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自己是個偽命題

我有一位就讀於紐約時裝學院的好朋友,今年榮獲展示作品的機會,非常高興。在完成作品的時候和老師意見不合,非常糾結,不停抗爭。老師的意見可以參考,但畢業作品的思想最終還是通過她本人來表達,所以顏色的采用和線條,原材料的選擇最後都還是堅持了自己的主張。好在,最後贏得了從校外請來的品牌總監的私人談話鼓勵和導師的尊重。

在公立的專業性質學校係統混得高分是相當不容易的。美國本就不缺少人才,相比中國的大學,混進大學容易,混出來難。聽她說起的時候,那種心潮澎湃,多少夜以繼日的作業,滿腹著成就感。特別為她高興。

這種專業類的學校一般有兩種學生會很出挑。一種是非常聽老師話的人,能夠領會老師意圖完成既定作業思想的人。還有一種是特例獨行的人,美國向來不缺少天才,也不缺少對特立獨行的人培植的土壤。

我就順便追問一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表現怎麽樣?

她聳聳肩:“還不錯”

我就又追問,“還不錯是什麽意思?”

她輕描淡寫:“還不錯就是,導師評論,中國學生的作品有點複雜。”

按照我對她談話風格的理解,估計她沒好說沒有思想,迂回了一下。我就暗自為小朋友們擦了一大把汗,相信他們已經盡力,但也能夠理解他們無法做到的“突破自我”。在中國教育體製內能做到“突破自我”的,全部是有反抗精神的,叛逆的,能夠在現實的挑戰中尋找平衡的。而顯然這些溫室裏的小花朵如果“反叛”了,“批評”了,“抗爭”了,基本上也就奄奄一息得不到學習的機會了。很乖,基本上不會出作品是正常的邏輯。

其實,我的朋友恰恰屬於比較乖,也比較靈活可愛的那種類型,但這並不影響骨子裏的堅持。基本上所有人對她隻有滿滿的祝福和幫助,很少人有想法去改變她,她給人的印象就是:真的,這樣就挺好,彼此都舒服。

我就按照傳記的模式一點點分析她的成長:她小時候每天都在閱讀各種書籍,精讀《聖經》,小時候每天早上給自己的功課就是讀一段聖經,或者寫一些東西。上過所有自己喜歡的學習班,做過非常多的嚐試,唯有畫畫兒這件事讓她靜了下來。但她並不沉默,語言表達相當準確、幽默,豐富。和她一起的時候,她也時常會介紹她在讀的書目和內容。她的生活完全就沒有種族的概念,交友也很豐富。

她的叛逆表現在和父母與兄弟姐妹的相處中。但這一點都沒有影響家庭成員之間默契和親近的關係。

我在談話間似乎總跨不過種族的鴻溝,總免不了各種比來比去。按照一些既定的思路,可能評來評去也就是說一句她擅長突破自我,改變自己。漸漸的發現,那種突破是別人嘴裏和突破,和她本人其實沒什麽關係。

很多時候,沒有必要一定要強調自己的民族性。簡潔方便的東西和有邏輯的思想才是便於自己表達的,也更方便大家接受。賦予生活和作品深重的負擔和意義,既不利於學習也不利於創造,也不利於理解和接受。

發現沒,突破自己是個偽命題,認識自己的人往往都不會想著突破自己,隻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

6/19/201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