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周末重讀斯蒂芬·柯維的 The 7 Habits of the Most Effective People ,這本經典之作再次給了我新的啟發。書中推崇的前三個習慣——**主動出擊(Be Proactive)、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不僅適用於個人成長,更為投資理財提供了深刻的指導原則。在投資的道路上,是否投資、投多少、投什麽、如何投,這些基本問題如果缺乏清晰的認識和規劃,多年後很難收獲理想的回報。
投資的第一步:主動出擊
現金如果隻躺在銀行賬戶裏賺取微薄利息,在高通脹的未來幾乎注定貶值,甚至可能貶值得很快。錢不會自動生錢——這是我和先生在創業初期忽略的教訓。那幾年,我們忙於生意和養育孩子,無暇顧及投資,錯過了2012年後的美股超級牛市。好在期間我們購買了自住房,後來又升級到更大的房子,並投資了生意所需的倉庫,算是無意中踏進了房地產投資的門。然而,回過頭看,如果早早進行係統性的投資規劃,主動布局,收益可能會更可觀。
以終為始:明確投資目標
2017年,我們開始有意識地規劃投資方向,但最初為了省心,將證券投資全權交給財務顧問(FA),結果走了不少彎路。直到近三年,我們才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這讓我意識到,投資需要“以終為始”——明確目標是成功的關鍵。你是為了退休儲備、子女教育,還是追求財務自由?不同的目標決定了投資工具和策略的選擇。沒有清晰的方向,投資就像無頭蒼蠅,難以實現財富增長。
要事第一:優化資源配置
時間和資金都是有限的,投資需要聚焦“要事”。我對股票交易一直充滿興趣,很多年在自己的小賬戶裏操作,收益率甚至跑贏了大盤。但由於交易賬戶占家庭總資產的比例較低,整體影響微乎其微。從2023年底開始,我們大幅增加了股市投入,如今股票占總資產的比例已相當可觀。這讓我對投資的態度發生了轉變——當股票收益直接影響家庭財富增長時,學習和決策的質量變得至關重要。
拋給論壇朋友們的幾個問題
我想借此機會和大家探討:你的投資收益對家庭財務的影響有多大?
- 如果你的股票隻占總資產的5%,卻每天花數小時研究股市、瀏覽論壇,時間投入是否值得?
- 如果股票占了資產大頭,但你投入的學習時間卻很少,一旦方向錯誤,可能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你是否需要更係統地學習投資知識?
- 如果你持有一兩隻漲了10倍的股票,它們的占比是5%還是0.5%?是否需要重新調整資產配置?(注意,這裏說的是占總資產的比例,而非僅股票賬戶的比例。)
- 如果你年年炒股虧損,是否該重新審視投資方向,比如轉向指數基金、房地產或其他資產類別?
周圍不少朋友的理財方式較為“被動”:買了自住房,每月固定往401(k)賬戶存錢,設置好基金買入比例後便不再管理。很多人相信“美股百年趨勢向上”,但你還能投資多少年?50年、20年,還是10年?未來10年,美股一定比今天更高嗎?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隨著2025年年末將至,我正在複盤今年的投資得失,計劃多寫一些分享與思考。投資不僅是財富的積累,更是一場關於規劃、紀律和成長的旅程。感謝大家的跟讀,也期待聽到你們的投資故事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