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輛紅棉牌自行車救了兩條人命說起

看到一篇文章,是寫70年代的,作者有一輛紅棉牌自行車,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冬夜,一個同鄉打著電筒急促進敲著他的房門,說是老婆要往醫院待產,途中肚子疼得厲害走不動了,要借用自行車。他一聽,“大肚婆坐過的車子不吉利”襲擊腦門,茫然片刻。可是人命關天呀,他二話沒說便推車出門同他一起趕去。天太黑不能搭人,於是他在前頭抓住車把,老陸在後打著電筒扶著老婆兩人小跑步向醫院推去。當夜這個同鄉的老婆順產後,助產的護士長說要是再耽誤一些時間,母子倆的生命就難以保證。老鄉望老鄉,兩眼淚汪汪。老同鄉流下眼淚說這輛車救了我家兩條命,就把它叫做“恩人車”吧。這是奇跡。這車買得真值。”

我們家也有關於紅棉牌自行車的故事,在我的土樓歲月(二):被趕出教堂之後有這麽一段話:那時候,我經常看到心愛的自行車(剛買不到一個月就被抄家)被專政隊的一‘少年家’騎在街上耀武揚威,玩耍打鬧,任意糟蹋這部新車,還得意洋洋得說:‘我們是騎私車辦公事。’我憤怒極了,但敢怒不敢言。在那動蕩的歲月,求個安生就夠我們操心了。

其實這輛自行車是我父親抽簽得到的,大約是1968年9月,有關部門分配給我們所在的居委會有兩輛新的紅棉牌自行車,居委會領導決定轄區內所有居民都可以抽簽,抽簽的人擠滿了居委會駐紮的關帝廟,我爸爸也跟著人抽簽,他手氣很好,抽中了一輛。沒有想到一個多月之後,風雲突變,我們被炒家被趕出教堂,這輛新車就被專政隊占用了。

那時文革已經開展三年,但是50年代以來一些好的風氣還在,基層幹部不敢明目張膽搞特權,所以居委會有兩輛自行車還公開讓群眾抽簽,不敢走後門,即使是在上山下鄉運動中,也鮮有聽說誰走後門不去下鄉的。在文革大動亂的前三年時間裏,除了一些高幹走後門讓子女參軍之外,整個社會是沒有什麽後門可走。走後門的風氣就是在1969年上山下鄉運動之後盛行的。比如,1970年大學就恢複招生了,隻是人數很少,當時的政策是“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大學新生不是通過高考,而是直接從工人、農民和士兵中推薦產生。首要標準隻重“政治出身”,這就是工農兵大學生的由來,重點在於“領導批準”,於是大長走後門的風氣,大量工農兵學員其實是領導的親戚子弟。

話說我們的這輛紅棉牌自行車被居委會沒收之後,數月才討回來。那時候自行車最派頭的是鳳凰牌和永久牌,紅棉牌是沒有什麽名氣,但是你好好保養的話用十幾年都沒有問題。有一輛自行車,不管是什麽牌,不管是新的舊的,對你的日常生活很有幫助。

在文革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班有的同學就不參加學校派性活動的,他們用自己的自行車載客。那時從我們的小鎮石碼到漳州20公裏,買汽車票要5毛錢,坐自行車要8毛錢。我大哥在1964年下鄉之後,他的農村離開我們小鎮隻有30公裏,也是在我們縣城境內,他就常常載客。有時一天可以收入五六元。上山下鄉之後,有時我回到龍海住在大哥的家裏,我也常常騎著這輛紅棉牌自行車載客,載客的自行車要安裝大的後座,有時後座要坐兩個人,有一次我還載一位老年婦女,她還有兩大包行李,我要把行李綁在後座的後半部,讓她坐在後座的前半部分,然後我才向前屈著腳上車,沒有一定的車輛技術是不敢載老人的。當然,載客是非法的,正規載客的自行車是有專業牌照的,但是那時的工商部門也管不了了,無照載客是那個年代的一個特色。我大哥因為有載客收入,生活可以有些改善,不然的話,在生產隊裏勞動,一年到頭都沒有多少分紅,社員們的柴米油鹽就是靠載客和做其他副業來補充的。有時我載客一天收入兩三元就很開心了。

有一位在法庭的工作人員鄺鑫森寫過一篇文章說,80年代他也有一架紅綿牌自行車,他工作的地方70%是山區,交通極不便利,通訊落後,每村隻有一台電話機,電話聯係效率低,90%的法律文書必須由送達人員親自到各村落去送達,當時民事訴訟舉證製度未完善,以法官調查取證為主,常常是“當事人一張狀紙,法官跑斷腿子”,負責送達任務的書記員,還得協助調查取證。為了完成任務,他隻好用上那輛老式紅綿牌自行車,帶上法律文書及調查提綱,還有開水幹糧,沿途送達,調查取證。常常是早上出發,幹糧充饑,晚上歸來,工作勞累而快樂,那輛心愛的紅綿牌自行車,伴隨著他走遍轄區的山山水水。

在那個朝思暮想有一輛自行車的年代裏,有一輛紅棉牌自行車,承載著多少溫馨的記憶,有多少輛自行車就有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當我們開著轎車的時候,不妨想想騎車自行車的好處,環保,健身,安全。我們能夠回到那個滿城都是自行車的年代嗎?真的很難說。好了!文章結束了,大家欣賞一些照片吧,圖片信息來源網絡,文字說明為本人所注。

 

以下這張就是老牌紅棉牌自行車:

 

 

下圖是姑娘們正準備參加自行車比賽,這些賽車的姑娘看不出有多美,焦點是觀眾好多啊!那麽多人在看自行車比賽,可見大家非常羨慕參加比賽的人。而且那些車看起來都很新,觀眾們眼睜睜的到底是在看人,還是看車,真的看不出來。

 

 

下圖是80年代騎執行車上班的年輕人,在十字路口等待紅燈。如果你現在看到這麽多人的話,不管在什麽地方,隻要有機會,都是低著頭看手機的,因為那時沒有手機,所以大家視力很好,你看這一群騎車的年輕人,隻有兩個帶眼鏡,如果是現在的話,最少有十個吧,看來還是自行車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的那個年代的人視力好。

 

 

下圖你看看,大家騎車上班,一年到頭不必戴口罩,現在很多城市被霧霾威脅,就是因為騎車的人少,大家都開汽車,尾氣汙染厲害。

 

 

那個時候小孩子學騎車就是這樣,你也是這樣吧!
 

 

下圖你看,堵車的時候,一座橋還可以讓一群騎自行車的人推車走過去,

如果是汽車的話,這座橋可能就成為停車場了。

 

 

下圖的老照片太珍貴了,中國要發展,民族要興旺,人口要什麽?接下去誰知道寫什麽,但是我知道現在人口還是要發展,一對夫妻鼓勵生兩胎。

 

下圖是在比利時,騎自行車減稅計劃已經實施了多年,如今自行車出行占據全比利時總出行數的8%。荷蘭從1989年開始就實施了雇主交通計劃,以鼓勵員工選擇有益健康與環境的交通 ..


下圖的單車青年完美逆襲:大城市上班,騎車竟然比開車快?2016年12月13日 財經摘要2016年12月13日 財經摘要:在帝都、魔都這樣的大城市,自行車和汽車到底誰更快就像一個現代版龜兔賽跑的故事。單車青年小張為了挽回自己的心上人馬小姐,找到了我們的數據俠,請求指點迷津。在分析了5190條起始線路大數據後,來自清華同衡的數據俠告訴小張,他的單車愛情馬上就會柳暗花明了。

 

有關鏈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你這博客是否用雲端技術寫的,照片出不來。 -喝白開水健康- 給 喝白開水健康 發送悄悄話 喝白開水健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8/2017 postreply 21:33:23

現在能看見照片了。謝謝分享! -喝白開水健康- 給 喝白開水健康 發送悄悄話 喝白開水健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9/2017 postreply 09:36:5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