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自由行之二《雨中遊大龍湖、下水源》

廣西自由行之二《雨中遊大龍湖、下水源》/作者 風中秋葉

       2017-11-24,上林縣天氣預報,天陰有雨,既無阻我們的行程,也無減我的玩興。在賓館吃過早餐,駕車直往大龍湖,盤山少行一段,即沿山路一側看到一環碧水,引起眾人興奮,我提議大馮小停半刻。車剛停定,眼見老李雖是古稀之人,仍身手敏捷,冒雨撐起雨傘,早立車外候妻下車。其人無意,觀者有心,此一片段,讓我收錄於心:情非物體,在乎於心,有感則有,無感則無,其意焉須多言?
       眼前,山間一湖水,如翡亦如翠,環山錯落,遠近妝點,朦朧煙雨,如仙似幻,生出別樣情致。細雨中,身旁的蘆葦花在風中蕩動,美得如此迷人,我感情蕩動,似乎心中也有山水蕩動……一陣山風掠過,讓我收拾心神,大聲招呼老李夫婦於路邊站好,為那神仙眷侶留下倩影,自也不忘讓長於拍攝的濱姐為我留下山邊風情。我想遠遊的記憶總是要逝去的,惟有攝影留下的畫麵可以有助永恒。正所謂:一湖山水綠,方寸在心頭。若有千年鏡,人生不勝收。
       車行不久,忽覺豁然,透車窗看去,遠近煙水交融,大片湖光在細雨中掩映,想必是大龍湖到了!遠山如墨如黛,如齾如髻,大自然如此妝點鬼斧神工!眼前美景讓濱姐興致勃發,她執意冒雨下車,要用鏡頭收取大龍湖景。老李見狀,也立馬下車,在路一方,舉傘相伴。車外平添婦拍夫隨的恩愛一幕。
       大龍湖,前身是1958年修建的水庫,乃人間打造的高山平湖,總容量約1.51億立方米,水深處約180多米。湖中有14個天然小島,經多年美化已成著名景區,平日天晴,湖麵碧水連天,波光粼粼,更有群峰環抱,青山涵碧水,綠水依青山,相戀時無盡,知人不識還。是日雖陰雨,仍有無數遊客絡繹而至,爭相拜見大龍湖!眼見車多人雜,我們別開一徑,尋僻避眾,穿過百米暗洞,來到湖閑水靜處,紛紛陶然取鏡。濱姐立洪壩而取幽洞,大馮臨水而拍粼波,老李倚石而照壩勢,內子怡看倩影立芊芊,各人樂綿綿,自也喜不勝收。我定眼山洞開處,岩石千奇百怪,如鳥獸璧立,方要取鏡,卻有一紅妝少婦闖入鏡頭,也不避學淺,仿作編導兼攝影:“頭微抬,臉稍偏,左手向前,執帽前伸……客麥拉” 嗬嗬,好啦,同行人圍近一看:小陳雖半百,猶似妙齡人,更兼景物相宜,眾稱為妙手!我自是開心,連說,“模特漂亮,佳作天成。” 人之遠遊,一是玩人,二方玩景,若彼此有緣,玩得開心,雖無勝景,亦得美照,我想是清歡生彩吧?!
      大馮是有心思的人,善於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讀取精彩。老李是敢於探險的人,樂在新鮮處尋幽探勝,且頗具眼光。在同一刻,大馮這邊深蹲湖邊,讀取大龍峒入口全景。老李那邊抬頭細察,唯恐漏掉一處特色,我見他拍下洪水舊痕,又攝下紅漆新跡,有保安見他如記者般細致,主動告訴他:當年(2017)8月18日湖水暴漲,高出洪壩一米多,洪水穿越大壩,一瀉千裏,狂奔大龍峒暗河(地下河),方解上林洪厄。此中故事惹起老李探險興致,相約眾人越馬前行,徒步探幽,我夫婦本不喜此類探險,但受其感染也鼓起勇氣步入尚待開發的大龍洞中,說不是屠龍卻要戲稱捉鱉了。眼見洞闊而高,各種形似鳥獸掛壁,石筍沿途,唯洞暗路糙,亂石攔道,我無心瀏覽,卻格外小心,與妻相互呼應,探索著踏險而行……。也許受濱姐濃烈的攝影興趣感染,我也不時停步拍攝,幾處的高掛的玉米鍾乳石,巨型苔菇石,形似的石狗嚎天,倒也惟妙惟俏,吸引眼球。但我身處幽洞終覺黯然。忽聽得一陣清脆的女高音歌聲穿洞而來:“同誌哥,請喝一杯茶呀,請喝一杯茶……”我頓然振奮,原來是同行者小陳忽然興致勃發,隨心而歌,又聞眾人不約而同,跟隨唱和,幽洞深處,回聲共鳴,甚是好聽,靜立欣賞,更覺意趣無限。
      穿過陰暗處,豁然有天地。不遠處,一線天光朗然:出處生天洞,山窗透宇穹!同行女士無比興奮,竟在高平處翩然起舞,小陳時而金雞獨立,作展翅欲飛狀,時而轉身彈腿,作紅色娘子軍舞狀,轉而作白毛女山洞遇大春狀,至此方聞濱姐介紹:小陳自退休後常年在省老幹大學習歌練舞,可隨時應召參加演出,功力了得,此刻“小荷才露尖尖角”,精彩還在後頭。

     走出大龍洞,原路折回,路見一老者小聲叫賣:“鮮炸魚蝦。” 內子湊上前去,好奇問價,得複:“六元一份。” 魚蝦看也新鮮,欣然各買一份,試嚐一下,果然好味,我湊上前去與老者閑談。老人說:“這些都是今日網撈的大龍湖鮮,魚蝦都是活宰鮮炸。”眾人都有些肚餓,聽說“活宰鮮炸”,魚蝦即時大受歡迎。濱姐提議再買兩份,但要求老者新炸一些,以策安全。老人欣然同意,等候之間,恰值旁邊幾名黑衣保安在進午餐,老李、大馮、小陳均是善於交流之人,與眾保安言來語去,交談甚歡,保安們竟力邀我等入席共餐,並即時斟酒相邀,感見其人熱情淳樸,我雖不善飲,竟也多喝了幾口,鄉酒清淡,其情卻厚,魚蝦入口更添鮮香,那一刻,酒深情動,恍如一家人,保安隊長竟主動遞上手機號碼,聲言:“在上林,有什麽事,找我就好了!” 如此仗義!如此豪爽!令我暢懷,彼此舉杯互祝健康。現代生活,有句新語:“接地氣”,何謂“接地氣?”我素無考究,隻是若用心去感受當地民情,用心品味基層一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全都源於自然,源於內心,觀微察著,老百姓的內心是可以讀得懂的。我等讀書人更要放下身段接地氣,懂民情。

      在風中揮別,轉道“下水源”,時值雨點漸大,大馮靈機一動,駛靠村邊小檔,一買個速食麵充饑,二探聽方向及路況,三略事休息,一舉三得,大得我意,心底默默稱善。小憩期間,聞知下水源,不僅山清水秀,林木蔥茂,更有諸多沿山而建的白色農舍,遠遠望去“白雲深處有人家”。改革開放後,遊人漸多,沿山建築日見規模,竟贏得“山中布達拉宮美稱”。隻是下水源山路大多彎曲狹窄,或出於安全起見,或為扶持當地發展,上林縣政府發文,凡外地進入下水源的車,均須由本地司機駕駛,每人收費二十元,我們自無選擇。不一刻,司機駕車呼哨而至,招呼眾人冒雨登山!我道是幾重風險,他卻是閑庭信步,車速一點不慢,老李頻呼:“慢點開,慢點開!”司機略一減速,已遙見村前巨石,上刻朱紅大字:“下水源”, 字體蒼勁有韻,信是名家手筆。但時逢中雨,我也無心細看,夫婦匆匆拍了幾照就想離開。卻見濱姐興趣甚濃,全然不俱風雨,不斷拍攝,感動天宮開眼,待雨點漸細,極目遠山霧散處,方知秀色競撩人,座落在大明山半山腰的農家村寨酷似布達拉宮,此際氣霧撩繞,白色“宮殿”若隱若現,更添仙境氣韻!壯族司機介紹說:這都是村民妙手,加上遊人妙語,讓當地贏得“山中布達拉宮”美譽。我細想之下,也深以為然,其話不假。

       車盤山而上,入村處有一溪流,上有通途石橋,時值連天有雨,溪化為河,激流奔湧,細看在水中央,一巨石如蛙,如盤欲跳,意趣生動。我們在濱姐指導下,紛紛作狀,以手撫蛙,取其神韻,長留鏡底。我途中感慨:山中下水源農民,借改革之風,村村開山築路,家家爭辦農家樂,人人要讓青山變銀山,實乃善事,細聲問司機大佬:“夏天是否好多遊客?”“當然不少,下水源是真正的避暑好去處呢!” 司機興起,口吐蓮花,大讚家鄉之美,還聲稱曾給遊客拍攝過幾十萬張照片,惹得我也邀他代拍幾張以資留念。半山腰前,我們相聚成堆,燦然喜笑,司機兄弟連拍十數張,事後複看,實不敢恭維。我想有些人追求的是質量,有些人追求的是數量,也是性格使然吧?!車至山頂處,方知不是“宮”。 原來這“山中布達拉宮”是不能近看的,走近了,山煙之紗揭去,“宮”就還原為農舍了。還有家家戶戶辦客舍,山山寨寨農家樂,須知遊客有多少?我們看看周圍,罕見遊客,不免生疑。隻是山中農舍確實不俗,又有山村美景資源,更得政府扶持,相信農民兄弟定會得益於改革開放,或遲或早,總會富起來。此文當可為見證。

       霧氣濃重,山色漸深,我們與司機兄弟握手作別,一任雨濃風淡,駕車直向上林而行……

        2018-1-19 寫於家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