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國糧食進口的曆史、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由於我國農業資源的稀缺性,糧食的“適度進口”不僅具有經濟上的合理性,也有利於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近年來我國糧食進口數量逐年增加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本章通過梳理我國糧食貿易狀況,對我國進口糧源地的國別分布進行分析,剖析存在的問題,為構建進口糧源保障體係提供依據。
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貿易的曆史沿革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奉行糧食自給政策,在不同時期、不同時代背景下糧食貿易表現出不同的曆史特征。為了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的趨勢,我國加快了外貿體製方麵的改革,外貿政策統一性和透明度進一步增強,涉外法規日益健全,在農產品外貿體製方麵,進出口政策不斷調整,外貿環境也不斷優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在不同時期采取了不同的糧食貿易政策,糧食進出口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征。根據我國糧食貿易的特點和性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貿易大致經曆了以下五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出口換匯
由圖4-1可以直觀看出,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糧食出口量雖然在個別年份出現波動變化但整體呈現穩步上升趨勢。1950年,糧食出口量為122.58萬噸,1959年增至415.75萬噸,年均增長14.5%;而進口量較為穩定,處於較低水平,1958年達到短期內最大值22.35萬噸;而淨進口絕對數量則呈現遞增趨勢,由1950年的117.58萬噸增至1959年的409.55萬噸,年均增長14.8%。由此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就積極參與到世界糧食貿易中來,主要是向世界其他國家出口糧食,這一階段我國糧食進出口比為1∶26.67。
圖4-1 1950~1959年我國糧食貿易變化趨勢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行以農促工的工業化發展戰略。在工業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和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糧食是進口還是出口,主要取決於國內供需平衡的需要,並不進行價格比較。在這一階段我國糧食實行統購統銷政策,進出口貿易由國家掌控。當國內糧食供給增加時,國家就會從公社收購低價糧食進行出口,但這一時期的出口卻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的。1961年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曾說過,前些年出口糧食換回的外匯主要用來進口成套設備和重要工業原材料。這一時期我國糧食進口的主要目的是互通有無,調劑餘缺,而國內糧食生產基本能夠滿足需要,因此,進口量維持在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