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池 各種說法都有 不知道誰的正確 轉一個你看下

來源: 西門聽雨 2010-04-14 11:11:0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726 bytes)
筆記本電池保養中的幾大誤區
   從筆記本電腦誕生的那一天起,關於電池的爭論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因為使用持久性是筆記本電腦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術指標,而電池的容量決定了筆記本電腦的這一重要的指標。到底怎樣使用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電池的功效,延長電池的壽命呢?下麵,我們會為大家列出幾種大家常容易遇到的誤區:(未經說明均針對現在最常用的鋰離子電池)

   一、首次使用電池,前三次需要充電12個小時?

   這樣做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現在的筆記本電腦都有完善的電源管理電路和充電管理體係,當電池達到飽和後,控製電路會自動切換到斷路狀態,所以隻要充滿就行了,並不是說你充得越久就可以用得越久的。

   二、為了防止記憶效應,要把電用完才充電嗎?

   每次充電以前對電池放電是沒有必要,而且是有害的。因為實踐證明:電池的深度放電會無謂的縮短電池的使用壽命,建議當電池用到10%左右時就可以充電了。當然當電池中仍有30%以上的電量時最好還是不要充電,因為記憶效應確實存在。

   三、插入交流電時,要把電池拿下來,以防止反複充放電嗎?

   我給你的建議是:不用!當然,你可以拿鋰離子電池的自然放電來反駁我,說在電池自然放電後,如果有電源接入會出現反複充放電的情況,減少了電池的使用壽命。而我給你“不用”這答案的理由有以下幾個:

   1.現在筆記本的電源控製電路都設計了這個特性:就是當電池電量達到90%(如HP的大部分機型)或95%才會充電,而通過自然放電達到這個容量的時間為 2周到一個月,當電池閑置不用一個月左右要進行完全充放電以維持電池的容量,這個時候你應該關心的是電池應該鍛煉一下身體而不是被閑置後的再次充電。

   2.就算電池“不幸”被再次充電,帶來的損失也不會比長時間不用電池造成的電量下降大多少。

   3.你的數據要比你的電池甚至你的筆記本都珍貴得多,突然斷電不但對你的筆記本有傷害,無法挽回的數據才是後悔也來不及的。

   四、長期保存電池需要充滿電嗎?

   看了下麵這個表就清楚了:(百分比為當時的飽和狀態相對初始值的百分比)

   存儲溫度 40%充電狀態 100%充電狀態

   0度 98%(一年以後) 94%(一年以後)

   25度 96%(一年以後) 80%(一年以後)

   40度 85%(一年以後) 65%(一年以後)

   60度 75%(一年以後) 60%(3個月以後)

   很顯然,如果要長期保存電池,盡量放在幹燥低溫的環境下並讓電池剩餘電量在40%左右最為理想。當然,每個月最好要把電池拿出來用一次,既能保證電池良好的保存狀態,又不至於讓電量完全流失而損壞電池。

   五、在使用時如何盡可能的延長筆記本的使用時間呢?

   1.屏幕亮度調低。液晶屏可是耗電大戶,亮度降低可以有效的延長使用時間。

   2.打開SpeedStep和PowerPlay等省電功能。現在的筆記本處理器和顯示芯片都有降低工作頻率和電壓以延長使用時間的功能,打開相應選項就可以大大延長電池的使用時間。

   3.使用硬盤和光驅的降速軟件:如NERO DriveSpeed 、PowerBooster等軟件可以降低光驅、硬盤等驅動器的轉速,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筆記本的功 參考資料:http://itbbs.pconline.com.cn/bbs/topic.jsp?tid=7848533

所有跟帖: 

謝謝。取下電池,但保障一星期用一次。怎麽樣? -dukect- 給 dukect 發送悄悄話 dukec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4/2010 postreply 13:01:05

其實我個人感覺 筆記本電腦的使用壽命怎麽都比電池長的 -西門聽雨- 給 西門聽雨 發送悄悄話 西門聽雨 的博客首頁 (179 bytes) () 04/14/2010 postreply 14:14:18

可我的老筆記本,十年了,上網沒問題,電池徹底不工作了。謝謝 -dukect- 給 dukect 發送悄悄話 dukec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4/2010 postreply 18:48:2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