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歧義”恩典 原創:zqy68 閑暇時想到幾個常見的成語,比如 自作自受,逆來順受,愚不可及,得意忘形等,這些咋一聽是常用來批評人的貶義詞,但一細想,其實這些可都是能成為座右銘的指導日常生活的“寶典”呢! 自作自受 自作自受真可以算是人生規律裏很重要的一條。每個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個人在人生的每一步的選擇,其結果都是要自己承擔的。比如 選擇職業,選擇生活伴侶。有些人不滿意自己的職業,說自己是不得已而為之; 有人不滿意自己的配偶,恨自己當初瞎了眼。其實嚴格說來,每個人的現在都是自己當初的選擇的結果,即使那個選擇是錯誤的,那也是自己犯的錯誤,接受自作自 受這個規律,就會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份掌控自己、對自己負責的積極心態。 逆來順受 真正的逆來順受決不是別人欺負你,你滿懷委屈,大氣不敢出的忍受他人或命運對你的不公。人在順境裏,不太容易看出其修養的高下,在逆境裏,仍能夠保持一貫的平常心,把逆境當作人生風景的一種,在曆練的同時也能以一種積極的心態等閑視之。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笑 也是過,哭也是過。人生苦短,還是讓快樂和笑聲充滿自己的生活比較劃算。所以,逆來順受這個功夫值得我們去學習。 愚不可及 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公冶長》: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這裏的智和愚都是褒義,因為確實有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比如寧武子的審時度勢和收放自如的“糊塗”。這種“糊塗”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這種大智慧不是表麵的,是納於言而敏於行的修煉,於是在一般的人眼裏就和“愚”掛上了鉤。 人到中年後越發認識到,其實自以為是的小聰明才是最大的愚蠢,而能意識到並承認自己的愚蠢往往是智慧的開端。智慧是終身學習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若 愚”的智慧不是那麽容易達到的,也正因如此,人要不斷學習,讓自己接近“若愚”,也許這樣,愚蠢的“愚”就會遠離你,這就是實現了另一個意義上的 “愚, 不可及”。 得意忘形 這大概是最失意,最不“得意”的一個成語了。據說典故源自魏晉時期的 “竹林七賢”。七賢中阮籍最為瘋癲,尤其是在喝醉的時候,常常哭笑無常。因此史書中描寫他時說到“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相對於這個解釋,我更喜歡“得其意忘其形”這個說法,即領會事物的內在精髓而忘其外在表現。這一點在生活中太有指導意義了。很多人詬病美國耶魯大學“虎 媽”蔡美兒管教女兒的方式和她為女兒立下的諸多不近情理的規矩。其實認真讀了她寫的書,了解她在這種種“苛刻”的規矩背後的教育理念和用心,就會對她有更 進一步的理解,進而認同她的想法。 關於“得意忘形”,筆者還有一個在家庭成員裏的實際應用的實例。不少人在生活中有這樣的誤區:對外人會比對家人更客氣,更體諒。因為是自家人,說話的方式 方法都很隨性,有時明明是一片好意,說出來的話卻很不中聽,態度不好,甚至是氣勢洶洶惡狠狠的口氣。所以遇到家人“刀子嘴”的時候,不妨勸一下自己:得其 意忘其形吧。 “得意忘形”在藝術領域體現得就更深刻了。優秀的演員,決不是靠相貌,比如梅麗爾.斯特裏普和達斯汀.霍夫曼,他們是靠用心塑造的立體人物形象而深入人 心。同樣,一個歌手,好的聲音條件隻是“形”,純粹的玩技巧,飆高音,不如用心去演繹歌曲的內在情感。至於繪畫,更是如此,技法再好,但少了靈性和意境, 隻能是一個畫匠,成不了大的畫家。 在讀書的時候,正心誠意也很重要。據說佛經上有這樣的話:一切佛法,若沒有了慈悲心,就成了魔法。同樣,在讀儒家經典時,少了“仁”這個綱,隻看到字麵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也是食古不化,曲解了聖賢的本意。 我們說“語文”, “語”和“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語是口頭上說的,文是書麵上寫的。語言是活的,很多詞語隨著時代的變遷改變了原來的意義。所以有人說老祖宗的 文言文也是一種智慧的創造,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寫成,因為文言不是口語,所以避免了口口相傳可能引起的歧義,保持了經典的連續性和準確性。中國的傳統文化經 典裏充滿了智慧,用心去讀,不僅終身受益,而且樂在其中。 |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