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鈴鐺閣(一)母校
2002年,我有三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參加中學母校一百周年校慶。
金秋十月的一天,我和苗、李二兄從位於天津市區西南苗兄的住所出發,直奔天津西北丁字沽一號路,那裏是天津市第三中學60年搬遷的新址。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新校占地近百畝,有堪稱一流的建築,逸夫教學樓、圖書館樓、大禮堂、體育館,有四百米跑道的操場也實現了塑膠化。作為55屆的老校友,我們受到熱情的招待,但心中總除不掉做客的感覺,這不是我們的官立中,我們的鈴鐺閣(天津土音在這裏讀作“搞”)!
那就回原址看看吧,好在學校了解老畢業生的心情,準備了大客車往鈴鐺閣送。
“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這閣位於天津舊城(現以東、西、南、北馬路為界)西北角之西約裏許處,原本是寺廟的藏經閣,曆史久遠可上溯至元代。因地處南運河畔,舟楫往來,自然成為天津的標誌建築。時世更迭,閣已焚毀、廟已頹廢,遺址建立書院。1901年將書院改為中學堂,這是天津第一所國人自辦中學,早期曾命名為官立中學堂,簡稱官立中。以後多次更名如30年代之河北省立天津中學校,50年代之天津市第三中學。在我求學時代,周遭百姓總是稱之為“官立中”,或更親切地呼為鈴鐺閣。
客車自北返南穿越鐵路,經西車站前駛入大豐路,路名仍舊,而物事全非,路左的居民小院已變為一棟棟的單元樓或商店,路右全夷為平地是待開發房地產的場所,一直到西北角接通北馬路,折而往西,原來我熟悉的文昌宮街、嚴翰林胡同、小石道、貞女胡同,還有我居住多年的太平街,全都抹掉了。代之以一條西向的大道——芥園路,路右方仍然是那片空場地,總有幾平方公裏吧。
在全然不經意間,到了!臨街一排寒酸的平房後牆,醜陋的鐵柵大門,與左右已建成或正修建的住宅樓相比,更形落魄。那原來臨街的北樓哪去了?西側的圖書館樓呢?科學館樓呢?連原本不大的操場也縮小了四分之一。好在南樓——大禮堂還在。鑲嵌在禮堂入口台階壁上石碑完好無缺,近前細讀:巍巍口舍,教澤孔長,禮堂再建,願壽而康。後署中華民國二十二年。
身旁一位學友問,這是原來就有的嗎?我答:是,我49年入學時見過。繼而又想,50年代曾經被塗抹掩蓋,代之以樓梯入口頂處的一顆鮮紅的五角星。正因為如此,碑文才躲過了文化大革命的摧毀,如今得以重見天日。
感謝那樓,它是我在此生活、就讀過的唯一見證。感謝那碑文,它喚醒我多年塵封的記憶,我可以在夢中重遊當年的官立中——鈴鐺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