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母女的三十年苗繡情緣(圖)

來源: judongying 2012-03-29 01:20:2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25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judongying ] 在 2012-03-29 10:07:5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日本母女的三十年苗繡情緣

2012-03-29   新京報

  3月25日晚,北京雙秀公園,奧倫達部落藝術生活館舉辦了一場古老與現代交融的工藝講座。來自日本的女學者鳥丸知子帶著她的田野調查成果《一針一線》,現場講解她與母親花費三十年時間研究的中國民間工藝——苗繡。現場的中國聽眾在讚歎傳統工藝古老精湛的同時,也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日本母女學者充滿了敬意。

  《一針一線》展現苗繡工藝

 

  技藝無國界,同樣,技藝也無代際。

 

  3月25日晚的奧倫達部落工藝講座現場,40多位衣著入時的年輕人,圍住一條放滿古老苗繡工藝的長桌,興致勃勃地按下快門。他們有的是學生,有的是白領。中間是身著白衣的日本女學者鳥丸知子,正一針一線地講解濃縮在繡品中的民間工藝智慧:繁複的十字繡、鎖繡、絞繡等,如何裝飾了繡花鞋,帽帶,上衣,下衣,圍裙……

                     

身著白衣的鳥丸知子向觀眾講解苗繡工藝

 

 

  他們知道,無數如斯珍貴的民間工藝正在快速消失中。

  這些完全靠手工織就的苗族繡品實物,被收入一本名為《一針一線》的手工藝著作中。為了研究貴州苗族的服飾手工藝,鳥丸知子和她的母親鳥丸貞慧,用了30年時間,翻山越嶺,走訪了180多個苗寨,足跡遍布貴州黔東南地區。不同於國內傳統學者的文化研究,鳥丸知子不做過多判斷,而是用圖片形式細致地分解了苗繡技法,忠實地為古老的苗族服飾、織布、蠟染、刺繡存照。當傳承千年的繡品技術從一根生長的植物變成“穿在身上的曆史文化”,她和母親深深地為融合於內的自然智慧和人類情感所打動。

 

  與苗繡結緣三十年

 

  鳥丸貞慧來中國時已四十不惑。作為公務員,她負責保護日本的傳統紡織工藝,為了解與他國相關的文化關聯,常出訪外國。中國苗族豐富的紡織工藝與文化令她震驚。

  百苗百裝。現今主要分布在貴州黔東南山區的苗族,擁有千年的稻作文化和相應豐富的服飾文化。“他們的想象力和技藝解決了日本織造技術沒能解決的問題。” 苗人在衣服,頭飾、手帕、腰帶上刺繪,並保留下很多古老的蠟染,織造和刺繡技藝。

  於是,1985年她正式啟動了田野調查,個人出資,隻用簡單的相機、筆和紙記錄苗繡。不說住宿條件艱苦,光交通閉塞的山路,就需步行幾小時才能到一個寨子。“很多時候靠運氣,往往是母親到了苗寨沒有自己想看的東西,經常白跑。”鳥丸知子告訴記者。

  通常情況下,鳥丸貞慧要先了解村子裏的紡織、刺繡技術。再找紡(染)能手溝通這些技術在一年的什麽時間段製作,明年再來看整個過程。“很多技藝都需要時機,比如蠟染就是在固定時段製作。”她說,第二次訪問時,能確保看到製作過程,就算幸運。有時來晚了,隻看到了製作的第二步驟,為了看第一步驟,明年還得再來一趟。

  過程勞心費力,連鳥丸知子都難以理解。“母親年紀那麽大了,不會說中文,需要翻譯幫助,常年往返於貴州和日本,每次去最長也隻能呆兩周”。回去後她還一刻不停地整理照片,做筆記,查資料,寫文章。為了驗證了解的內容有無錯誤,還要做實驗來確認。

  感念於母親的執著,鳥丸知子分擔了部分工作。生於1969年的她在25歲時和母親開始了田野調查,期間她學習了中文,在東華大學讀完了中國紡織史及科學技術工學的碩士和博士。

  母親的興趣集中在苗族的紡織和染色上,鳥丸知子在母親的調研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到苗族的刺繡。簡單的手繪與照片無法滿足年輕學者的求知欲,鳥丸知子在其後自己的調研中,加入了攝像機,且買下了大量的實物,她還向當地人學習了簡單的繡法,對苗繡的體會加深了許多。她把自己行走黔東南苗族所見的技法,收錄在2008年英文版的《一針一線》書中。

 

  苗繡是與自然和美德共生的文化

 

  鳥丸知子漸漸愛上了苗繡。苗族沒有文字,隻有語言,但他們將信仰圖騰和曆史傳說都融在了繁複的圖案中間。稻作和蠶桑,也在苗繡中生動呈現。

  “這些文化不僅僅存在於圖案中,也存在於工藝過程裏。”在她眼中,整個製衣過程,就是一個苗族人與自然共生的過程。他們在高達3000米的山頂上采花,慶祝新年,祈禱雨水,什麽時候種桑樹,什麽地方采桑葉,什麽時候養蠶,如何養,都要尊重自然的規律。

  上世紀90年代,她在銅鼓村,被苗族婦女給孩子們做的背帶感動得想哭,“世世代代都是母親給孩子做衣服,過程很長,母親們不怕苦,孩子們也知道母親不容易。”苗族人用這種方式尊敬長輩,教育下一代。紡織技藝,也能完成一個民族的道德倫理傳承。

  鳥丸知子認真地和記者談及她與母親研究苗繡的初衷,她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現在所遭遇的情況,和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很相似。“我們有很多古老工藝就這樣消失了,再也無法恢複,我們不希望中國的苗繡和我們一樣。”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們對苗族的曆史文化研究都來源於閱讀,未必比中國人更了解,母親和我能做的就是,盡量記錄下這些工藝的原生態過程,這樣即使它們消失了,隻要這些記錄還在,就有希望恢複它們。”她說。

  講座現場的苗族人青曼告訴記者,她與弟弟曾用5年時間專門收集老繡片,但是,年輕人考慮經濟利益,現在鄉間的手工作坊裏,已經看不到年輕姑娘肯耐著性子來做繡片。

  “不止是中國和日本,很多古老民間技藝都在消失,不過我們年輕人也開始慢慢重視對傳統的學習,時尚和傳統,永遠都需要平衡”。現場一個衣著時尚的北京服裝學院設計係的學生說。

  不過,為何是一對日本母女來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她們的身份,讓現場的觀眾還是有點兒感歎。

 

  ■ 名詞·苗繡

 

  苗繡是指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聚集區。苗繡工藝有其獨特性,如雙針鎖繡、縐繡、辮繡、破紗繡、絲絮貼繡、錫繡等。刺繡的圖案在形製和造型方麵,大量運用各種變形和誇張手法,表現苗族創世神話和傳說,從而形成苗繡獨有的藝術風格和刺繡特色。

 

  ■ 專家解讀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宏複:從技法到文化的研究,鳥丸知子不算第一個,《貴州少數民族刺繡》也是從工藝入手做記錄,西南民族大學楊正文教授來自雷山苗族,也做過很多相似的研究。

  但是,據我所知,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對苗族刺繡這麽細化地從工藝角度來做一本書的。作為外國研究者,她以圖解形式如實記錄了苗繡的技法,一幅幅圖片都是親手拍攝的。非常細心,有毅力。書中附有她去過的苗寨地圖,基本目前我們所知的貴州苗繡所在地都覆蓋到了,一針一線地分解,全麵細致,她的精神值得欽佩。

 

  采寫/本報記者 劉雅婧

 

所有跟帖: 

真不錯,真心熱愛一件事的人,有精神的力量堅持一項追求. 喜歡這樣專心堅持的人和她做的事. -苗青青- 給 苗青青 發送悄悄話 苗青青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12 postreply 07:23:52

一輩子這樣做一件事也值得。需要執著。 -加州花坊- 給 加州花坊 發送悄悄話 加州花坊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12 postreply 07:39:52

苗族刺繡 這個 手工特技 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遺傳”下來 ? -SINEAD4273- 給 SINEAD4273 發送悄悄話 SINEAD4273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12 postreply 09:03:0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