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人雲亦雲嗎?流行觀點是毒藥。
這時代的人,太需要一句現成的觀點,最好朗朗上口,即學即用。於是,流行觀點大行其道,它和流行服裝、流行歌曲一起,像台風一樣,每年變著花樣登陸,風卷殘雲,左右大眾言行。熱鬧過後再反思,其中多數經不起推敲。
上學的時候就一直聽老師講一句話:“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很多學校把這句話掛在牆上,學生們把它記在筆記本上,奉若真理。現在看來,這觀點雖然很勵誌,但如果不加分辨地執行,搞不好也會走火入魔,貽誤終生。事實上,被這份“成功配方”成功誤導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不知道的是,“汗水”和“靈感”的重要係數,從來不是靠量化的百分比來衡量的,99%並不比1%更大、更重要,1%也意味著缺一不可、一票否決,兩者是不可替代的,沒有這1%的靈感和天賦,99%的汗水也等於零。在很多領域內,勤不一定能補拙,有時倒會助長拙。
我剛工作的時候,流行“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買房的故事”。我得說,文學的力量真是無窮的,這個故事成功地忽悠了一代中國人,讓我們質疑自己的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讓我們感歎房價還不夠高,還應該更高,才對得起我們的國際大都市地位。後來,房價果然高了,我們成了房奴,這才陸續醒過來:原來那隻是一則故事,故事的背後是營銷,是官商四手聯彈,為我們演奏的一個催眠曲、幻想曲。如今是曲終人散,人去樓空。
有一年,家裏老人傳授我一條真理:“早晨吃薑賽參湯,晚上吃薑賽砒霜”。聽聽,多麽工整,還押韻呢。我們的文化裏,對押韻的東西總是盲目崇拜,覺得押韻的工整的必是合理的。老人深信這句話,還托我用電腦打印了,貼在她家廚房牆上,以示警告。我暗想,過年的時候,我應該把這兩句話寫成對聯貼在她家門口,橫批“早吃早好”。可是,還沒等到過年,老人又告訴我,說專家辟謠了,晚上能吃薑,隻是不如早晨吃薑效果好,而且也因人而異。可憐我剛剛努力戒掉晚上吃薑的習慣,現在是不是要再改回去?我決定還是等一等,因為過幾天專家可能還要辟謠。
很多流行觀點的原創作者正是專家。多年前,牙膏廣告流行“全國牙防組認證”,一個穿白大袿戴眼鏡的醫生,衝你笑出一口白牙,往牙膏上敲一個章,表示認證合格。我很迷信這個組,買牙膏必找認證,直到有一年央視曝光,這個“全國牙防組”根本是個非法組織,連個公章都沒有,還涉嫌參與權錢交易,那一口白牙,不是牙膏刷出來的,是吃回扣吃出來的。這讓我很受傷,從此再不相信“牙好,人品就好”。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該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句流行觀點了吧,小時候聽家長老師講,長大了再對著自己的孩子講,儼然祖訓、家學,要代代傳下去。人生明明是一場長跑,非要搞成百米衝刺,在前一百米決出勝負;人生甚至根本不是一場跑步比賽,偏要劃出跑道,隻問輸贏。這句話坑害了幾代中國孩子,至今仍大有市場。它取消了中國人的童年,也為成年人的瘋狂變態埋下伏筆,讓家長間的“軍備競賽”層層升級,究其動機,僅僅是為了養肥幾家學校和培訓機構。這是教育界最大的謊言,是商家和專家勾兌出的彌天大謊,卻能如此深入人心,不能不讓人佩服流行的威力。
專家和商家之外,大眾也積極炮製自己的名言。“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多麽漂亮的句子,多麽蠻橫的邏輯!但是,我想在這句話後麵再補充兩句: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真正的問題,都是小問題,而真正的大問題,都是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即使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還會變本加厲地再出問題,解決一個又引發兩個,直到花光你所有的錢——還是沒解決。這就是我的補充,不解釋。這個漂亮的觀點,不過是“唯GDP論”的民間版本,不值一駁。
“婚姻需要經營”,女人們幾乎張口就會說。毫不避諱地講,我反感這句話,就像我反感網上所有打著小S名義傳播的那些女人經一樣,什麽“女人要有心計”,“不會化妝的女人沒前途”,這些在閨蜜間公開流傳的“悄悄話”,背後邏輯驚人地一致:以商業規則揣摩婚姻,以功利目標訂製家庭。問題是,女人們真的能從這些話中受益嗎?殊不知,婚姻不幸的根源,恰恰是有些女人太會“經營”,把相親對象當客戶,把愛情當交易,把青春、婚姻與前途捆綁。女人本是天生的生意人,還要處處教她們生意經,這是要毀她們的節奏啊!
於是,“你負責貌美如花,我負責掙錢養家”便成為男人討好女人的最好說辭,也是女人炫富炫老公的首選格言,據說很多婚禮上的新人都拿這句話來宣誓了。可是,新娘們,女人們,當你們陶醉在這句話裏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句話背後的陷阱:遲早有一天,你不再貌美如花,到時候,可別怪他不再掙錢養家,也別怪他掙錢養她——另一個貌美如花的女人。因為你本來就是“負責”貌美如花的,如今你成明日黃花,是你自己失職。
好吧,你說這句話隻是玩笑,但接下來你們有了孩子,立刻搬出另一套觀點,“男孩窮養女孩富養”——這回可是當真了。這句話流傳久遠,我不知道它的始作俑者動機何在,相信初衷是好的,實踐中也曾有大量案例佐證,但現在,這觀點被迅速物質化庸俗化,富養出來的女孩(也包括男孩),眼界確實高了,不會輕易被兩塊糖哄騙了,卻轉身成為“婚姻要經營”的忠實擁躉,甚至將“富養”演變成“包養”,用姿色套現,拿乳房換住房,成為最天經地義的選擇。究其根源,是我們對“富”的理解太狹隘,我們終究是一群精神上的赤貧者。
至於盛產“精神”的文藝界,更是被流行觀點壟斷。“張學友唱歌好聽”,我從上初中就聽身邊的人這樣講,“張學友是歌神”,直到今天他們還在講。這樣講的人,耳朵多半被流行音樂的流水線車間改造過。張學友唱歌確實好聽,但也隻是比那三個人唱的好聽,至於“歌神”,嗬嗬,饒了歌神吧。“周傑倫唱歌聽不清歌詞”,這論調十多年來口口相傳,不絕於耳,說這話的人適合聽新聞聯播,但聽不了交響樂,因為壓根沒歌詞,台上一大幫人全是伴奏,唱歌的沒來!
藝術難有標準,藝術的伎倆全在暗示,一百個書托暗示這本書是好書,這本書就真成了好書。而現在,藝術更加簡單粗暴,連暗示都省了,他直接告訴你:我是大導演,所以我拍的片子叫大片,我是名家,所以我寫的書叫名著。於是,觀眾和讀者們慕名而來,滿載而歸。
這個時代,多數人不思考,而讓少數人代自己思考,比如商家,比如決策者,再比如上帝。理由是,“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為了不讓人家笑話,幹脆不思考。相比思考,道聽途說要輕鬆的多。於是,多數不思考的人,等著少數人的思考成果。他們打著燈排著隊,迫切得到一句現成的答案,好帶回家去,受益終生。楊德昌在電影《麻將》裏反複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麽,他們就等著別人來告訴他們,所以,隻要你用很誠懇的態度告訴他他想要什麽就對了。”
這些年流行“國學”,推崇“講壇”,名教授、名嘴大放光芒,我觀察,活躍在各大講壇上的名教授們有個共同點:都是段子高手,都是流行觀點的大力傳播者(甚至不是原創者)。我稱他們為“說書藝人”,他們和周立波的區別僅在於:他們能給每一個流行的段子冠以一個學術名稱。於是,好學的聽眾們蜂湧而來,聽幾個笑話,哈哈一樂,回到單位和同事一搬弄,好像得了什麽真學問似的。
委身於流行觀點下,總有種安全感,即使事後被證明是謬論,禍害的也不是我自己,身後有一大批墊背的;以大眾的選擇來彌補自己見識的短淺,也算是權宜之計;而且市麵上的流行觀點,多數也有正確的一麵,關鍵看放在什麽語境下理解。正如毒藥也是藥,有藥效,但要對症下藥,且不能過量,過了量,或吃錯了藥,就變成毒藥,謀財害命,誤國誤民。
流行觀點像流行性感冒,總有中招的一天。完全拒絕不現實,會顯得太不合群,有一個辦法:把流行觀點當作流行歌曲,聽過就算,實在忍不住,哼哼兩句也無妨,隻要別當真;骨子裏,對所有流行的東西持警惕態度,流行觀點襲來,要學“微信”精神:微微相信,萬不可全信。以上都是治標,要治本,還是要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有立場,有成熟的價值觀和穩定的信仰,任憑流行觀點滿天飛,我自巋然不動。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