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怎麽看電影
© 徐敏|文
樂山人民電影院(雷文軒攝)
樂山之有電影,始於1920年代。最初是以幻燈的形式放映,由傳教士孔鏡湖開創先河,放映地點在土橋街三育社和箱箱街天主教公信堂內,放映時間一般設在節日或禮拜日晚上。而大洋彼岸的美國,早在1905年便已經在匹茲堡出現了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的鎳幣,上映的影片采用了剪輯技巧,可以造成特殊的視覺效果。
相比收費電影,樂山洋教士放映的動畫片和風景建築短片,不售票,一概免費觀看,吸引了不少觀眾。
到了民國十四年(1925),樂山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首家電影院,地點設在東順城街安福會館內。影院老板叫張文清,四川崇慶縣人。放映的片子是從成都明星電影院租來的,因為是無聲片,放映時需要請人解說,導致觀眾很難理解情節,興趣受到影響,票房效益自然不好,不到一年即宣告歇業。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春,民國卸甲旅長謝勖哉和黃遠模等人興辦慈善事業,借嘉樂門外護國寺辦平民工讀社,收養貧苦子弟約七八十人,除教授識字、算術外,還教給各種簡易技能,以為日後謀生基礎。至民國二十四年,已有學生一百多人。為增加收入,解決學生生活及辦學經費,又增設電影放映,實行售票製,憑票入場。為此特地從成都購買了一台放映機,由嘉裕電氣公司技師蒲良臣帶領學生負責放映。
在將學校內的廟子改造為放映場地期間,曾暫時租用城南蕭公廟萬壽宮的永樂戲院作為放映場地,待護國寺改造完工後,便正式在護國寺售票放映了。
在護國寺放映的第一部電影是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火燒紅蓮寺》,雖然是黑白無聲片,但場麵火爆,劍仙俠客飛簷走壁騰雲駕霧,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觀看,其中尤以青少年興致蓬勃。有段時間,武俠片充斥銀幕,轟動一時,場內座無虛席,票房效益極為可觀。
當時護國寺影院的座位分銀幕正麵和反麵兩種。正麵有堂廂和樓廂,堂廂是木椅子,樓廂是竹椅子,合計500多個座位。銀幕的反麵是露天,安放的是長板凳。一人一票,購票入場。堂廂、樓廂有一定數額,一人一座,但不對號,先來者可自由選擇座位。看露天反片的觀眾,通常並不控製數量,擠得下就坐,擠不下就站,大體也可容納500多人。
據童茹的《樂山電影小史》,護國寺影院的票價,銀幕正麵每票一吊二(一塊銀元換25吊錢),一吊二可買三斤米。露天反片的票價,三個銅元一張,低於正麵一半的價錢。早年間電影稀罕,看部電影不容易,所以看反片的觀眾也不少。這種狀況直到1980年代,工礦、農村都還時興放映露天電影,也稱壩壩電影。
舊時的電影放映機,是35毫米的“百代機”,很笨重,電影膠片需要手搖,速度全靠人工控製。一般情況還好,如果遇上動作幅度大、跑動快的場麵,搖的節奏掌握不好,銀幕上就會出現怪模怪樣的慢動作,看得人捧腹大笑。
過去單機放映時,放完一本要換片,由於設備簡陋,常常斷片、燒片,需要重接。接得不好會影響放映效果。
平民工讀社的影片,是通過嘉裕堿廠成都辦事處從成都影片商手中租借的。雙方簽有租借合同,不得私下轉租,必須按時交片。
有關電影的宣傳和放映消息,通常在正片放映前用幻燈片加以介紹,或在大街上張貼宣傳廣告。甚至由工讀社學生扛著廣告牌,打著洋鼓,在街上遊行一圈,達到廣而告之的效果。有時也印成傳單,由學生們拿到街上散發。
樂山城區放映的第一部有聲片,是明星公司製作、胡蝶主演的《夜來香》,時值1939年正月初一。因為是第一次,所以特別邀請了重慶國泰電影院的技師李登厚來技術把關。大家聽說是放有聲片,都很驚奇,紛紛踴躍購票。但第一場放映,卻出了問題。李登厚自恃才高,到了樂山,既不檢查機器,也不試片,他上午遊大佛烏尤、下午赴宴,臨到放映,才匆忙上場。不料機器不轉,影片放不出去,更無聲音。從晚七點開映,直到九點才調試正常。觀眾雖然不滿,時而鼓掌,時而高叫,也發聲抱怨,伴有汙言穢語,但終歸無人鬧事起哄退票。而且放映一旦恢複正常,便因聲音動作匯於一爐,令人耳目一新。所有先前的不滿,便都煙消雲散。
有聲片帶來的新鮮觀感,一經奔走相告,男女老少都想一睹為快。隻是辛苦了李登厚帶來的兩個放映員,手搖機器,很是吃力。每放完一場,手也搖麻了,腰也累酸了。
那段時期,放映進口的外國片,因為沒有譯製,都是原聲片,隻好在放映前用幻燈片做個簡要介紹。或者邊放電影,邊用幻燈片打上文字。抗戰時期,武漢大學遷來樂山,電影院放映進口片,就出錢請武大學生來現場做口語翻譯。有時也提前翻譯好後,做成幻燈片,邊放電影邊上字幕。
1938年底,上海普益經緯公司(樂山人稱保險傘廠)內遷樂山,需要征用護國寺的房子,以便就近使用嘉裕電氣公司的電力,平民工讀社於是遷往岷江對岸的任家壩。護國寺不能再放電影,平民工讀社電影組便帶上放映機、發電機,在牛華、西壩、五通、金山一帶流動放映。
為彌補城內缺乏電影院的現狀,1942年,由十七師參謀長汪載濤承頭,許興之任經理,成立蜀嘉電影院,在樂山公園內中山堂放映影片,每場可容納800人。有時一天能放映二至三場。當時,樂山城區遭遇日機轟炸後,大半商業繁華之區毀於戰火,盡成廢墟,元氣大傷,百業蕭條,電影業受此影響,始終處於維持狀態。
1943年,嘉峨師管區副官餘寶凡出麵,由專署會計吳仲箎擔任經理,在鼓樓街創建大岷電影院,地址在後來的軍分區對麵的稅務所內。組織形式實行股份製,參議員曾克初及工商界多人入股。蜀嘉電影院隨即停業,機器和放映人員轉入大岷。運作一年多後,經營狀況也不景氣,乃邀約犍為縣銀行經理孫紀常合夥,孫舉薦萬運蘇為經理,同時吸納一批新股東,實力較前有了增強,影院出現中興氣象。
可惜後來內戰爆發,物價飛漲,法幣貶值,大岷影院無力支撐,股東紛紛要求退股,隻好售賣資產,抵債還股。
但樂山境內,仍有一些流動放映的機器和人員,通過轉場形式,維持著電影的傳播。據有人回憶,抗戰後,城北營門口今張公橋內,還有過一家樂陽電影院。
49年後,在50年代初興建樂山人民電影院,地址在土橋街文化用品公司對麵,即今天土橋街金杯銀座的位置。60年代在聖水街張公橋對麵修樂山影劇院,其後在得勝門外建新村電影院。樂山老公園內民國時期建成的樂山禮堂,除京劇團、雜技團演出外,有時也放電影。如今這些劇場都已經不複存在。代之而起的是2010年以來新建的各類電影院,像高北門重百廣場內的太平洋影城、樂山師院後門海棠灣路的橫店影城、斑竹灣社區的UME影城、肖壩大渡河大橋路口的雲幕影城等等。其放映形式和觀賞環境,都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遠非昔日可比。但當年那種8億人有6億人爭相觀看一部片子的盛況,也絕不可能再出現了。
參考資料:童茹《樂山電影小史》、張鐵錚《樂山電影軼事》。
文中照片為雷文軒攝,封麵照片為方長哲攝,在此一並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