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一哈:上海自貿區成大宗商品接軌國際的一條捷徑


隨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啟動建設,處於市場前沿的大宗商品將開辟行業發展新藍海。

 在“首屆自貿區與大宗商 品高峰論壇”上,生意社總編、首席分析師劉心田表示,上海自貿區建立後,不僅會大大提升轉口功能和物流功能,從而吸引大量高端製造、加工、貿易、倉儲物流 企業在此落戶。同時,上海有望成為泛亞地區的供應鏈樞紐,並建成世界領先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將為大宗商品貿易提供新的機會,上海自貿區或將成為我國大宗 商品貿易接軌國際的“一道門戶”和“一條捷徑”。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至2012年,借助大宗商品的“黃金十年”,國內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經曆了一 次由快速發展到理性發展期。交易品種大到煤炭、鐵礦石,小到兔毛、金銀花,近千個品種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的方方麵麵,但快速發展也讓整個電子交易市場孳生 了盲目和紊亂。論壇上發布的《中國大宗商品市場研究報告(第九版)》顯示,近些年關於交易市場的投訴與日俱增,虛假宣傳、欺詐交易、惡意炒作、卷款潛逃等 行為層出不窮;“蒜你狠”、“薑你軍”等價格失控事件背後都有交易市場的身影;更有肆無忌憚的電子盤與實體產業零掛鉤,空手套白狼地推出“準期貨”、“類 期貨”模式。報告稱,目前國內大宗商品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市場定位不明確、法律法規缺失,無法可依、投資建設市場成本較低,投資主體魚龍混雜、規模小各 自為營缺乏國際競爭、現貨企業參與力度仍不夠等。無論是期貨市場還是現貨市場,如果沒有解決現貨企業的貿易功能而希望一步到位就實現其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 功能是不現實的。如果沒有堅實的現貨基礎,所建的交易平台不但不是企業的風險規避工具,反而會成風險爆發平台。“雖說目前大型集團逐步參與交易市場的建 立,同時交易市場也逐步重視與現貨接軌,但就目前國內交易市場現狀來看,現貨企業參與度仍不夠,交易市場現貨交易比例仍有不盡人意之處。”劉心田表示。據 生意社調研,目前國內涉及現貨交易的交易市場僅占30%;而交易所現貨交割率在1%~8%之間,且交割率高於3%的交易所僅占11%。(中國經濟網11月 12日)

論壇:中國氣候融資有望撬動節能減排萬億元市場

  作 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氣候融資是對未來的朝陽性投資,有望撬動中國萬億元規模的節能減排龐大市場,中外氣候變化領域官員、專家在中國氣候融資論壇上 達成共識。國家發改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財政部中國清潔發展機製基金和國際非營利機構氣候組織11日在北京聯合召開中國氣候融資論 壇,探討如何彌補氣候融資缺口以及激勵氣候友好增長投資。“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是永恒的主題,更是朝陽產業。政策性資金在促進氣候融資中起到了連接國 內和國際、財政和金融、政府和市場的橋梁。”財政部清潔發展機製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陳歡說。陳歡說,中國政府在節能減排上每年投入相當大,但政府和政策性資 金仍不足以彌補龐大的資金缺口。隻有創新氣候融資手段,讓政府和市場有效結合來解決、緩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缺口,讓政策性資金起到“四兩撥千斤”的 作用,來鼓勵和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中國政策性基金在數量和規模上仍比較小,近年來每年中央財政用於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汙染治理等領域的專項資金在 2000億元左右。氣候融資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處於重要地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10月23日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融資會議上指出,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 一個關鍵是擴大應對氣候變化的融資規模。氣候融資是對未來的一種投資,低碳基礎設施的迅速發展需要注入大量公共資金。在滿足發展中國家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 方麵,私營資本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與會業內權威人士表示,中國在經濟轉型進程中的節能減排資金需求量非常大,每年資金需求達到萬億元規模。中國作為世界第 二大經濟體,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居於全球第一,由此產生龐大的節能減排市場機會。氣候組織全球總裁馬克·肯博在論壇上說,投資氣候變化領域是全球性的絕佳商 業機會,顯然中國已經看到並且抓住了它。(中國經濟網11月12日)

麥肯錫:全球1/5銀行將遭分拆或出售

  谘 詢機構麥肯錫認為,在通過“徹底的軌跡修正”來提升股東回報的過程中,全球大銀行中的20%可能遭分拆或被出售。麥肯錫在日前發布的銀行業年度評估中表 示,全球綜合性銀行的數量可能由目前的約25家減少到少於10家,因為這些銀行收縮對產品或地區的關注。報告稱,90家跨國銀行在仿效麥肯錫描述的五種不 同策略之一後獲取的回報上升。“看來並非不能做到,”麥肯錫董事、報告聯合作者Fritz Nauck日前說。“事關其他銀行如何做到這一點,以及行業將如何啟動整合,以使得整個行業的業績獲得提升。”據麥肯錫的報告,2012年全球銀行業的股 權回報率由上年的7.9%上升至8.6%,仍然低於10%-12%的平均股權成本。(新浪財經11月7日)

裏昂證券:三中全會後中國將放鬆能源價格管製

  在 為期四天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於日前結束後,中國可能宣布放鬆能源價格管控,可能就此打破維係多年的中石油、中石化雙頭壟斷局麵。“我們預計中國會宣布放 開資源價格並允許能源行業對更多私人資本開放,”裏昂證券油氣研究主管Simon Powell日前接受電話采訪時說。“任何可能出台的油價改革措施對於中石化都會略有積極意義,而天然氣價格的放開對於中石油將是利好。”中國利用三大國 有石油公司控製國內成品油價格,並以此確保海外原油供應滿足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中,中國石油規模最大。放開能源價格在政府智囊機構國務 院發展研究中心上個月發布的被稱為“383方案”的改革方案建議書中就已被提及。這份建議書中提出,放寬非常規油氣勘探準入、放開原油/成品油/天燃氣進 口限製、分割油氣管網業務、建立國內原油現期貨市場,政府不再直接給成品油定價。(彭博社11月12日)

高盛:美聯儲將於明年3月削減QE

  高 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日前接受CNBC采訪時稱,聯儲最有可能削減量化寬鬆的時間點是明年3月份的會議。他還預測屆時聯儲還會改變其前瞻指引。他說,我不認為耶 倫繼任聯儲前有任何削減QE的可能。伯南克不會在新舊交接之際通過縮減QE製造割裂。另一方麵,經濟複蘇還嫌微弱。而耶倫繼任後開始縮減則幹淨的多。這些 因素都讓三月削減變得合理。但考慮到耶倫比伯南克更偏鴿派,明年初需要重新評估一下。Hatzius也認為,在美聯儲官員決定開始削減QE之前,他們將評 估國會明年1月政治鬥爭的影響。市場預計,為了避免進一步財政緊縮,美國國會將達成一份“小範圍的財政協議”。他稱,在下次財政預算鬥爭中,美國國會將更 容易達成一份協議,這是因為即將到來的減支計劃涉及到了國防開支。Hatzius稱:“9月份,國會預算鬥爭是影響美聯儲決議的一個重要因素。美聯儲曾非 常擔心國會的政治鬥爭。”“我認為,美聯儲希望度過這個特殊階段後再削減QE。”(新浪財經11月12日)

國際清算銀行:澳礦業生產未來五年飆升四成

  根 據國際清算銀行發布的最新礦業報告顯示,澳大利亞礦業生產在未來5年內將飆升41%,一定程度上將彌補由礦業領域投資下滑造成的經濟影響。報告顯示,采礦 活動作為澳大利亞G D P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會從18.7%的比例上升至近20%。國際清算銀行基礎設施和采礦業主席阿德裏安·哈特對此表示,盡管麵對資源領域投資逐漸減少、建 築業繁榮褪色的境況,澳大利亞礦業仍將是拉動整體經濟的引擎。他說,“礦業生產的增長將繼續推升采礦業在澳大利亞整體經濟中的份額。”哈特同時表示,礦業 領域的投資預計將在未來5年內下挫20%,導致相關領域就業市場麵臨複雜前景。但他表示,礦業生產、操作、維修、設備管理等領域在未來5年將會帶動就業。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礦業主席喬克·奧卡拉漢表示,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和高成本使得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中50家中型礦業公司麵臨被收購的命運。(經濟參考 報11月12日)

仲量聯行:全球辦公租金香港第二 北京第三

  仲 量聯行日前發布“全球租金最昂貴的辦公地點”榜單,其中香港中環位居第2位,北京金融街和上海陸家嘴分別居第3位和第12位。仲量聯行研究報告顯示,來自 金融和科技行業的強勁需求正推高世界各地很多城市的辦公空間使用成本。2013年全球12大租金最昂貴的辦公地點均位於世界各地國際化程度極高且交通極其 方便的城市內,這些地區多為跨國企業總部、世界頂級人才和資本淨值最高的個人投資者聚集地。倫敦聖詹姆斯以125英鎊/平方英尺/年(約194美元/平方 英尺/年)位居榜首;緊隨其後的是香港中環,租金為105港元/平方英尺/月(約162美元/平方英尺/年);以及北京金融界,租金為750元人民幣/平 方米/月(約137美元/平方英尺/年);而上海陸家嘴以16元人民幣/平方米/天(約87美元/平方英尺/年)的租金位居第12位。上榜的還有日內瓦羅 納河大街、加州矽穀門羅帕克市、莫斯科克裏姆林地區、紐約曼哈頓中城區第五大道、新加坡來福士/濱海灣、巴黎香榭麗舍金三角地區、東京丸之內、蘇黎世 Uraniastrasse和閱兵廣場。仲量聯行表示,上榜的這12個辦公樓市場排名以該地區少數核心中央商務區的辦公樓租金為依據,不反映這些市場的平 均租金水平,同時也不反映客戶通常會支付的租金水平。(濱海時報11月8日)

俄羅斯經濟發展部:2030年本國石油產量將僅增1%

  俄 羅斯經濟發展部預測,2030年前,俄石油產量可達5.25億噸,較2012年增長1%。這一數字比去年該部預測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300萬噸。據俄地質 礦產署評估,2025年,俄原油產量將達5200萬噸,東西伯利亞的石油產量占俄石油總產量比重將從2012年的6.7%提高至16%(8400萬噸), 大陸架石油產量僅占3.5%(1840萬噸)。因此,石油價格上漲不會明顯刺激石油產量的增加,若價格下跌,石油產量將會減至4.5億噸。(俄羅斯《公 報》11月8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