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達:我已活過75歲了
最近讀了篇轉載的網文,一位美國賓州大學醫療倫理及衛生政策係主任艾澤科爾 伊曼紐爾在大西洋月刊寫的一篇文章:〝為什麽我希望75歲就死〞(Why I hope to Die at 75),引起很大爭議。 我已經78歲了,多活三年了,好像還未有跡象要走。他還說:〝人的一生不是為延年,盡量長壽,應注重生活質量,如果在75歲離世,就是幫助了社會與家人。〞這話粗聽不中聽,細想太在理了。目前醫療發展,使人還能活得更長壽。其實他的話並不是人過了75歲後就該走了,該去自殺。他再三申明:人在75歲後,不建議自我了結生命,反對醫助自殺,主張自然老去,順其自然。這位權威目前57歲,事業有成,身體健康,他說:〝到了75歲會拒絕所有檢查與治療,不會去打流感針,不會做結直腸癌內窺鏡檢查,不會安裝心髒起搏器,也不會動手術,也停用降壓藥與抗生素。〞有人可能認為他也就是說說罷了,我看他說出了作為醫學權威對現代醫學對老年人老去的無奈,並非說大話。過了75歲(應該大致數字,個體差別很大,不必細究),人的各部位器官老化,疾病襲來是自然規律,我父輩這個年齡還要提前,人稱七十古來稀了。目前醫療水平能做也就是再延緩幾年,但是得花費多少醫療資源,家人也為你鬧得沒有安靜生活,你自己也整日在病痛中掙紮,生活有什麽質量可言?那位權威說的是大白話。
未讀該文前我已經多年未找過醫生了,也早停止一切所謂常規檢查,不吃任何藥與營養品(睡眠不好時,吃半片安定),要感謝父母給我的健康基因,使我幾乎一輩子未被健康問題困擾,一些小病,這痛那熱的,多喝水多休息都抗過去了,我從來不信中藥,不信保健品,吃什麽不忌口,不會因為某種食品是健康的,刻意去找,某種食品不健康,避之不及。我認為每天吃的家常飯足以保證營養需要了,有必要補這補那麽?一輩子煙酒不沾,上了年紀後,去館子吃喝也興趣不太高。這輩子感到遺憾的是,有這好身板,卻對社會對家人沒能有那位權威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平平庸庸,昏昏噩噩,虛度一生,實在沒有資格再去索取什麽。隻求走得痛快些,不要給人添麻煩,久病不死或癡呆不知。隻怕沒這好福份,如若得了不治之症,又死不了,要人侍候,我的態度很明確,除止痛藥外放棄一切治療,自然死亡。在頭腦清醒的現在,申言一旦患上癡呆,要求安樂死。讓人侍候是我最不能承受的事,但願以後多活一天,不會有病痛保健醫療問題來打擾我。
人貴有自知之明,年輕時愛往前闖,到老了不知收斂,就不知趣了。尤其現代進入信息化時代,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對於我這樣老態龍種樣如何能跟得上?過去做的職業早已用電腦替代,速度效果強得多了,真感到自己的無能;生活上原打算為女兒家多服務,孫輩長大了,也不需要我做什麽,倒反有點礙手礙腳的。人生到此,該做的已成過去,未做的也無望去實現。該權威說:〝我想留給子孫不是一個身心殘缺,屎尿失禁的可憐的糟老頭。〞又說:〝晚年也成為子女忙於事業與扶養他們的孩子外另一承重負擔,即使老人能生活自理,子女還是生活在老人的陰影下,在他們心理上仍籠罩著你是他們的長輩,永遠無法擺脫道德的被審視。〞
於是三年前我就入住了老年公寓,能不回女兒家就不回去了,能自己辦的事絕不打擾她,所謂親情早已看淡,她的家早已不是我的家,不希望她生活在我的陰影下。環顧周圍,都是垂垂老者,不是行動困難,就是語言含混,即使兩者尚可,但多的是性格偏執,自私頑固,談吐無味,依靠政府與社會補助救濟,不知感恩還貪婪無厭,包括我,實在是一群並不可愛的老人。生活對我們來講就是上醫院看醫生,去老人活動中心,吃頓免費午攴,到處領取免費救劑食品,延緩這樣的生命是生活唯一價值。有人諷刺我不去領救劑食品是風格高,這頂高帽真還承載不了,隻恨自己苟且偷生,無能回饋社會。現在生活唯一樂趣就是閱讀與聽音樂和戲曲,寫些誰也不愛讀的,得罪人的小文章,翻譯些誰也不會去看的,無價值的小譯文,藉此學點英文打發時光。早是告別的時刻了,對我生活過的時代無可留戀,未來也不屬於我。也許有點悲觀論,但是我是在設法過好每一天。
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