結果顯示,這五組人在統計學上存在顯著差異。總體而言,這項研究發現,頻繁參加社會活動與延長總體生存時間有關。從基線到5年隨訪,社會活動越頻繁,生存時間越長。但隨訪5年後,社會活動頻度與總生存時間之間存在閾值效應,隻有幾乎每天參加社會活動才能顯著延長總生存時間。也就是說,社會活動較頻繁參與與生存期顯著延長有關。社交頻率越高,壽命越大的可能性就越高。為了提高長期總體生存率,建議老年人每天都積極參加社會活動。

雖然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仍然具有統計學意義。有不少心理學家建議:老年人不妨積極投身某些興趣中,比如書畫、朗讀、合唱、下棋、玩撲克、打麻將、跳廣場舞,也可以做義工、參與社區集體活動等。這樣可以幫助其及時走出低潮,在獲取信息、交流感情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二.社交對任何年齡段的人都非常重要

近年來,許多社會學研究都證實了人際關係會對人的健康及壽命產生影響,但都沒有細化年齡段,也就是說,社交對年齡段在什麽年齡的人影響是一樣的嗎?哪些階段會更明顯?以及社交是如何影響健康的?

為此,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楊·克萊爾楊(Yang Claire Yang) 教授的團隊通過整合社會學和生物學的研究方法,探究了人際關係在不同的年齡段影響人體健康的生理機製。其研究成果發表於2016年1月19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研究人員以不同年齡階段的14,656名參與者作為研究樣本,將社會融入程度 (包括與父母和鄰居的聯係頻率、朋友的數量、社區和誌願活動的參與率) 作為評估其人際關係的指標,並運用血壓、身體質量指數、C反應蛋白濃度等生物指標評估其健康狀況。

實驗數據分析顯示:較高的社會融入程度有利於人體生理功能;而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社會融入程度與生物指標之間的關係存有較大的差異。可是,社交對青少年和老年人影響更為突出。

他們發現:在青春期人群中,社會融入程度對腰圍、身體質量指數的影響較為顯著。並且,青春期時因缺乏社交造成的不良影響,會在青年期時危及機體代謝、心血管功能,進而於中老年時期誘發疾病。也就是說,缺乏社交對健康的危害可能早就埋伏於體內。有些疾病“潛伏”在青少年時期症狀不明顯,但有後患。

他們也發現:社交缺乏對老年人高血壓發病率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糖尿病對其的影響。在老年人群體中,社會融入程度對於高血壓的影響較為顯著。較高的社會融入度可使老年人高血壓患病率降低13%、病情發展率減緩54%。

而在中年人群體中,社會融入程度與生物指標之間的聯係並不明顯。與社會融入程度相比,社會關係的質量對於個體健康的影響整體而言較為薄弱,僅在中年時期較為明顯。換言之,社交質量的高低則在更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年人的身體健康。不過,社交的頻率、社交圈子的大小對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些都與合理膳食、時常鍛煉一樣重要。

三. 宅男宅女有隱憂,戶外活動益處多

了解到社會交往對不同年齡段個體的健康影響,將會有助於采取更具針對性的社交幹預方式來預防一些疾病。社交對於青少年的健康和成長也是十分重要,青少年如果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性格發展和成長很有益處,良好的人際關係會讓青少年具有合作精神,對待他人和處理事情時積極情緒會占主導,同時,良好的社交可以反過來促進青少年熱愛一些團隊合作的戶外活動。

從醫學角度來說,1)缺少朋友或長期人際交往不良的人,體內應激激素皮質醇的水平往往過高,這種長期的緊張狀態會損害健康。反之,體內皮質醇就會減少,人相對不易生病。2)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讓人心情愉快,令體內的白細胞增加,增強自身免疫能力。3)缺少社交活動的人,容易在假想空間裏不斷模擬即將發生的場景,從而產生焦慮緊張情緒。經常參加各種小聚會並試圖發表觀點,跟自己懼怕的人交流,則能逐步克服這種情緒。  

臨床上也發現,有部分青少年比較內向和‘宅’,大約有20%的中學生由於迷戀網絡和遊戲而拒絕社交活動和戶外活動,這對他們的身體和性格的成長影響比較大,嚴重還會引起性格障礙和心腦類的疾病。

據上可見,家長應該鼓勵和引導青少年多與同學、朋友在生活中而不是網絡上互動,多進行戶外活動,多與他人合作,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身心的有益發展。

相對於提醒青少年不要沉溺網絡和電子遊戲,對老年人來說,適當使用網絡或智能手機是很好的一種溝通方式,尤其和子女、朋友之間的交流更方便、快捷,同時也能鍛煉閱讀寫作的能力,提高和改善認知功能。

當然,社交生活也是一把雙刃劍,太過頻繁而影響了生活也會帶來很多問題,會占用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老年人每周規律地參加1~2項社交活動比較好,而青少年和年輕人也需要做好適當的時間管理,須做到學習和社交兩不誤,因為時間資源是有限的。

由於中年人處於一個多元化的社交圈,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的同事朋友,生意場上的客戶等等。常要同時“過度負荷”多個社會角色而備受壓力。有時候會搞得焦頭爛額,很不利於身體健康。因此,對於中年人來說,從別人相處中獲得安慰和理解尤為重要。這種安慰可以降低人體內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水平,向大腦發送“平靜”信號,緩解壓力。

 

良好的社交會讓人會心大笑,而發自內心的大笑是最自然、最沒有副作用的止痛劑。因為人在開心時,腦中的快樂激素會釋放出來,緩解體內各種疼痛。故而,人們要珍惜高質量的社交。社交並不一定是自己認識了多少人,而是你是否實現了價值,是否得到有利於健康的放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