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日本,經濟發達、生活富足、秩序井然、百姓安逸、彬彬有禮,是不少人心目中理想的國度;百年前的中國,國力羸弱、內憂外患,受盡淩辱。其中給中國人造成最大創傷的非日本人莫屬。他們在中國的國土上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直到今日,隻要一提“鬼子”二字,是個中國人,都知道,指的就是 – 日本人。
打個比方,如果今日的日本和日本人,麵對的一衣帶水的鄰國中國,如果還是百年前那個樣子,窮困、一盤散沙、軍隊不堪一擊,日本人如果沒有外力的約束,將會怎麽做?扶困濟貧、共同富裕;還是像百年前一樣,趁機攻入,再來個甲午海戰、南京大屠殺?
我的感覺是,現在的日本人,與他們的爺爺輩相比,並未改變,日本,還是那個日本,如果給他機會,它完全可能舊態複萌。
俗話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其實中國人沒改,日本人也沒改。
1.為何說日本人沒有改變?
11月7日,高市早苗在日本國會針對議員的詢問時提到:
如果中國對台灣動用戰艦,采取海上封鎖等行動,在某些狀況下,日本可能認定為“存亡危機”事態,自衛隊可能采取武力行動。
“存亡危機”這詞不陌生,九一八等事變、盧溝橋事變時,日本人就用過。
高市還聲稱,“如果台灣有事進入嚴峻局麵,必須做好最壞的準備。”
高市早苗麵對國內外排山倒海似的壓力,仍拒絕收回涉台言論,意味著什麽?
再看日本的民意。
據共同社於本月15日和16日實施的全國電話輿論調查顯示,高市內閣的支持率為69.9%,比10月份的上次調查上升了5.5個百分點。不支持率為16.5%。
報導指,鑒於高市在國會答辯中稱“台灣有事”可能構成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調查中詢問了受訪者是否讚成,結果顯示,“讚成”加上“傾向於讚成”占比48.8%,表示“反對”的占44.2%。對於高市提出的增加防衛費以強化防衛力的方針,60.4%的受訪者表示“讚成”,34.7%的受訪者表示“反對”。
這就意味著,一旦中日開戰,即便今日的中國已非昔日之中國,還將會有70%的日本人支持。如果開戰能得到以往一樣豐厚的收益,相信支持的人還會增多。
日本人變了嗎?沒有。
2.日本的特點


有一本經典作品,名為《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Patterns of Japanese Culture),是由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撰寫。該書於1946年首次出版,旨在分析和描繪日本文化的基本模式,特別是探討日本國民性格中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麵:象征唯美與和平的“菊”和象征尚武與侵略的“刀”。
書中對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做了一點經典描述:
“極度好戰又極度溫和
極度黷武又極度愛美
極度粗魯傲慢又極度彬彬有禮
極度頑固死板又極度靈活善變
極度恭順又極度討厭被使喚
極度忠誠又極度反叛
極度勇敢而又極度膽小
極度保守而又極度喜歡新事物”
這個片段將日本人性格中的矛盾性體現的淋漓盡致,卻又使其得到了完美的統一,也就形成了典型的日本性格。
就如書名一樣,代表著日本天皇族徽以及美學的“菊”與代表著日本武士文化及暴力的“刀”,兩個本來相互矛盾、極其不和諧,但在日本,他卻成為了和諧的整體,構成了日本這幅“畫”的組成部分。
正如書中所說,“人正是在日常細節中學習的”,這本書通過很多細節解答了有關日本及日本人的不少疑惑。
現在日本人給人的彬彬有禮和溫良恭儉讓印象不假,確實是日本人的特征,但千萬別忘了他們的另一麵,他們是南京大屠殺、731的製造者,給他們機會,他們完全可能再複製一個出來。
歐洲的德國其實與日本也很類似。所以千萬不要給他們擁核及聯合國入常的機會,讓他們永遠溫良恭儉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