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飲食男女”,那麽古人是怎麽造這兩個字的呢?
先說食字。
甲骨文的食
上麵像鬥笠,是一個人張開口,下麵是食物和盛食物的器皿。這表示一個人正在張口吃食物。
金文的食
上麵與甲骨文差不多,下麵有點歪歪倒倒,尤其底盤應該是平的,變得不平不穩了。這顯然是由於當時的鑄造技藝太粗躁出現的問題。
小篆的食
很像金文。中上部都還好,底部可能是照著金文寫的,變得像動物的腿而有點莫名其妙了。
隸書的食
繼續在小篆變形的方向走。嘴還在,但下麵的兩條腿變成一短一長的斜交叉,完全失去了甲骨文的原始象形,沒有人能看出這和食物和器皿有關。
現在說飲字。
甲骨文的飲
左邊下麵是一個器皿,中間的“口”應該是湯或酒,上麵的一個圓形鬥笠或帽子狀的是張開的嘴,右邊是一個人彎腰去喝器皿裏的湯和酒。
金文的飲
左邊上麵是張開的口,下麵是酒壇,右邊是一個人手扶著酒壇在喝酒,上麵的半圓是頭,裏麵一點應該是舌頭。
小篆的飲
與金文相似,但右邊畫的比較簡潔,上麵的口裏麵沒有一點。
隸書的飲
左邊原來的酒壇不見了,變成了“食“字。古時候“食”也有飲的意思,所以這個字從象形字變成了會意字。右邊應該是照著小篆右邊的樣子畫的,上麵是半圓腦袋變的,下麵是人的身體。但這是“欠”字,會意的理解就是“欠食”或“食欠”,這和“飲”沒有關係。顯然人們最初在寫隸書時沒有考慮或者不知道(那時甲骨文已經消失了),所以隸書“飲“字和甲骨文,金文,小篆都不像,變化巨大且不合理。
現在再來談談繁體的“飲“是怎麽變成簡體的“飲”?
在上麵的行書中,我們可以看出,為了寫快,左邊的“食字旁”下麵的“良”大多寫得比較含糊,元朝趙孟頫寫的“飲”(第二行第二個)就毫不含糊地變成了豎提,以後的人們越來越多地這麽寫。漢字簡化時,食字旁就是根據這樣的行草書的寫法來簡化的。
但是食字旁簡化了,食字本身卻沒有簡化。專家們應該也想簡化食字,但考慮到簡化成食字旁那樣人們不會接受,曆史上也沒有書法家那樣寫食字。所以現在就有點尷尬。說食字旁是食字的簡化形式,但“食”字本身卻算是簡化字,你怎麽還簡化呢?那你怎麽不簡化“食”字本身呢?如果學生問這個問題,估計沒有幾個老師能回答。好在幾乎沒有學生會問這樣的問題。
與這個情況相似的還有,“言”字旁與“言”字的關係。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