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大家都在定投大盤指數。
“別選股、別擇時、拿住大盤”,成了理財界的標準答案。
約翰·博格的理念沒錯:低成本、長期分散、穩定增長。
但問題是:當所有人都這麽想時,市場邏輯開始變化。
一、被動投資的本質:平均買
大盤指數基金的運作方式很簡單:
不判斷、不挑選,進了大盤指數就買。
於是:
權重大、名氣大的公司被不斷買入;
小公司、邊緣行業被忽略;
資金越來越集中在少數頭部股票上。
這就造成一個怪現象:
指數在漲,但大多數成分股其實沒漲。
你看似買了“全市場”,
實際上買到的是那幾家巨頭的命運。
二、資金結構的後果:指數變鈍,好股狂飆
當被動資金越來越多,市場的資金流動就失去了“判斷”。
資金不是因為公司業績好而買股票,
而是因為有錢進基金,基金就要買股票。
於是出現循環:
大公司被動買入越多,股價越漲;
市值越大,權重越高,又被買得更多;
小公司被邊緣化,估值長期低迷。
結果就是:
指數整體漲不動,但少數真正優秀的公司狂漲。
就像今天的英偉達、微軟、特斯拉,
一家公司漲出半個市場的氣勢。
三、價格發現的失衡
被動投資的邏輯,是“市場價格已經公允”。
但當大部分人不再思考、不再分析、隻是機械買入,
價格發現的機製就慢慢失效。
公司之間的質量差異,被資金流抹平。
這時候,主動研究者反而更容易找到“錯誤定價”的機會。
市場越盲目,思考越值錢。
四、未來的格局
未來的市場,很可能是這樣的:
指數基金穩穩橫盤,平均年化回報下降;
少數優質公司、創新企業因為基本麵突出、資本集中而狂飆;
主動投資者通過研究、判斷、低吸高拋,重新獲得優勢。
也就是說:
當所有人都選擇平均時,主動思考反而是最大的邊際收益。
定投指數依然是好策略,它能幫你不掉隊。
但如果你想跑贏別人,
你必須重新學會判斷企業的好壞、理解行業的變化。
當資金越來越被動,
市場不會更聰明,
而主動選股的價值,才剛剛開始被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