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揚帆起航 __ 爸爸的故事(1)

我爸爸15歲加入豫西軍政幹部學校,1949年解放軍揮師南下時編入第二野戰軍三兵團十軍城市工作隊,隨大部隊負責沿途解放城市的恢複工作,經河南,安徽,湖南,貴州,最後到達四川。爸爸離開部隊後在四川所屬縣市政府部門工作。我不記得一生以工作為重的父母是否和我們兄弟姐妹住在一起過,更沒有機會聽他們講故事。上世紀九十年代,退休後的父母隨兒女們移民出國。定居國外這些年,爸爸曾經在母親的推促下兩次動筆寫自傳,可惜又兩次停筆。

聆聽爸爸的故事,了解他不為兒女們所知的過去,為他,也為我們,記錄下他的部分人生,記錄下我家的一段曆史。幸運的我,離開職場,退而不休,可以這樣揚帆起航。

爸爸的故事(1)

我1933年出生在河南省內鄉縣湍東鎮龐營村。按照家譜是屬於“克”字輩的。

龐營鄉位於內鄉縣城北15裏(7.5Km),那時是一個有兩百多戶一千多人口的大村莊,除張姓、李姓、王姓四五戶外,都是龐氏族人,這兩百多戶人中有大約有十戶是紳糧或地主,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祖祖輩輩勤勞本分的農民。從內鄉縣城東過橋(俗稱洋橋,是架在湍河上的一座鋼筋水泥橋,日本侵略中國時,被日本飛機炸掉了兩個橋洞)向北行,有一條趕牛車的大道(約寬4到5米)一直延伸穿過龐營。龐營已有縱橫各三條的手車道,構成村莊的街道。我家就在主幹道和第一橫道交叉的左上方一個大宅院裏。這個大宅院叫‘新井上’。進了大宅樓門向左進小樓門,有一排由東向西的一排坐南朝北的的大廂房,靠東邊的三間廂房就是我的家。

龐營西邊約三裏路就是湍河,俗稱七裏河。這條河有三百米寬,夏秋季節不能架橋。河的兩岸都防護林帶,栽植著柳樹和白楊樹。村莊西部偏南,有兩座磚瓦窯。村東麵三裏處是南北走向土丘坡,村東邊有一座土地廟。村中房舍多是土牆(土磚砌的牆,或土打的牆)瓦房,財主家是磚瓦房,或粉牆瓦房(粉牆是土牆上抹了一層石灰)。村莊裏散布不少大樹,也有參天大樹,有銀杏樹、槐樹、楸樹、桑樹、榆樹、洋槐樹、楊樹(高大的白楊樹)、槫(木泉)樹(樹皮可入藥,是長在院子裏的)、棗樹等。許多古樹上有鳥築的巢,從遠處望去,隻見村莊黑壓壓很大一片,古樹圍繞,鳥群盤旋,霧氣蒸騰,頗有一派興旺的景象。

1939年秋,龐營祠堂(位於龐營西南方)辦起了初級小學。於是我六歲半就進了本村學堂讀書。第二年轉到龐營北邊兩裏路程的郭營中心小學。這是內鄉縣城關區郭營中心小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有十個班幾百個學生。這些學生都是來自方圓十裏六七個村莊的。郭營祠堂規模較大,一進四個院,正房、廂房、廊房等十幾向房屋。除後殿供奉郭氏祖宗靈牌外,全部歸學校使用。進大門兩邊就是廊房(或稱廳房),廊房前約厘米寬的一條磚砌開闊橫道,右邊端點有一道門,是一個很大的被圍牆圍起的空壩和半邊簷房,被分別為男女廁所和教師廁所。大門外有三行(一行有棵樹)老柏樹。進大門,過圈門,一條磚砌直道通到前殿前,這就是前院。前殿至圈門兩邊的磚牆是花圃,橫著一條磚砌小道把花圃分成四格,並同向廂房。花圃右邊第一方格有兩顆木瓜樹,秋季秋季接滿碩果,由青變黃,香氣撲鼻。左邊後一方格隻有一顆參天古鬆。在我的記憶裏,我們四個小朋友手牽手才能圍住它。除右廂房是教師辦公室外,前殿和左廂房都是教師,且左廂房是六年級教師室。我就是在這座教室裏畢業的。中院設置如前院,隻是中間是一平台,常集合學生在這裏訓話,處罰犯錯誤大的學生(打板子)。後院院壩小一些,後殿位置也高一些。因後殿供奉著郭氏祖宗牌位,學生覺得陰森可怕,很少去。學校院外左側是一個很大的操場,後操場有一個講話台,並樹有一旗杆,升降旗在這裏舉行。前操場中有一籃球場,經常打籃球。教師們還和學生一起打籃球。在我的印象裏,師生關係還不錯。

郭營中心小學老校舍。這是一個有上千年曆史的老建築,原本是祠堂,後來成為學校,有上千年的曆史。如今部分房屋還在繼續使用,作為村裏的幼兒園。正門屬於危房,孩子們都從旁邊一個小小的新門進出(2009年四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