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縣綿山正果寺肉身舍利實拍
綿山原為五龍母子所有,高僧誌超來山後,龍母將綿山以下棋的方式讓給誌超,五龍皈依佛法,常在說法台上聽空王佛說法。後來,五龍功力大增,飛升躍過對山,在山壁上留下了五道溝壑,故名五龍躔。本區主廟叫“正果寺”。寺內有十三尊包骨真身像,雖曆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是研究綿山曆史文化和地理氣候的重要文物。 綿山正果寺內有十三尊包骨真身像,雖曆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是研究綿山曆史文化和地理氣候的重要文物。佛教將舍利分三類,即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法身舍利。綿山現存的包塑真身就是全身舍利。 通往正果寺的道路非常險峻。 綿山真身舍利源於唐初。據明正德十三年(1518)《抱腹寺重修空王佛正殿碑》記載:“是年三月十七日,禪師瞑目若跏跌坐,悠然真寂……太宗禮畢,敕賜空王佛號,包塑真容,創刹織女,感送袈裟,匾名抱腹寺也”。此“包塑真容”仍供奉於抱腹寺石佛殿內。 包塑真骨像或包塑真身像在佛教界又名真身舍利,是中國獨特的一種舍利文化。中國九華山、廣東的南華寺、香港的大佛寺、台灣汐止的佛寺等都有古今聞名的真身舍利。然而在綿山發現這麼多的真身舍利,還是頭一回。 包骨真身主殿。 釋圓空 釋圓空,洪洞縣富家子弟,俗名寶貝,年十三父母雙亡,乞討到了介休,被抱腹寺僧人收留為徒。正五年六月圓寂。此像頭稍前傾,眉梢上翹,笑肌十分明顯。 釋普欽 釋普欽,俗姓孔,字善信,宋末河北邯鄲秀才,因為民請命被誣陷入獄,兵亂逃至綿山為僧。大定二十九年坐化成真。 透過包塑,真身原本所穿僧袍若隱若現。 釋明哲 釋明哲,宋代孝義人,俗姓陳,自幼喜好佛法,母亡後入寺為僧,宋慶曆二年為本寺方丈,常散銀濟貧。一日,有賊入寺盜物被捉,詢問其得知因母親生病不得已而為之,於是教誨之並贈其銀兩。此佛眼睛下看,可見其隨歸佛國但仍關心人間疾苦。 曇鸞 曇鸞祖師,雁門人,十五歲出家五台山,太和年間至綿山修行。梁武帝譽之“肉身菩薩”。 佛像真身的指甲清晰可見。 釋懷德 釋懷德,十三歲時因父母雙亡流亡至抱腹寺。唐天寶十年為住持,練得飛空搬運異數。建中二年重陽圓寂。 佛像真身腳骨裸露在外。 釋師顯 釋師顯,介休人,生而聾啞被棄,後被本寺僧人收為徒弟,逐漸恢復語言能力。後練就治啞奇術,名滿三晉。唐長慶四年為本寺住持,會昌二年圓寂。據傳有啞童祈拜,其落淚成丹,服後即會說話。 正果寺同時供奉有高僧和高道。 佛家慧語。 正果寺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