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五在辦公室同一個美國人聊天,她問我周末有什麽計劃,我說要修整我的後院,顯然她覺得這不是最佳答案,便追問了一句:“做完了院子呢?”我說沒什麽特別的了。我知道標準答案應該是諸如“去郊遊”或“去打高爾夫球”之類,因為在美國人眼裏,周末是用來放鬆和娛樂的,而我的計劃是修整後院,這隻是另一種方式的工作。
其實我很欣賞甚至崇拜美國人的生活方式:認真地工作,努力的享受。這與我花半生時間領悟到的人生真諦完全一致:追逐快樂!當然是在遵守社會秩序和不妨害他人的前提下。這句話看似簡單,但我相信很多人並未真正領悟。大多數人把它和金錢、權力、物質享受掛鉤,但這顯然是錯誤的,正是人們對這些東西的瘋狂追求,才會與本來可以簡單獲得的快樂漸行漸遠,因為快樂從來就不與金錢的多少或權力的大小成正比,要不然當下身家過億的影視明星顯然應該比普通人快樂,但娛樂圈的是非恩怨此起彼伏,抑鬱自殺事件也是不絕於耳;高官、政客紛紛落馬被雙規,也證明權力最終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永恒的快樂。
每個人都有機會、有權力獲得快樂,但是想要做到”永遠快樂“就需要智慧和技巧,那就是能夠做到“知足常樂,適可而止”。老子說:水滿則溢,物極必反“。基因決定了人無一例外會很快接受、適應並習慣他(她)所獲得的巨大快樂,新鮮感和快樂也很快隨之消失,而不是像銀行存款一樣可以每天從裏麵拿一點出來。再加上周圍情況不斷的變化、人性的脆弱和快樂耐受閾值上升而痛苦耐受閾值下降,預支快樂的結果一定是你今後的人生痛苦遠遠多於快樂。比如小時家裏窮,炒雞蛋被視為無比的美味,於是就想”一輩子頓頓吃炒雞蛋就滿足了“。據我太太說她的終極願望是一輩子頓頓吃炒土豆絲。很顯然這種願望現在看起來甚至是可笑的,但是這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當我們的感知功能被寵壞了的時候,很難再獲得本來可以輕鬆得到的快樂。我想很多人都曾聽到過這樣的真實的故事:炒股高手白手起家,但不幸一次失手,把贏得的全部身家一夜輸光,最終跳樓自殺。可能隻是短短的幾年,人就會變得如此脆弱,想想與炒股前相比他失去了什麽?肉體和物質上說什麽都沒失去,但我說他失去了追求快樂的能力。
如果讓我們找出獲得快樂的理想模式,那應該是每天得到一點點,直到臨死那天才裝滿你那隻盛裝快樂的杯子。如果真的有人做到或者接近這個目標,那麽他(她)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很欣賞《明朝那些事》的作者當年明月獲得快樂的方式:讀書,前進。前進讓他獲得智慧,獲得認知這個世界的能力。對他來說那是一種”無比的喜悅“。
獲得快樂本該如此簡單,它不在名利場,不在高牆深宅,快樂從來就在你身邊。
追逐快樂
所有跟帖:
• 如果後院整理好了再欣賞也是享受。 -小源- ♀ (0 bytes) () 08/13/2012 postreply 16:36:23
• 回複:如果後院整理好了再欣賞也是享受。 -折疊曆史- ♀ (72 bytes) () 08/13/2012 postreply 16:56:11
• 喜歡你的勤勞和樂觀,這樣就很好。 有收獲,有快樂 :) -小源- ♀ (0 bytes) () 08/13/2012 postreply 17:14:28
• 愛好相同! -加州花坊- ♀ (0 bytes) () 08/13/2012 postreply 19:14:13
• Happyness is what had happend make you happy. I have Joy which i -加州花坊- ♀ (0 bytes) () 08/13/2012 postreply 16:48:50
• 好文章,不頂都難! -成長- ♀ (498 bytes) () 08/13/2012 postreply 18:40:20
• 謝謝。 俺又上了一課: 快樂從來就在你身邊! -SINEAD4273- ♀ (0 bytes) () 08/14/2012 postreply 08:00:57
• up -fairytalehen- ♀ (178 bytes) () 08/16/2012 postreply 17: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