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與一所大學的死撐和死挺

井民/原創
如果換個人,可能就再也撐不下去了。但王正敏院士還死撐著:“電視上播出了這封信,我看了一下,信上隻是列舉了一些小問題,但並不是說這些問題就屬實。所有的結果還要等中科院調查之後才能定論。”
他說的是當年推薦他的4/6院士,公開要求中科院將他除名,理由“一是他將個人專著《耳顯微外科》中的大部分內容拆為14篇文章放在他自己主編的《中國 眼耳鼻喉科雜誌》上發表,這些都是假論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研究論文放入院士申報材料中。”
對4位昔日伯樂所指那兩個事關學術誠信、職業道德甚至做人規矩的問題,王正敏院士居然視之為未必屬實的“小問題”,井民就隻能不客氣地說,年近八旬的王正敏院士,有些為老不尊了。
至於王正敏院士至今糾結於昔日的學生、助手今日的舉報人“為什麽那麽恨我”,而不是拿出有力的證據去反駁那位也姓王的學生在誣告或報複,知道了上述他對 4位昔日伯樂所指的態度,就不難知道,那也是他不肯悔過和悔改、既已“成功”就要死撐或死扛到底的冥頑,其實已經將他置於遠比舉報他的學生更可疑或可恥的 處境。同時,也讓人轉而更加相信他那學生的舉報,基本上非是出於所謂恩將仇報或挾嫌報複,而是秉承“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甚至“吾愛真相,為此不惜拋棄 吾師”信念,反倒有些公益甚至崇高了。
王正敏院士現今的飯碗所在複旦大學,目前的基調依然是死挺王正敏。對持續兩三年的王宇澄舉報王正敏申報院士時涉嫌學曆造假、學術抄襲、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複旦的回應除了可以排除“學曆造假”一條,其餘都是在作化學處理,即大事化小,重事化輕,典型用語便是“經查未發現王正敏存在學術不端,但確有學術不規範之處”。
複旦聰 明:“不端”是道德缺失,“不規範”是製度瑕疵。利用製度瑕疵得利,實際上就是人們熟悉的“打擦邊球”。照此邏輯,王正敏當年得到院士,就不僅不是不當得 利,甚至是智慧的碩果了。一所學校與一個人,在行事邏輯上如此驚人一致,就難怪時至今日他們一個死挺,一個死撐,態度都一樣地堅定,花樣都一樣地狡猾。
透析一下複旦目前作為的動因:在國內科學界尚無國產諾貝爾獎得主的當下,盡管已有幾十個院士,但多一個院士而不是少一個院士,對今天的任何一所大學來說,都是無法看輕的事情。因此,複旦有死挺王正敏院士的需求和動機,雖不可取,但可以理解。不過,這種“可以”能支撐到哪步,就得等中科院的最後裁定了。
不論中科院最終的裁定如何,王正敏院士的死撐和複旦的死挺,都有著未必美好的結局。若是舉報人和昔日4位伯樂的意見被采納,王正敏被打回原形,那對王本人的信譽肯定是毀滅性的,對複旦的聲譽,也至少是羞辱性的。從時下大學的院士多為教授一級,等而次之的是教授二級,脫去院士華服後的王正敏將在複旦獲聘教授二級,落差分明是已經滋潤了八九年的他無法承受的。而複旦,王的團隊,還有那個公司,一條不短的利益鏈也會隨之斷裂。
尤其是複旦將 承受的打擊,反倒可能會促使他們死挺到底。因為當年王正敏的推薦人劉新垣和姚開泰均院士現已公開承認,自己當年“把關不嚴”,並願意為此“承擔責任”。且 他們在提到自己當年為何把關失嚴時,坦率地承認了兩點原因:第一,“無法在短時間內核查他的學曆和全部的學術著作”;第二,“過分相信了複旦大學”。
有意思的是,地球人才由此終於得知,原來申報院士的材料,主要是由申報者個人的誠信作支撐,以及所在單位在審核。現在看來,這兩點都靠不住。在巨大的榮 譽和利益麵前,個人是會有空子可鑽就鑽,有擦邊球可打就打的。這是人性之惡,得有嚴密的製度或規矩來防範,不能相信“革命靠自覺”。同樣,在巨大的聲譽或 影響麵前,集體也是能挺則堅挺,不能挺也得死挺的,這姑且也可以被認為是人性惡的另麵表現,得靠第三方或獨立方去監督和把關。
明白了上述道理,也就不難明白,已經遭助手舉報得那般不堪,被輿論揭露得那般不善,被伯樂逼迫得那般不忍了,王正敏院士仍至今不肯引咎辭“士”,複旦仍至今不肯揮淚斬馬謖,與其說是在等待權威的裁定,不如說是在做最後的掙紮。

所有跟帖: 

本來院士隻是一種榮譽。不應該將巨大的利益掛上去。 -tzbcwbc- 給 tzbcwbc 發送悄悄話 tzbcwbc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09/2014 postreply 09:01:4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