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陣子,“韓”風四起,一時間,高麗半島上“孔子是韓國人”、“端午節是韓國文化遺產”之說甚囂塵上,遮雲閉日,飄洋過海。
韓國人為什麽會“理直氣壯”地宣稱孔子是韓國人呢?孔子與高麗人有什麽關係呢?簡單的回答是:關係的,大大的有。
這裏頭的“關係”,淵源流長,要從三千多年前的商朝說起。商朝末代君主紂王是個暴桀之君,他有三個大臣,都是他的近親:微子、箕子、比幹。微子是紂王的哥哥,箕子和比幹都是紂王叔父、宰相(太師、少師)。這三個人都是忠臣,但卻因為苦諫紂王而遭受苦難。比幹被紂王挖心處死,微子出逃,箕子被貶為奴而囚禁。《論語》第十八篇《微子》中,孔子所說的“殷(商)有三仁焉!”,指的就是他們叔侄三人。
話說商殷被周武王“解放”後,微子“起義”,周朝領導人本著“滅其國不絕其祀”的人道主義精神,將微子和殷商遺民封在宋,微子成為宋國的先祖;箕子則帶著部分殷商遺民逃往遼東,再從哪裏渡海到了朝鮮半島,後受周武王封於高麗,建立國家,成了朝鮮的先祖。所以今天的朝鮮人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箕子帶去的殷商遺民的後裔。箕子帶到朝鮮的,還有大量的中原文化,如陰陽、八卦、五行、天幹、地支等。現在韓國的國旗,用的就是八卦中的四卦:“乾、坤、坎、離”,代表天、地、日、月。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說孔子。孔子雖然是魯國(周公封地)人,浸淫於周文化,但其祖先源自從宋國王室(微子後裔),後因避難遷移到魯國,所以是殷商後裔 – 即駱家輝式的“香蕉人”。所以,韓國人(箕子後裔)和孔子(微子後裔)同為殷商後裔,血緣相同,文化相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韓國人和孔子有著“割不斷,理還亂”的內在聯係,但如果說孔子是韓國人,就如同稱駱家輝是新加坡人一樣的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