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名勝古跡編外的四大名樓 滕王閣
中國十大名勝古跡,筆者去過其中八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中科大讀書時,和同學一道去過北京故宮和萬裏長城。八十年代初,在上海讀研時和同學一道,玩過蘇州園林。近年去了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安徽黃山、長江三峽、西安秦陵兵馬俑。總的感覺非常好,賞心悅目,都是人生必到的地方。計劃參加台灣環島遊,玩日月潭,吃台灣小吃。在電視劇中,已對避暑山莊神遊了無數次,放在最後。四大名樓,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和大觀樓,都去過了。遊覽自然景觀,曆史建築,人文景觀和文物古跡,是人生一大樂事。可以感受祖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學習和欣賞山水文化,淘冶性情。我個人還有一個最大的收獲,治好了頑固的“失眠症”。有此痛苦的朋友,不防一試。
滕王閣位於南昌市沿江路贛江東岸,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南方唯一一座皇家建築。得益於宮廷王室的藝術熏陶,李元嬰這位盛唐時期的風流王爺,瀟灑倜儻,喜愛音樂、舞蹈、能畫一手好畫。永徵四年(653),他選址贛江之濱,廣聘能工巧匠,修起了一座高插雲天的樓閣。這就是王勃筆下的滕王閣。高宗調露元年(679),李元嬰在山高皇帝遠的閬中,按宮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起了一處規模宏大的行宮,這就是杜甫詩篇中的閬中滕王閣。
初唐詩人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使滕王閣名揚天下。曆史上滕王閣屢毀屢建,先後重建達29次之多。現在的滕王閣主閣落成於1989年10月8日,共九層。瀕鄰贛江,麵對西山,視野開闊, 2001年元月核準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時來風送滕王閣”,“滕王閣序” 亦名“滕王閣詩序”。 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曆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王勃“犧牲”時,年方27歲。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是他的名句。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說14歲,有說21歲,總之是天才少年,曾被讚為“神童”。王勃和聶耳命運相同,天才,天妒賢才,天不假年,都死於“溺水”。
傳說王勃作“滕王閣序”時,還有兩位才子PK的故事。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探親路過南昌,趕上都督閻伯嶼在滕王閣大宴賓客,慶賀新修滕王閣落成。王勃前往拜見,被慕名邀請。閻都督想借此次宴客,誇耀女婿吳子章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那個時候就有人作假,沽名釣譽。可見方先生“打假”,多麽辛苦,又是多麽重要。
宴會上,閻都督假意請諸位來賓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心照不宣,都推辭不寫。王勃叨陪末座,竟不推辭,當眾揮筆而書,令閻都督很不高興。吳子章,被搶風頭,也很惱怒。但他也不是等閑之輩,有過目不忘之才。相傳王勃寫完“滕王閣序”後, 吳子章竟一字不差,當眾背誦,譏諷王勃是抄襲自己,偷背出來的。王勃被懷疑抄襲,毫不驚慌,反問道:“吳兄過目不忘,令人佩服,但序的末尾還有詩,你能背嗎”?吳子章不能答。王勃起身揮墨,文不加點,寫下一首序詩。閻都督和眾人,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滕王閣序詩: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Kǎn)外長江空自流。
這首詩的譯文是,巍峨高聳的滕王閣,依然俯瞰著江心的沙洲,當初佩玉鸞鈴鳴響的歌舞已經停止了。早晨,南浦的雲飛上了畫棟;黃昏,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悠閑的彩雲,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日複一日悠悠然地漂浮著;星河移動,人事變遷,不知已經度過幾個春秋。高閣中欣賞歌舞的滕王如今哪裏去了?隻有那欄杆外的江水,永不停息地奔流。
平常王勃寫作前,都要喝點小酒,伏案小睡一會,以打腹稿。“滕王閣序”,是王勃即席之作,既無手稿,也無腹稿。文中描寫滕王閣景色,記述宴會盛況,抒發作者“無路請纓”之情,對仗工整,言語華麗。精彩語句和成語眾多,老外如果研究揣摩“滕王閣序”,作博士論文,說不定會獲獎。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那時中國還能看到藍天白雲,青天倒映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有時大雨後的江水顯得異常的充盈,遠遠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連接在一起。晚霞閃爍,野鴨(和大雁)似乎和晚霞結伴飛翔,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上下句構成一副絕妙對聯。在一句中又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Pián)文的一大特點。
“潦(lǎo)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是“滕王閣序”的另一名句,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這兩句不限於靜止的畫麵,而著力表現山光水色的色彩變幻。李時珍說,天上降注的雨水叫潦水,可用來治病。潦 (lǎo),意指雨水大或路上的流水,積水。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是本文的文眼。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年紀雖然老了,但心要年青,怎能在白頭時改變心情?境遇雖然困苦,決不能拋棄自己的淩雲壯誌。王勃在此化用東漢馬援的話,鼓勵那些“懷才不遇”的天才,不要因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天生我才必有用”,總有一天會否(pi)極泰來。
“滕王閣序”中還有, “東隅(yu)已逝,桑榆非晚”。東隅,日出處,表示早晨,引申為“早年”。桑榆,日落處,表示傍晚,引申為“晚年”。早年的時光消逝了,要珍惜時光,晚年並不晚。要活到老,學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