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拚命變外向:內向者,都有驚人的潛力

來源: JustWorld 2023-06-28 20:01:1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7430 bytes)

你不必拚命變外向:內向者,都有驚人的潛力

2019-11-20

來源:粥左羅(ID:fangdushe520)

作者:粥左羅

說到內向,你肯定不陌生,內向人群在我們生活中並不是少數。


我也內向,小時候,如果我提前知道家裏要來客人,我通常會選擇玩到很晚才回家,因為這樣就不用跟客人打招呼了。

 

一直到了高中,我還是內向,活動半徑一般不超過3米,直到畢業,班級裏還有我沒說過話的同學。

 

那時候,不管是家人還是老師對我的評價都是:“性格太內向,以後進入社會參加工作怕是要吃虧。”

我一度相信了這個說法,直到工作後我發現,內向其實也沒那麽差,關鍵還是要看自己怎麽理解。


職場裏,我平時不愛說話,但如果工作需要,我可以很好的表達,比如給客戶提案時我一樣能講的頭頭是道,內部開會需要發言時,我一定能條理清晰的講出我的想法,甚至讓我上台演講,我也並不怵,一樣能很好的完成。


所以,無論內向還是外向,終究隻是性格的一種,內向不代表貶義,更不應該被當成一種缺陷,因為內向二字誕生之初起就隻是用來形容性格中的一種而已。

 

 

 

你對內向的認知

或許都是錯的

 

1921年,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心理類型學》中提出了內向和外向,這是內向和外向首次進入人們視野。

 

榮格在這本書中指出,內向和外向的主要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對於內向的人來說,他們的能量指向內部。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自省和思考。

 

內向首次被榮格提出來後,並沒有很快被廣為人知,真正將內向這個概念廣泛傳播開的是「邁爾斯—布裏格斯測試」的誕生,也就是很多公司現在都在使用的「MBTI職業性格測試」。

 

image.png

MBTI性格測試中,內向者的性格被概括為以下幾點:

 

 

獨處時精力充沛

思考先於行動

在心中思考問題

更願意在小群體中分享個人

聽的比說的多

不把興奮說出來

 

以上,也並沒有指出內向性格有什麽不好。

 

關於內向,《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這本書指出了內向和外向的不同:

 

“內向者更喜歡刺激較少的環境,並傾向於安靜專注,聽得多說得少,在開口之前會思考。相反,外向者在社交場合中非常有活力,通常堅定自信,能夠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反應迅速。”

 

所以,無論榮格對內向的定義中,還是MBTI測試中,內向都沒有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缺陷。

 

內向是如何逐漸被曲解的呢?

 

這跟我們長期以來的習慣性偏見有關。

 

比如,內向的人通常不合群。而不合群通常就會被認為是怪人,因為人類自古以來都是群居的,和群體一起是「正常」的,脫離群體是「不正常」的,這就是大多數人的看法。

 

再比如,內向的人通常不喜歡主動表達,而這也容易成為眾人眼中的怪人,因為在我們大多數人眼中,主動表達是一個優勢。

 

但這些都是偏見。

 

內向者認為,群體並不能讓他們感到快樂,他們更願意享受孤獨,本質上,合群與否隻是一種選擇而已。不喜歡主動表達並不是不會表達,不想說話也不是不能說話,本質上,如無必要,不做表達,這也是內向者的一種選擇而已。

 

所以,內向不是一種缺陷,而隻是一種性格屬性,性格無對錯,我們之所以對內向有所誤解,跟我們長期以來的習慣性偏見有關,跟內向本身無關。

 

把內向當缺陷是我們對內向存在的最大的誤解。

 

 

比改變內向更重要的

是你隨時變得外向的能力

 

有數據調查顯示:87%的人,希望自己變得更加外向。


為啥會有那麽多人嚐試讓自己變得更外向,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決定了外向者總是能有更多的機會,比如他們更懂得主動的爭取機會,他們的侃侃而談也能夠更受歡迎。

 

所以,很多人為了讓自己更外向,會在群體活動時會刻意的讓自己更活躍,好像自己的性格很外向。

 

也有人會為了讓自己更外向,會選擇去做銷售,因為他們覺得銷售工作可以逼自己變得外向。

 

改變或許有效果,但是帶來的痛苦影響更大。

 

image.png

羅永浩曾說:“你們別看我站在台上能扯淡那麽久,其實我是個很內向的人。參加超過5個人的飯局我就會全身不舒服,每次飯局後回家都要一個人狠狠讀一天書才能緩過來。”

 

在試圖變得更外向時,很多人都會陷入掙紮,一方麵內向者本身就不愛說話,一邊又要強迫自己開口,本來不愛社交,為了變得外向還要強迫自己主動交友,最後很容易讓自己陷入矛盾。

 

 

前段時間,一個高中同學來北京玩,一起吃飯聊天的過程才知道,他在老家事業做得非常好,自己辦了一家培訓學校,除了自己講課外還招了幾個老師,一個月的營業額已經早已超過六位數了。

 

相比於他的成就,我更驚訝的是他性格的改變。

 

高中時,他的性格簡直是內向性格的典範,集體活動能不參加的他絕不參加,身邊除了幾個好基友,基本沒有其他朋友,一天也不見他說幾句話,而現在看他的樣子完全是脫胎換骨。

 

我問他:你之前那麽內向,現在咋感覺這麽外向了?

 

他說:其實我一直都內向,現在也是,隻是經曆的多了,讓自己練就了一身“隨時外向”的能力。

 

心理學中有一種性格叫「中間性格」,意思是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是絕對的,也沒有絕對的內向或外向,比起變得外向,更重要的是具備隨時外向的能力。

 

榮格說過:外向和內向不是割裂二分的。世上絕沒有一個純粹的內向的人,或者一個純粹的外向的人。如果這樣的人存在的話,那麽他會在精神病院裏。


人的心理是複雜,不是每個行動選擇都可以用外向、內向的性格詮釋。

 

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既有外向,也有內向,隻是每個人的性格中內外向占比不一樣,比變得外向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具備隨時外向的能力。

 

 

重新定義內向

你認為的劣勢,其實是你的優勢

 

1.內向者不善言辭,但有很強的洞察力

 

《教父》裏有句話影響了很多人——“花半秒鍾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這種通過表麵現象精確判斷出背後本質能力,也被稱為「洞察力」。

 

內向性格的人,表象上是不善言辭,但凡事兩麵,內向者認為,一定要想好了才能開口說,他們會將一個問題思考的更有深度,洞察力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朋友,平時不愛說話,但頭腦極其清晰,我和其他朋友討論問題時,他也不愛參與,但是每到關鍵時刻或者我們爭論不休的時候,他都能上來“神補刀”,幾句話就能把我們懟得啞口無言。

 

用他的話說:我不是不會說話,隻是不想說話而已。

 

內向者雖不善言辭,但他們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洞察力很強

 

在眾多互聯網大佬中,要說性格內向的,馬化騰絕對算一個,用他自己的話說:“20 歲的時候,我還是一個非常內向的程序員,我唯一的資本是我寫過幾萬行C語言代碼。”

 

在騰訊發展的早期,馬化騰從來都不和媒體打交道,他和同事出去跑業務,經常會被認為是同事的跟班,直到現在,馬化騰也很少像馬雲那樣隨時隨地都能侃侃而談。

 

而馬化騰這種內向的性格也恰恰成了他的優勢,性格雖然內向,但洞察力更強。

 

1993大學畢業後,馬化騰進入潤迅做軟件工程師,一次偶然的機會,馬化騰接觸了ICQ,這是一個以色列人開發的即時聊天工具,敏銳的洞察力讓他覺得這個東西很不錯,很快,馬化騰便投入了50萬元作為創業啟動的資本,仿照ICQ做了了中國版的ICQ也就是現在的QQ。

 

如果馬化騰沒有意識到即時通訊的價值,或許他現在還是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微信之父張小龍也內向孤僻,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別人去他家,他出來打聲招呼就去臥室看書了,他去別人家,他也就打聲招呼就去別人家的臥室看書了。

 

而張小龍的內向也是他的優勢,他學習好,洞察力強,在意識到市麵上的即時通訊軟件可能對QQ造成威脅時,立刻給馬化騰發郵件建議騰訊做這塊的業務。

 

也有人說,騰訊兩個內向的人用QQ和微信這兩個產品奠定了騰訊在社交領域的地位。

 

內向者不善言辭,但反而更有洞察力,他們的思考會更有深度,眼光也會更獨特,他們能看到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

2.內向者不合群,但有很強的創造力


大學時我有個女同學,別的同學都三兩成群結伴而行的時候,她常常獨自一人,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自習。

 

大家都以為她性格內向,不喜歡交朋友,直到後來熟悉了才知道,她隻是有自己的想法,做正確的事。

 

用她的話說:“這種獨來獨往可以讓我保持最高的效率,學習時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時間,吃飯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調整,這樣會讓我很自由”。

 

現代心理學表明,合作有時候會扼殺創造力,意思是說,很多創造性的東西都是人在獨自思考中得來的,而非一起討論得來的。

 

《烏合之眾》指出:“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所以,內向的的人在不合群的同時也具有更強的創造力,因為他們能夠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自己的事情上,而不是刻意的追求合群。

 

周傑倫性格就十分內向,小時候也不合群,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鋼琴上,直到成名後,他還是無法掩飾內向的性格,演唱會上,他寧可多唱歌也不願意多說話。

 

但他創造力十分驚人,10天寫歌50首就是他創造力最好的證明。

 

內向者雖然不合群,很多時候這會被看成是劣勢,然而這也是他們的優勢,不合群讓他們擁有了更多獨處的時間,不合群讓他們更懂得獨立思考,不合群讓他們有更強的創造力。

 

在我們看來不合群是缺點,在內向者看來,是否合群隻是一種選擇。

 

周國平曾說過: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你的注意力在哪,結果就在哪,對於內向,這句話尤其適用。

 

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內向性格帶來的劣勢,那麽你得到的結果可能都是消極的一麵。

 

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內向性格帶來的優勢,那麽你得到的結果可能都是積極的一麵。

 

任何一種性格都有優劣勢,內向不是一件壞事,更不應該成為你的負擔,終究隻是一種性格,與其讓自己變得外向,不如讓自己獲取隨時外向的能力,不如充分挖掘內向的優勢,把內向轉化成你的優勢。

 

 

 

17張圖,完美解讀內向者的內心戲

看看第幾張戳中你了?

反正我是從頭帶尾中槍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所有跟帖: 

傳統認知大錯特錯,什麽書呆子,木訥,不善交際,易得鬱鬱症,恰恰相反,內向是高智商的表現,例子舉不勝舉。 -JustWorld- 給 JustWorl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29/2023 postreply 07:12:27

完全讚同! -喝白開水健康- 給 喝白開水健康 發送悄悄話 喝白開水健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29/2023 postreply 11:04: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