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的甲骨文
這是一個打夯的畫麵。《象形字典》認為是四隻手(四周),也就是四個人在打夯。中間是夯。但是這個解釋有點怪,因為這個夯好像脫節了。而且上麵的兩隻手,與下麵的兩隻手不同。上麵的好像是手向下,下麵的好像是手向上。
於是我提出一個大膽的解釋:這是兩張連續的圖片。上麵的是夯在地上,兩個人在試著往上拉。下麵的夯在空中,兩隻手鬆開,讓夯自由下落。
興的金文
上麵的圖片是兩隻手抬起夯,下麵的圖片是兩個人把夯拋向空中。如果用《象形字典》的解釋為四個人打一個夯則上下完全脫節了。
興的小篆
現在四隻手倒是比較近,中間的“同”是夯。《象形字典》認為是一個夯。對照金文,我覺得上麵的夯是“同”字中的上半部,就是同去掉口。口是下麵的夯。為了字的緊湊,這兩個夯給畫得很近,就像一個夯了。上麵兩隻手明顯與下麵的兩隻手不同,上麵的手在拉,下麵的手在拋。如果是一個夯,四隻手要麽都拉,要麽都拋。
興的隸書
上麵與小篆一樣,下麵的兩隻手變成了兩點。
像“共“,”典“這樣的字,下麵兩點也是兩隻手。這樣的簡化跨度有點大。但從繁體的“興”到簡體的“興”的跨度卻讓人更加困惑。
那麽我們要問:這個“興”是怎麽變成“興”的?
我們來看看“興”的行書
別看第一個。其餘五個都是繁體的“興”,它們都寫得很含糊。左邊的手用一豎代替,中間的“同”有的像月,有的像習,有的像刁。隻有右邊的手寫出來了。
最簡單的是下麵最左邊的那個,幾乎就是四豎,加上含糊的鉛絲和兩點。有些人寫得比這還簡單。
這就是簡化字體的來源。上麵的四豎就簡化成了三點,為什麽不是四點不知道。可能有人就寫三豎,多寫的也都是含糊不清。三就代表多,比如“眾”:三人。所以三點表示很多筆劃。
很多簡體字都有行草書的痕跡,所以懂一些行草書對於理解簡化漢字的來龍去脈會很有幫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