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家長又沒有此類問題,不要吝色這三個字吧,告訴你們的孩子“你愛他們”吧。
有興趣的話看看她們別的文章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c313ad0102dzh5.html
曉翀14歲作品
《晚霞》水彩畫32x26cm
昨天,我去洛杉磯看望我的大學同學維維,她突然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你父母在家裏有沒有對你說過‘我愛你’?”
母親:
維維為什麽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呢?
女兒:
她感覺自己的父母對她的愛太少,她從來沒有聽到父母對她說,“我愛你!”
母親:
你怎麽告訴她我們家狀況?
女兒:
我說,我的父母常常對我說,“‘我愛你!’不過,那是我花了十年的時間才教會他們說的三個字”。
母親:
維維聽了你的回答是什麽反應?
女兒:
我的話語剛落,她的眼光停在空中,傻愣了幾秒鍾,忽然恍然大悟,叫喊道,“你這個主意妙極了!從現在開始我也要開始培訓我的父母,讓他們來對我說,“我愛你!”
母親:
這個話題很有趣。說真的,我們非常感謝你能夠堅持這麽多年一直“教導”我們說這三個字“我愛你!”大多數的中國父母不善於在孩子麵前談論自己的情感,這種現狀已經養成一種習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這恐怕是東西文化當中表露情感的一個典型差別。
女兒:
媽媽,你還記得我小時後是怎麽教你們學說這三個字的嗎?
母親:
記得。每天早晨,你走出家門口,都會轉身對我們大聲道別,“Dad、Momy, Bye!I Love you! Be careful! 路上當心點!早點回來!”有時,我和你爸爸都覺得你嚕哩嚕蘇的,全是廢話。有一次,我們看見校車都啟動了,你還不忘對我們的“教導”。我們看著你奔跑的背影,為你幹著急,擔心你趕不上校車,沒想到那位司機還專門把校車停在我們家門口等你上去。
女兒:
因為她是我的大朋友。
母親:
曉翀,我記得維維的父母來自海島台灣,跟我們來自大陸中國的人一樣,有同樣的文化背景,認為愛不愛的感情東西是一種自然的流露,沒有必要像美國人那樣天天掛在嘴巴上。
女兒:
掛在嘴巴上有什麽不好呢?感覺很甜美呀!
母親:
我們來看看你這幅《晚霞》,柔和的霞光灑在海麵上,波光瀲灩,色彩斑斕,讓人遐想聯翩,多麽迷人啊!這種大自然的愛多麽高貴無聲無息。
女兒:
媽媽,我知道你想說,天下的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愛的感覺是融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比如給孩子做飯,買新衣服,帶孩子出去玩,這些都是“我愛你!”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
母親:
是啊,當時我們認為天天說“我愛你!”有這個必要嗎?有點形式主義。就像畫中的晚霞,讓人感受到它給人類灑下無限的愛,本來就是靜靜的。
女兒:
媽媽,你可不能疏忽《晚霞》給我們帶來的巨大視覺感受是多麽地滿足哦!我覺得,無聲的愛是建立在美感視覺上麵的,這種視覺畫麵好比是父母對孩子說的三個字“我愛你!”
母親:
嗯,你的話很有道理。小孩子的耳朵和眼睛比嘴巴感受愛的信息要敏感。
女兒:
是的。尤其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在美國,我們所看到的和聽到的聲音到處都是,美國父母對自己孩子說的三個字“我愛你!”這是一種文明的好習慣。孩子最愛聽。
母親:
我們的思想轉變是從你的一次突然詢問開始的。
女兒:
我問什麽啦?我忘記了。
母親:
你問我,“為什麽你和爸爸之間從來不說‘我愛你!’是不是我是女孩,你們就不是非常非常地愛我?”我回答你,“我們中國人沒有說‘我愛你!’的習慣,我們非常非常愛你,那是肯定的。因為你是我們的獨生女兒。”沒想到你當時居然對我說,“我怎麽從來沒有聽到你們對我說‘我愛你!’而我天天對你們說‘我愛你!’真是不公平!”
女兒:
小時候,我就喜歡追求生活中的公平。我在想,維維家裏的平等氣氛肯定不如我們家,要不然她怎麽不向她的父母提出自己想要得到的感情呢?!
母親:
這恐怕跟每個人性格中的天性因素有關係。維維是一個比較能忍受的人,而你這方麵的耐力不如她。
女兒:
也許吧。
母親:
曉翀,當年你年齡那麽小,怎麽會有那樣的勇氣問出這樣讓人思考的問題呢?
女兒:
我總是想到,要把心裏的話說出來,萬一我自己突然死了,就沒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要得到的感覺了。也許是我比較自私吧?我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麽有這種思路。
母親:
曉翀,真的很感謝你!是你花了整整十年時間,教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輕鬆地常常吐露“我愛你!”這三個不平常的字。
父親的聲音:
道不遠人,道隻在平常日用之間。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
人。愛是一種感染的行為。愛,可以使得自我和他人感覺到進步。不愛自己
的人,絕不可能去愛他人。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