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評一評李後主的一首詞:【浪淘沙】往事隻堪哀

寫詞和寫詩,要表達的內容,采用的方式都不同。

按照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詩與詞藝術手法和表達方式各異,唐詩景闊,宋詞言深。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近體詩在唐朝從格律,音韻和手法等方麵得到比較完善的定型,唐詩比較有氣勢,宋詞側重哀婉纏綿。詩和詞在內容上,是詩莊詞媚。這一點在李清照的詞與詩上得到很充分的體現。李詞深閨春怨,非常感人。李詩,氣勢非尋常須眉可以比擬。當然後來蘇東坡將詩入詞,柳屯田的慢詞開發,不斷改變了宋朝前期詞的特色,這是後話。

風風對“言深”的感受也是一知半解,加上填詞也少,更是無法窺得管中豹紋。為了更好地學習“詞要言深”的道理,就拿一首李後主在“歸為臣虜”之後寫的【浪淘沙】為例,探討一下。也歡迎大家一起說道說道。

浪淘沙

往事隻堪哀,對景難排。
秋風庭院蘚侵階。
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
晚涼天淨月華開。
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後主被錄取為俘虜,北去而不能自己。終日以淚洗麵,感情世界不斷受到打擊。另外宋太宗也太不是東西,比起他的哥哥宋太祖來說,對後主非常不仁不義。尤其對小周後的人身迫害,讓後主的人格和尊嚴遭到徹底的摧毀。所以有“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這樣今不如昔、生不如死的感慨!說說這個宋太宗,別看他糟蹋小周後很神氣,其實為自己的後人留下很深的罪孽。直到靖康之恥,才借金人的獸性一一回報。雖然這段曆史讓漢人不願回顧,但是因果報應是一點都不會減少的。元人馮海粟有詩:“江南剩得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怪底金風衝地起,禦園紅紫滿龍堆。”雖然是就【熙陵幸小周後圖】這幅惡心的春宮畫所題,卻是表達因果報應絲毫不差的感慨。日本這個國家,在二戰犯下的獸行,遲早也會得到報應。中國GCD對待戰俘,還是比較好的。這也是中華民族文明不斷興旺的道德基礎。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做事永遠不要做絕。想起國內那些貪官,總以為卷巨款跑到國外就安然無恙,真是太天真的。隻要不是你的,就是跑到天涯海角,九天之上,五洋之下,也要被捉拿。以為一旦僥幸成漏網之魚,就能用這些髒款養肥子孫後代?錯,這些錢隻會給那些漏網的貪官之後,帶來毀滅和災難。這些官二代、富二代,隻要手染非法所得,隻會給家庭的榮譽帶來毀滅,給家庭的繁衍帶來阻斷和停止,給後代帶來天災人禍。一定要遠離這些給人帶來厄運的人群。

有點跑題了。還是來說說後主。後主是一個性格軟弱,貪生怕死的皇帝。當年倉皇辭廟日,隻會垂淚對宮娥。當時城破,遲遲未見後主出來,有人擔心後主會不會自殺。大將曹彬說,要自殺就不是李後主啦!後主確實不是一個敢擔當的皇帝。他這種性格的人,當皇帝自然是南唐的不幸,但是卻是百姓之幸。畢竟北宋沒有屠城江南。雖然沒有頑強抵抗,南唐也是抵抗了一下,後主才被封為“違命侯”。但是宋太祖沒有太難為後主,在生活方麵也是非常奢侈地滿足後主,不過後主人身自由被嚴格限製。

後主這個人,性格上的缺陷就是,猶豫不決,喜歡後悔。當了俘虜,就好好當俘虜。不,他還天天後悔不該當初。不象阿鬥劉禪,蜀國完了,就把自己以前的輝煌完全忘記,讓自己重新定位為一個“安樂公”,所以阿鬥能夠善終。後主卻被無恥的宋太宗,毒死了。想想宋太宗這個德行,想必宋太祖的死因,與他脫不了幹係。羅羅嗦嗦講這麽多,就是要搞清楚後主的性格和心情,然後才知道他寫詞的個人情感背景。現在來分析一下這首詞的上闕:

往事隻堪哀,對景難排。後主早期的詞大都寫的兒女之情、宮廷奢靡生活、閑愁別緒,在手法上,極盡鋪陳、豪華、或者含蓄婉轉、亦或白描,語言上都非常帝王特征,流暢明快,很具有藝術性,雖然格調不高。但是到了後期,人身自由沒了,尊嚴和地位沒了,生命安全沒了,才知道以前的日子是多麽地美好。這個時候的後主詞風,變得憤懣。往往直接抒發胸襟,同時又不得不略加隱晦,畢竟在別人屋簷下。什麽“往事”呢?自然是不能回首的往事,讓作者心情煩悶,對眼前的景色也提不起興趣。因為國亡家破人是非,所以作者的精神一直很壓抑和憂憤。一想起舊事,心裏就非常難受。由於對眼前的現狀又非常不滿,所以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往事。這種惡性循環,造就了作者的詞中非常感傷的基調。

接下來,“秋風庭院蘚侵階”,是寫景色。作者開始就給整首詞定調為“”隻堪哀”,是這首詞作者要反映的主題。由於作者北去之後,詞風大變,填詞開門見山的多。主要是心中積鬱的不平太多,無法慢慢地、含蓄地一點點流於筆端。但是第二句,落筆寫景,這是一個什麽景色呢?這個景色很能反映作者當時很心酸的處境。由於“門前冷落鞍馬稀”,苔蘚都長到台階上來了。想當初自己是皇帝的時候,多麽風光熱鬧啊!現在這裏成為一個被遺忘的角落,落差之巨,讓人無法承受。作者選擇這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景色,醒目地表達了作者心中“隻堪哀”的精神狀態。

然而詞的“言深”,在這裏開始體現。接著作者寫道,“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作者寫“蘚侵階”時,讀者就知道沒有人來的緣故,但是後主卻仍然提到“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作者希望加深心中這種被外界遺棄的不甘和痛苦。其目的,一是增強不平和心酸,二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虛幻,希望有人來。就是作者希望過上往日的生活,才會對目前的處境感到不平和痛苦。“終日誰來”,表達內心深深的委屈和不甘,無力的呐喊和絕望的呼喚。所以詞的”言深“之“深”,一定要在作者希望體現的主題上,不惜曲筆,濃描深刻,給讀者強烈的心靈和視覺感受。一定程度上的重疊,具有代表性的景色,延展性地描述一個主題。給讀者在感覺和視覺以及心靈上,帶來延綿不斷的震撼。在手法上,景色和情感結合,虛虛實實,山巒疊嶂,讓思緒被一根繩子套住,一直跟著往前。

到這裏,上闕結束了。作者提到的“隻堪哀”,是因為現在沒有人來人往,自己被人遺忘,過去“紅日已高三丈透”的通宵達旦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自然這不會是“隻堪哀”的主因。作者一定還有更根本的“往事”,沒有明確地交代。所以下闕會更確切地寫出這些感受。

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金鎖,是宮門上的一種裝飾,借代南唐的宮殿;蒿萊,指雜草,象征作者的淩雲之誌,帝王氣概、雄心和抱負,已經如雜草一樣衰敗了,消沉了,一去不複返了。這一句要好好縷一縷。因為國亡了,代表南唐主權的廟堂和宮殿,自然就不複存。另外,國王都成階下囚,複國無望,所以也不可能象曹操那樣“老驥伏櫪,誌在千裏”。這裏的因果關係,讓作者非常絕望,因為連翻身的機會也沒有了,隻能過著終日戰戰兢兢的日子。哪天宋家不高興,就是死路一條。這裏有自己不爭氣的一麵,也有形勢不允許的一麵,種種心理和矛盾,讓作者“剪不斷、理還亂”,每天都充斥在心間,不能自己。作者夢想改變現實,又無法改變,這種左右不是的心理,是作者“隻堪哀”的主要原因,在下闕首句就表達出來。為了加強這種主因,作者還會在後麵幾句,反複強調。同時,為了不造成單調和簡單的羅列,就要在手法上進行比較藝術的處理。

晚涼天淨月華開”,作者在下闕頭一句,采用借代和象征的藝術手法,情景結合地傾述自己心哀的一個更主要的原因之後,一筆轉到當時的室外天色。這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夜色,作者用反筆,正寫反說。本來如此幽靜、美好的景色,要在往日,一定是“小樓吹徹玉笙寒”,但是現在景色越美,越突出作者的心灰意冷,因為時過境遷,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筆觸。雖然這是一個實景,但是是虛設,是為了一個更長更沉鬱的悲憤而作的前提。

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是作者選擇的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自己不甘和痛苦的景色,來表達自己“不堪哀”的主題。在這裏先欣賞作者的藝術手法。作者摘取了“玉樓瑤殿”,概括性地指代南唐,又提及“秦淮”,象征往日聲色犬馬、晝夜荒淫的宮廷生活。在作者的心目中,失去往日自由自在,任性而為的帝王生活,是“隻堪哀”的主要原因。作者的手法非常高妙,用一個側影,就把心中的不得,形象地表達出來。雖然還是在說“哀”,不過在景色的選擇中,把作者心中最重視的方麵表達出來,而且非常形象。尤其“空照秦淮”裏的空字,非常哀絕地指明,過去的輝煌和養優處尊的日子,已是人去樓空,不複存在。秦淮,曆來是江南繁華的縮影,是歌舞升平的典化地段,是作者心目中情意的化身,宮廷生活享受的代名詞。但是人間已是“日往月來,星移鬥換”,現實中的南唐不再,隻活在作者自己心中。這種無言的痛苦,隻要作者活著一天,就折磨一天。所以作者在選景措辭上都極富藝術魅力,都非常精心地進行描述,非常深刻地體現心中無限的哀傷和不絕的悔恨。

回顧整首詞作,雖然格調不高,因為作者“隻堪哀”,隻是關心自己優越的生活不再,自由的日子無存,但是表達的手法靈活、生動。每一闕,都是情景交融。因為選景有代表性,所以情感表達非常流暢和感人。上闕開頭就直指主題,並就主題展開了傾述,表達了不甘和無奈的心酸和痛楚。又在下闕,深刻地指出“隻堪哀”的主因和內心揮不去、趕不走的矛盾和糾結。用一個美麗的場景,述說一個慘淡的結局,非常生動地表達了作者悲慟不已的情愫。作者用不同的手法,層層疊疊地說著同一件事,先弱後強,先次要後主要,很典型地體現了詞“言深”的特點。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