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節期間,大洋彼岸網絡社會上發生一起被認為值得紀念的事件。這起被稱為網絡暴動的事件緣起於一串16進製代碼。
首先交代一下背景:09F911029D74E35BD84156C5635688C0這段16進製代碼看上去毫無特別之處,但是卻足以影響到影片公司數以億計的收入。不久前,黑客宣布已經破譯新一代DVD格式Blue-ray和HDDVD的加密技術。以上的那段代碼就是破解加密技術中的鑰匙。緊接著,有網友將該段代碼提交到一個名叫DIGG的國外web2.0類型網站上。在短時間內,該條信息獲得極高的點擊,並排至網站首頁。出於知識產權及商業利益等因素考慮,DIGG將該條信息刪除掉了。
風波由此而起。DIGG的做法引起網民強烈抗議,在短時間內,以上這組16進製密碼迅速占領了DIGG網站,以致DIGG不得不暫時關閉網站。隨後,DIGG管理層終於屈服,並稱即使與大企業對抗,也不再刪除與這條信息相關的內容。
在DIGG管理層“屈服”後,網民興奮不已,因為在網民眼中這次“暴動”成功了。有網民稱,這次暴動不僅體現出一貫以來網民相對弱勢地位的改變,同時也體現出WEB2.0的核心意義。因此有網民甚至認為值得樹碑紀念。
在此同時,另一個WEB2.0網站維基百科則選擇全部關閉相關詞條。維基百科的堅持與DIGG的妥協形成鮮明對比,同樣是WEB2.0網站代表,兩者截然不同的態度引發大量的討論。作為以用戶貢獻內容為基礎的網站,網民的態度成為決定其生死的基礎。互聯網用戶盡管在這次事件中取勝,DIGG也取悅了用戶,但這樣的做法並不值得鼓勵。
在遊戲規則與客戶需求相矛盾時,天秤應該偏向哪邊?這取決於當事者的態度,維基百科選擇前者,DIGG選擇後者。網民通過暴動式的手段獲得發言權之所以被看作是一次勝利是因為該事件體現出在WEB2.0特點,用戶由被動到主動、由接受到發布這一過程正在被鞏固。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知道使用手上的權力應該獲得的是什麽。是毫無節製地擾亂社會規則?是滿足個人需求而破壞其他個體利益?
目前關於這起事件的討論還在繼續,DIGG的做法同樣獲得高票數支持,但是筆者認為,還是維基百科的做法更可取。網民通過所謂網絡暴動手段取得的這一勝利其實是DIGG出色公關下取得的結果。在這場網絡暴動中,DIGG和網民都勝利了,而最痛苦的莫過於新一代DVD格式的版權擁有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