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總結起來,高朋的技術來源有三方麵:

  1.搜集國外技術資料與國外專業人士交流;

  2.購買專業工具軟件(有同步技術更新支持);

  3.自己的實踐經驗。

  很遺憾,我沒有找到教我修複硬盤的老師,也不認為哪本教科書對我修硬盤有太大幫助。

  硬盤修複人士需要弄明白的幾個基本概念

  在研究硬盤修複和使用專業軟件修複硬盤的過程中,必將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概念。在這裏,高朋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經驗,試圖總結並解釋一些與“硬盤缺陷”相關的概念,與眾位讀者交流。

  Bad sector (壞扇區)

  在硬盤中無法被正常訪問或不能被正確讀寫的扇區都稱為Bad sector。一個扇區能存儲512Bytes的數據,如果在某個扇區中有任何一個字節不能被正確讀寫,則這個扇區為Bad sector。除了存儲512Bytes外,每個扇區還有數十個Bytes信息,包括標識(ID)、校驗值和其它信息。這些信息任何一個字節出錯都會導致該扇區變“Bad”。例如,在低級格式化的過程中每個扇區都分配有一個編號,寫在ID中。如果ID部分 出錯就會導致這個扇區無法被訪問到,則這個扇區屬於Bad sector。有一些Bad sector能夠通過低級格式化重寫這些信息來糾正。

  Bad cluster (壞簇)

  在用戶對硬盤分區並進行高級格式化後,每個區都會建立文件分配表(File Allocation Table, FAT)。FAT中記錄有該區內所有cluster(簇)的使用情況和相互的鏈接關係。如果在高級格式化(或工具軟件的掃描)過程中發現某個cluster使用的扇區包括有壞扇區,則在FAT中記錄該cluster為Bad cluster,並在以後存放文件時不再使用該cluster,以避免數據丟失。有時病毒或惡意軟件也可能在FAT中將無壞扇區的正常cluster標記為Bad cluster, 導致正常cluster不能被使用。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每個cluster包括若幹個扇區,隻要其中存在一個壞扇區,則整個cluster中的其餘扇區都一起不再被使用.

  Defect (缺陷)

  在硬盤內部中所有存在缺陷的部分都被稱為Defect。 如果某個磁頭狀態不好,則這個磁頭為Defect head。 如果盤麵上某個Track(磁道)不能被正常訪問,則這Track為Defect Track. 如果某個扇區不能被正常訪問或不能正確記錄數據,則該扇區也稱為Defect Sector. 可以認為Bad sector 等同於 Defect sector. 從總的來說,某個硬盤隻要有一部分存在缺陷,就稱這個硬盤為Defect hard disk.

  P-list (永久缺陷表)

  現在的硬盤密度越來越高,單張盤片上存儲的數據量超過40Gbytes. 硬盤廠家在生產盤片過程極其精密,但也極難做到100%的完美,硬盤盤麵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廠家在硬盤出廠前把所有的硬盤都進行低級格式化,在低級格式化過程中將自動找出所有defect track和defect sector,記錄在P-list中。並且在對所有磁道和扇區的編號過程中,將skip(跳過)這些缺陷部分,讓用戶永遠不能用到它們。這樣,用戶在分區、格式化、檢查剛購買的新硬盤時,很難發現有問題。一般的硬盤都在P-list中記錄有一定數量的defect, 少則數百,多則數以萬計。如果是SCSI硬盤的話可以找到多種通用軟件查看到P-list,因為各種牌子的SCSI硬盤使用兼容的SCSI指令集。而不同牌子不同型號的IDE硬盤,使用各自不同的指令集,想查看其P-list要用針對性的專業軟件。

  G-list (增長缺陷表)

  用戶在使用硬盤過程中,有可能會發現一些新的defect sector。 按“三包”規定,隻要出現一個defect sector,商家就應該為用戶換或修。現在大容量的硬盤出現一個defect sector概率實在很大,這樣的話硬盤商家就要為售後服務忙碌不已了。於是,硬盤廠商設計了一個自動修複機製,叫做Automatic Reallcation。有大多數型號的硬盤都有這樣的功能:在對硬盤的讀寫過程中,如果發現一個defect sector,則自動分配一個備用扇區替換該扇區,並將該扇區及其替換情況記錄在G-list中。這樣一來,少量的defect sector對用戶的使用沒有太大的影響。

  也有一些硬盤自動修複機製的激發條件要嚴格一些,需要用某些軟件來判斷defect sector,並通過某個端口(據說是50h)調用自動修複機製。比如常用的Lformat, ADM,DM中的Zero fill,Norton中的Wipeinfo和校正工具,西數工具包中的wddiag, IBM的DFT中的Erase等。這些工具之所以能在運行過後消除了一些“壞道”,很重要的原因就在這Automatic Reallcation(當然還有其它原因),而不能簡單地概括這些“壞道”是什麽“邏輯壞道”或“假壞道”。 如果哪位被誤導中毒太深的讀者不相信這個事實,等他找到能查看G-list的專業工具後就知道,這些工具運行過後,G-list將會增加多少記錄!“邏輯壞道”或“假壞道”有必要記錄在G-list中並用其它扇區替換麽?

  當然,G-list的記錄不會無限製,所有的硬盤都會限定在一定數量範圍內。如火球係列限度是500,美鑽二代的限度是636,西數BB的限度是508,等等。超過限度,Automatic Reallcation就不能再起作用。這就是為何少量的“壞道”可以通過上述工具修複(有人就概括為:“邏輯壞道”可以修複),而壞道多了不能通過這些工具修複(又有人概括為:“物理壞道”不可以修複)。

  Bad track (壞道)

  這個概念源於十多年前小容量硬盤(100M以下),當時的硬盤在外殼上都貼有一張小表格,上麵列出該硬盤中有缺陷的磁道位置(新硬盤也有)。在對這個硬盤進行低級格式化時(如用ADM或DM 5.0等工具,或主板中的低格工具),需要填入這些Bad track的位置, 以便在低格過程中跳過這些磁道。現在的大容量硬盤在結構上與那些小容量硬盤相差極大,這個概念用在大容量硬盤上有點牽強。

  讀者們還可能發現國內很多刊物和網上文章中還有這麽幾個概念:物理壞道,邏輯壞道,真壞道,假壞道,硬壞道,軟壞道等。高朋在國外的硬盤技術資料中沒有找到對應的英文概念,也許是中國人自己概括的吧?既然有那麽多的人能接受這些概念,也許某些專家能作 出一些的合理解釋。 高朋不習慣使用這些概念,不想對它們作牽強的解釋,讀者們看看是誰說的就去問誰吧。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