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圈的事其實也挺複雜的。原因首先是美國不以論文為優先項,不像歐洲 亞洲 澳洲對論文那麽重視,這樣導致了一種等等心態。二是我們沒重視,總覺得就我們這一份,沒成想異國不同領域的人做了同樣的內容,當然這也是個佳話。第三是我當時語言可能還不夠成熟,草稿要改的成分多,導師沒時間就放放了,當然現在也不好,畢竟不是母語,和高中 本科就受英文教育的差的很多。
你說的短處 長處等等確實存在,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敢說,說的態度- sharp問題也得彬彬有利。物品這點做的非常好,特別是即興發言,雖然語言不是母語,但觀點 視角,說話的positive tone, 讓大家都高興。還有就是要注意場合,注意自己的身份,什麽時候該說,說什麽等等,非常重要。這些,我個人覺得比語言本身重要的多,記得Kisinger 說過一個類似的意思。共勉。
都過去了,也不是諾獎。這種情況在生命科學領域經常發生的。我今年準備立個研究課題,結合AI,極端氣候下的洪災等,理論框架用的是當年的研究內容。我導師他們要申請做的話肯定是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