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的細節出來了,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

本文內容已被 [ 089723 ] 在 2013-11-15 17:45:0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全麵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研究了全麵深化改革的若幹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一、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指導思想

  (1)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社會體製、生態文明體製和黨的建設製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麵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全麵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

  (2)全麵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麵體製機製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係、宏觀調控體係、開放型經濟體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製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製和文化生產經營機製,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現代文化市場體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製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製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製,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製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製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製機製,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製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製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製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3)全麵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製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體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係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4)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全麵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強烈的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形成係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製度體係,使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

  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根基。公有製經濟和非公有製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堅持公有製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製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製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5)完善產權保護製度。產權是所有製的核心。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製度。公有製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製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

  國家保護各種所有製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製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製經濟。

  (6)積極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製經濟,是基本經濟製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製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製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製經濟。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允許混合所有製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製,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組建若幹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

  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製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7)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製度。國有企業屬於全民所有,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必須適應市場化、國際化新形勢,以規範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國有資本加大對公益性企業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麵作出更大貢獻。國有資本繼續控股經營的自然壟斷行業,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

  健全協調運轉、有效製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製度,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深化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製度改革。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製,強化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追究。探索推進國有企業財務預算等重大信息公開。

  國有企業要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職務待遇、職務消費、業務消費。

  (8)支持非公有製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在支撐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麵具有重要作用。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製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製定非公有製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

  鼓勵非公有製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製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製度。

  三、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係

  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係,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9)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製度,在製定負麵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的管理模式。推進工商注冊製度便利化,削減資質認定項目,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把注冊資本實繳登記製逐步改為認繳登記製。推進國內貿易流通體製改革,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

  改革市場監管體係,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嚴禁和懲處各類違法實行優惠政策行為,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係,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製,完善企業破產製度。

  (10)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製。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幹預。推進水、石油(行情 專區)、天然氣、電力(行情 專區)、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政府定價範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行情 專區)、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完善農產品(行情 股吧 買賣點)價格形成機製,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

  (11)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製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縮小征地範圍,規範征地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範、多元保障機製。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範圍,減少非公益性用地劃撥。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製,合理提高個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

  (12)完善金融市場體係。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行情 專區)等金融機構。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推進股票發行注冊製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並規範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保險(行情 專區)經濟補償機製,建立巨災保險製度。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

  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製,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係,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落實金融監管改革措施和穩健標準,完善監管協調機製,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建立存款保險製度,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製。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金融市場安全高效運行和整體穩定。

  (13)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製機製,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製,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製,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幹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係。

  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製,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製。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製,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完善風險投資機製,創新商業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製。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依照規定應該開放的一律對社會開放。建立創新調查製度和創新報告製度,構建公開透明的國家科研資源管理和項目評價機製。

  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製,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製度。

  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製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14)健全宏觀調控體係。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防範區域性、係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健全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體係,推進宏觀調控目標製定和政策手段運用機製化,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價格等政策手段協調配合,提高相機抉擇水平,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形成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機製,推動國際經濟治理結構完善。

  深化投資體製改革,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企業投資項目,除關係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建立健全防範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製。

  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係,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製度,編製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建立全社會房產、信用等基礎數據統一平台,推進部門信息共享。

  (15)全麵正確履行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製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範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麵向基層、量大麵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

  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製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製,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

  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係和去行政化,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進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建立各類事業單位統一登記管理製度。

  (16)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深化機構改革。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製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製。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

  統籌黨政群機構改革,理順部門職責關係。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製。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體製改革。嚴格控製機構編製,嚴格按規定職數配備領導幹部,減少機構數量和領導職數,嚴格控製財政供養人員總量。推進機構編製管理科學化、規範化、法製化。

  五、深化財稅體製改革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製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製度保障。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製、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製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17)改進預算管理製度。實施全麵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製度。審核預算的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規範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一般不采取掛鉤方式。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製,建立權責發生製的政府綜合(行情 專區)財務報告製度,建立規範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製。

  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製,重點增加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財力缺口,原則上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調節。清理、整合、規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逐步取消競爭性領域專項和地方資金配套,嚴格控製引導類、救濟類、應急類專項,對保留專項進行甄別,屬地方事務的劃入一般性轉移支付。

  (18)完善稅收製度。深化稅收製度改革,完善地方稅體係,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推進增值稅改革,適當簡化稅率。調整消費稅征收範圍、環節、稅率,把高耗能、高汙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納入征收範圍。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製。加快房地產(行情 專區)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加快資源稅改革,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

  按照統一稅製、公平稅負、促進公平競爭的原則,加強對稅收優惠特別是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的規範管理。稅收優惠政策統一由專門稅收法律法規規定,清理規範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國稅、地稅征管體製。

  (19)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製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國防、外交、國家安全、關係全國統一市場規則和管理等作為中央事權;部分社會保障、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維護等作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逐步理順事權關係;區域性公共服務作為地方事權。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權劃分相應承擔和分擔支出責任。中央可通過安排轉移支付將部分事權支出責任委托地方承擔。對於跨區域且對其他地區影響較大的公共服務,中央通過轉移支付承擔一部分地方事權支出責任。

  保持現有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結合稅製改革,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

  六、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製機製

  城鄉二元結構是製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製機製,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20)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係。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保持長久不變,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允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

  (21)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製度,選擇若幹試點,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範運行。

  (22)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維護農民生產要素權益,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係,改革農業補貼製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製。完善農業保險製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允許企業和社會組織在農村興辦各類事業。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3)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製機製。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創新。建立透明規範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製,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債等多種方式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完善設市標準,嚴格審批程序,對具備行政區劃調整條件的縣可有序改市。對吸納人口多、經濟實力強的鎮,可賦予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建立和完善跨區域城市發展協調機製。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製度改革,全麵放開建製鎮和小城市落戶限製,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製,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製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係,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範接入城鎮社保體係。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製,從嚴合理供給城市建設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七、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

  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

  (24)放寬投資準入。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製,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

  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要切實建設好、管理好,為全麵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在推進現有試點基礎上,選擇若幹具備條件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

  擴大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允許發揮自身優勢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允許自擔風險到各國各地區自由承攬工程和勞務合作項目,允許創新方式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並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

  加快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商簽投資協定,改革涉外投資審批體製,完善領事保護體製,提供權益保障、投資促進、風險預警等更多服務,擴大投資合作空間。

  (25)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堅持世界貿易體製規則,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國各地區利益匯合點,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改革市場準入、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等管理體製,加快環境保護、投資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等新議題談判,形成麵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擴大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開放合作。

  (26)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推動內陸貿易、投資、技術創新協調發展。創新加工貿易模式,形成有利於推動內陸產業集群發展的體製機製。支持內陸城市增開國際客貨運航線,發展多式聯運,形成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對外經濟走廊。推動內陸同沿海沿邊通關協作,實現口岸管理相關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

  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允許沿邊重點口岸、邊境城市、經濟合作區在人員往來、加工物流、旅遊等方麵實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八、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製度建設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製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製度、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製度優越性。

  (27)推動人民代表大會製度與時俱進。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推進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理論和實踐創新,發揮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的根本政治製度作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製,提高立法質量,防止地方保護和部門利益法製化。健全“一府兩院”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製度。健全人大討論、決定重大事項製度,各級政府重大決策出台前向本級人大報告。加強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國有資產監督職能。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加強人大常委會同人大代表的聯係,充分發揮代表作用。通過建立健全代表聯絡機構、網絡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眾聯係。

  完善人大工作機製,通過座談、聽證、評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擴大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通過詢問、質詢、特定問題調查、備案審查等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28)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製度化發展。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在黨的領導下,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

  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係,拓寬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的協商渠道。深入開展立法協商、行政協商、民主協商、參政協商、社會協商。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谘詢製度。

  發揮統一戰線在協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意見。中共中央根據年度工作重點提出規劃,采取協商會、談心會、座談會等進行協商。完善民主黨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議製度。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點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各級黨委和政府、政協製定並組織實施協商年度工作計劃,就一些重要決策聽取政協意見。完善人民政協製度體係,規範協商內容、協商程序。拓展協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躍有序地組織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增加協商密度,提高協商成效。在政協健全委員聯絡機構,完善委員聯絡製度。

  (29)發展基層民主。暢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層選舉、議事、公開、述職、問責等機製。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推進基層協商製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監督機製,促進群眾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製度,加強社會組織民主機製建設,保障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的民主權利。

  九、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深化司法體製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製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30)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憲法是保證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權威。要進一步健全憲法實施監督機製和程序,把全麵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會忠於、遵守、維護、運用憲法法律的製度。堅持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普遍建立法律顧問製度。完善規範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製。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係和考核標準。健全法規、規章、規範性文件備案審查製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製,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

  (31)深化行政執法體製改革。整合執法主體,相對集中執法權,推進綜合執法,著力解決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問題,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製。減少行政執法層級,加強食品(行情 專區)藥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障、海域海島等重點領域基層執法力量。理順城管執法體製,提高執法和服務水平。

  完善行政執法程序,規範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全麵落實行政執法責任製和執法經費由財政保障製度,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製。

  (32)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改革司法管理體製,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製度,保證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

  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製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統一招錄、有序交流、逐級遴選機製,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製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職業保障製度。

  (33)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製。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製約機製,加強和規範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

  改革審判委員會製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製,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規範上下級法院審級監督關係。

  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錄製並保留全程庭審資料。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推動公開法院生效裁判文書。嚴格規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強化監督製度。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製度,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

  (34)完善人權司法保障製度。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進一步規範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製,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

  廢止勞動教養製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製度。

  健全國家司法救助製度,完善法律援助製度。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製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製度,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發揮律師在依法維護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方麵的重要作用。

  十、強化權力運行製約和監督體係

  堅持用製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製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必須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係,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35)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製約和協調機製。完善黨和國家領導體製,堅持民主集中製,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規範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幹部職責權限,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和職能,明確職責定位和工作任務。

  加強和改進對主要領導幹部行使權力的製約和監督,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

  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權力清單製度,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完善黨務、政務和各領域辦事公開製度,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

  (36)加強反腐敗體製機製創新和製度保障。加強黨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統一領導。改革黨的紀律檢查體製,健全反腐敗領導體製和工作機製,改革和完善各級反腐敗協調小組職能。

  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製,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製定實施切實可行的責任追究製度。各級紀委要履行協助黨委加強黨風建設和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的職責,加強對同級黨委特別是常委會成員的監督,更好發揮黨內監督專門機關作用。

  推動黨的紀律檢查工作雙重領導體製具體化、程序化、製度化,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線索處置和案件查辦在向同級黨委報告的同時必須向上級紀委報告。各級紀委書記、副書記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

  全麵落實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實行統一名稱、統一管理。派駐機構對派出機關負責,履行監督職責。改進中央和省區市巡視製度,做到對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全覆蓋。

  健全反腐倡廉法規製度體係,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防控廉政風險、防止利益衝突、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任職回避等方麵法律法規,推行新提任領導幹部有關事項公開製度試點。健全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機製,運用和規範互聯網監督。

  (37)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製度。圍繞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加快體製機製改革和建設。健全領導幹部帶頭改進作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機製,完善直接聯係和服務群眾製度。改革會議公文製度,從中央做起帶頭減少會議、文件,著力改進會風文風。健全嚴格的財務預算、核準和審計製度,著力控製“三公”經費支出和樓堂館所建設。完善選人用人專項檢查和責任追究製度,著力糾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風。改革政績考核機製,著力解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

  規範並嚴格執行領導幹部工作生活保障製度,不準多處占用住房和辦公用房,不準超標準配備辦公用房和生活用房,不準違規配備公車,不準違規配備秘書,不準超規格警衛,不準超標準進行公務接待,嚴肅查處違反規定超標準享受待遇等問題。探索實行官邸製。

  完善並嚴格執行領導幹部親屬經商、擔任公職和社會組織職務、出國定居等相關製度規定,防止領導幹部利用公共權力或自身影響為親屬和其他特定關係人謀取私利,堅決反對特權思想和作風。

  十一、推進文化體製機製創新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製改革。

  (38)完善文化管理體製。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係。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

  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製機製。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絡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製,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製,形成正麵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輿論工作格局。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新聞發布製度化。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製度,重視新型媒介運用和管理,規範傳播秩序。

  (39)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係。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製,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範圍內流動。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加快公司製、股份製改造。對按規定轉製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製度。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兼並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鼓勵非公有製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允許參與對外出版、網絡出版,允許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製作機構、文藝院團改製經營。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在堅持出版權、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製作和出版、製作和播出分開。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擴大政府文化資助和文化采購,加強版權保護。健全文化產品評價體係,改革評獎製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40)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協調機製,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製,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製。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麵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

  引入競爭機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

  (41)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係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理順內宣外宣體製,支持重點媒體麵向國內國際發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支持文化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等參與孔子學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設,承擔人文交流項目。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引進有利於我國文化發展的人才、技術、經營管理經驗。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十二、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

  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服務,更好滿足人民需求。

  (42)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製,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係,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麵的有效機製,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係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製,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推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改革發展。

  推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製,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製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製。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托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製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43)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製機製。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製,健全政府促進就業責任製度。規範招人用人製度,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製度障礙和就業歧視。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於創業新機製。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係,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係。增強失業保險製度預防失業、促進就業功能,完善就業失業監測統計製度。創新勞動關係協調機製,暢通職工表達合理訴求渠道。

  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結合產業升級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政府購買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更多用於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健全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服務保障機製,提高公務員定向招錄和事業單位優先招聘比例。實行激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整合發展國家和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把未就業的納入就業見習、技能培訓等就業準備活動之中,對有特殊困難的實行全程就業服務。

  (44)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製,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支付保障製度,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製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貼補貼製度,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增長機製。健全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由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機製。擴展投資和租賃服務等途徑,優化上市公司投資者回報機製,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製,加大稅收調節力度。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機製。完善慈善捐助減免稅製度,支持慈善事業發揮扶貧濟困積極作用。

  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製機製和政策體係,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係統,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範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

  (45)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製度。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製度,完善個人賬戶製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製,確保參保人權益,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堅持精算平衡原則。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製度改革。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製度、基本醫療保險製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統籌發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製。完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政策,擴大參保繳費覆蓋麵,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研究製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加快健全社會保障管理體製和經辦服務體係。健全符合國情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係,建立公開規範的住房公積金製度,改進住房公積金提取、使用、監管機製。

  健全社會保障財政投入製度,完善社會保障預算製度。加強社會保險基金投資管理和監督,推進基金市場化、多元化投資運營。製定實施免稅、延期征稅等優惠政策,加快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保險,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係。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係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係,健全殘疾人權益保障、困境兒童分類保障製度。

  (46)深化醫藥(行情 專區)衛生體製改革。統籌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製綜合改革。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健全網絡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製。加快公立醫院改革,落實政府責任,建立科學的醫療績效評價機製和適應行業特點的人才培養、人事薪酬製度。完善合理分級診療模式,建立社區醫生和居民契約服務關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加強區域公共衛生服務資源整合。取消以藥補醫,理順醫藥價格,建立科學補償機製。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醫保體係。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製度。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和機製。

  鼓勵社會辦醫,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社會資金可直接投向資源稀缺及滿足多元需求服務領域,多種形式參與公立醫院改製重組。允許醫師多點執業,允許民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範圍。

  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十三、創新社會治理體製

  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麵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47)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係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麵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範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係,協調社會關係,解決社會問題。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麵各層次利益訴求。

  (48)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係,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支持和發展誌願服務組織。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加強對社會組織和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引導它們依法開展活動。

  (49)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製。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製。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幹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製,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複議體製,健全行政複議案件審理機製,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係,建立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綜合機製。

  改革信訪工作製度,實行網上受理信訪製度,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製。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製度。

  (50)健全公共安全體係。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製度,建立食品原產地可追溯製度和質量標識製度,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製改革,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係和安全預防控製體係,遏製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製。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係,依法嚴密防範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

  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製,確保國家網絡和信息安全。

  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製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十四、加快生態文明製度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係統完整的生態文明製度體係,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製度、損害賠償製度、責任追究製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複製度,用製度保護生態環境。

  (51)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製度和用途管製製度。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製度。建立空間規劃體係,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製界限,落實用途管製。健全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製度。

  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製,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製,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製職責。

  (52)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製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製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製。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製,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製性措施。對限製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探索編製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製。

  (53)實行資源有償使用製度和生態補償製度。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麵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複效益。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汙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穩定和擴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範圍,調整嚴重汙染和地下水嚴重超采區耕地用途,有序實現耕地、河湖休養生息。建立有效調節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價機製,提高工業用地價格。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製,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製度。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交易製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製,推行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

  (54)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製。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汙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製度,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係統保護修複和汙染防治區域聯動機製。健全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製,完善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健全舉報製度,加強社會監督。完善汙染物排放許可製,實行企事業單位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製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製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十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

  緊緊圍繞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這一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著力解決製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創新發展軍事理論,加強軍事戰略指導,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係。

  (55)深化軍隊體製編製調整改革。推進領導管理體製改革,優化軍委總部領導機關職能配置和機構設置,完善各軍兵種領導管理體製。健全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和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製,推進聯合作戰訓練和保障體製改革。完善新型作戰力量領導體製。加強信息化建設集中統管。優化武裝警察部隊力量結構和指揮管理體製。

  優化軍隊規模結構,調整改善軍兵種比例、官兵比例、部隊與機關比例,減少非戰鬥機構和人員。依據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戰任務改革部隊編成。加快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深化軍隊院校改革,健全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的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係。

  (56)推進軍隊政策製度調整改革。健全完善與軍隊職能任務需求和國家政策製度創新相適應的軍事人力資源政策製度。以建立軍官職業化製度為牽引,逐步形成科學規範的軍隊幹部製度體係。健全完善文職人員製度。完善兵役製度、士官製度、退役軍人安置製度改革配套政策。

  健全軍費管理製度,建立需求牽引規劃、規劃主導資源配置機製。健全完善經費物資管理標準製度體係。深化預算管理、集中收付、物資采購和軍人醫療、保險、住房保障等製度改革。

  健全軍事法規製度體係,探索改進部隊科學管理的方式方法。

  (57)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在國家層麵建立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需求對接、資源共享機製。健全國防工業體係,完善國防科技協同創新體製,改革國防科研生產管理和武器裝備采購體製機製,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改革完善依托國民教育培養軍事人才的政策製度。拓展軍隊保障社會化領域。深化國防教育改革。健全國防動員體製機製,完善平時征用和戰時動員法規製度。深化民兵預備役體製改革。調整理順邊海空防管理體製機製。

  十六、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麵深化改革的領導

  全麵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確保改革取得成功。

  (58)全黨同誌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的關係,正確對待利益格局調整,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堅決維護中央權威,保證政令暢通,堅定不移實現中央改革決策部署。

  中央成立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

  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製,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把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完善幹部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製度,不斷提高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動改革能力。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健全黨的基層組織體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引導廣大黨員積極投身改革事業,發揚“釘釘子”精神,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為全麵深化改革作出積極貢獻。

  (59)全麵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堅持黨管幹部原則,深化幹部人事製度改革,構建有效管用、簡便易行的選人用人機製,使各方麵優秀幹部充分湧現。發揮黨組織領導和把關作用,強化黨委(黨組)、分管領導和組織部門在幹部選拔任用中的權重和幹部考察識別的責任,改革和完善幹部考核評價製度,改進競爭性選拔幹部辦法,改進優秀年輕幹部培養選拔機製,區分實施選任製和委任製幹部選拔方式,堅決糾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現象,用好各年齡段幹部,真正把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幹部選拔出來。

  打破幹部部門化,拓寬選人視野和渠道,加強幹部跨條塊跨領域交流。破除“官本位”觀念,推進幹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完善和落實領導幹部問責製,完善從嚴管理幹部隊伍製度體係。深化公務員分類改革,推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職級與待遇掛鉤製度,加快建立專業技術類、行政執法類公務員和聘任人員管理製度。完善基層公務員錄用製度,在艱苦邊遠地區適當降低進入門檻。

  建立集聚人才體製機製,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體製壁壘,掃除身份障礙,讓人人都有成長成才、脫穎而出的通道,讓各類人才都有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完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各方麵人才順暢流動的製度體係。健全人才向基層流動、向艱苦地區和崗位流動、在一線創業的激勵機製。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製度優勢,完善人才評價機製,增強人才政策開放度,廣泛吸引境外優秀人才回國或來華創業發展。

  (60)人民是改革的主體,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建立社會參與機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齊心協力推進改革。鼓勵地方、基層和群眾大膽探索,加強重大改革試點工作,及時總結經驗,寬容改革失誤,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為全麵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全黨同誌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銳意進取,攻堅克難,譜寫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曆史新篇章,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習近平就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決定的說明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現在,我就《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向全會作說明。

  一、關於全會決定起草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曆屆三中全會研究什麽議題、作出什麽決定、采取什麽舉措、釋放什麽信號,是人們判斷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施政方針和工作重點的重要依據,對做好未來5年乃至10年工作意義重大。

  黨的十八大之後,中央即著手考慮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議題。黨的十八大統一提出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製機製弊端,構建係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製度體係,使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們認為,要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項戰略目標和工作部署,必須抓緊推進全麵改革。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以來,已經35個年頭了。中國人民的麵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麵貌、中國共產黨的麵貌能發生如此深刻的變化,我國能在國際社會贏得舉足輕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堅持不懈推進改革開放。

  1992年,鄧小平同誌在南方談話中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回過頭來看,我們對鄧小平同誌這番話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們講,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正是從曆史經驗和現實需要的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複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麵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通過全麵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展麵臨的一係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當前,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麵臨一係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比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於深化改革。

  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經過深入思考和研究、廣泛聽取黨內外各方麵意見,決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研究全麵深化改革問題並作出決定。

  4月20日,中央發出《關於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研究全麵深化改革問題征求意見的通知》。各地區各部門一致認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全麵深化改革問題,順應了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的願望,抓住了全社會最關心的問題,普遍表示讚成。

  改革開放以來曆次三中全會都研究討論深化改革問題,都是在釋放一個重要信號,就是我們黨將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說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舉什麽旗、走什麽路的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全麵深化改革為主要議題,是我們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新形勢下堅定不移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體現。

  議題確定後,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文件起草組,由我擔任組長,劉雲山、張高麗同誌為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同誌、部分省市領導同誌參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進行全會決定起草工作。

  文件起草組成立以來,在將近7個月的時間裏,廣泛征求意見,開展專題論證,進行調查研究,反複討論修改。其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3次、中央政治局會議2次分別審議決定,決定征求意見稿還下發黨內一定範圍征求意見,征求黨內老同誌意見,專門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意見。

  從反饋情況看,各方麵一致認為,全會決定深刻剖析了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麵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未來走向,提出了全麵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麵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願景、新目標,匯集了全麵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反映了社會呼聲、社會訴求、社會期盼,凝聚了全黨全社會關於全麵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識和行動智慧。

  各方麵一致認為,全會決定合理布局了全麵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製、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係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麵深化改革的又一次總部署、總動員,必將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征求意見過程中,各方麵共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中央責成文件起草組認真整理研究這些意見和建議,文件起草組對全會決定作出重要修改。

  二、關於全會決定的總體框架和重點問題

  中央政治局認為,麵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全麵深化改革,關鍵是要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圍繞這些重大課題,我們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麵臨的一係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

  35年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係列問題。同時,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製度總是需要不斷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

  全會決定起草,突出了5個方麵的考慮。一是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任務。二是以改革為主線,突出全麵深化改革新舉措,一般性舉措不寫,重複性舉措不寫,純屬發展性舉措不寫。三是抓住重點,圍繞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回應人民群眾呼聲和期待,突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突出經濟體製改革牽引作用。四是堅持積極穩妥,設計改革措施膽子要大、步子要穩。五是時間設計到2020年,按這個時間段提出改革任務,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

  在框架結構上,全會決定以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為提領,按條條謀篇布局。除引言和結束語外,共16個部分,分三大板塊。第一部分構成第一板塊,是總論,主要闡述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總體思路。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構成第二板塊,是分論,主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6個方麵,具體部署全麵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其中,經濟方麵開6條(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麵開3條(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麵開1條(第十一部分),社會方麵開2條(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態方麵開1條(第十四部分),國防和軍隊方麵開1條(第十五部分)。第十六部分構成第三板塊,講組織領導,主要闡述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麵深化改革的領導。

  這裏,我想就全會決定涉及的幾個重大問題和重大舉措介紹一下中央的考慮。

  第一,關於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這次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這是因為,經濟體製改革仍然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一重大理論突破,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也說明,理論創新對實踐創新具有重大先導作用,全麵深化改革必須以理論創新為先導。

  經過20多年實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已經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市場秩序不規範,以不正當手段謀取經濟利益的現象廣泛存在;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後,要素閑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滿足並存;市場規則不統一,部門保護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大量存在;市場競爭不充分,阻礙優勝劣汰和結構調整,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好,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難以形成的。

  從黨的十四大以來的20多年間,對政府和市場關係,我們一直在根據實踐拓展和認識深化尋找新的科學定位。黨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從製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可以看出,我們對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在這次討論和征求意見過程中,許多方麵提出,應該從理論上對政府和市場關係進一步作出定位,這對全麵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考慮各方麵意見和現實發展要求,經過反複討論和研究,中央認為對這個問題從理論上作出新的表述條件已經成熟,應該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

  現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們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不斷提高,宏觀調控體係更為健全,主客觀條件具備,我們應該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上邁出新的步伐。

  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經濟發展就是要提高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獲得盡可能大的效益。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係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作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於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於政府和市場關係的正確觀念,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抑製消極腐敗現象。

  當然,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我們仍然要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不是起全部作用。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作用,也要發揮政府作用,但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職能是不同的。全會決定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優勢的內在要求。全會決定對健全宏觀調控體係、全麵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進行了部署,強調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第二,關於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堅持和完善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關係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重要支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有製結構逐步調整,公有製經濟和非公有製經濟在發展經濟、促進就業等方麵的比重不斷變化,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好體現和堅持公有製主體地位,進一步探索基本經濟製度有效實現形式,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全會決定強調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堅持公有製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製力、影響力。

  全會決定堅持和發展黨的十五大以來有關論述,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強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製經濟,是基本經濟製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這是新形勢下堅持公有製主體地位,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製力、影響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

  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製,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更多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國有企業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經過多年改革,國有企業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同時,國有企業也積累了一些問題、存在一些弊端,需要進一步推進改革。全會決定提出一係列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包括國有資本加大對公益性企業的投入;國有資本繼續控股經營的自然壟斷行業,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健全協調運轉、有效製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製度,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製,強化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追究;探索推進國有企業財務預算等重大信息公開;國有企業要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職務待遇、職務消費、業務消費。這些舉措將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製度、提高經營效率、合理承擔社會責任、更好發揮作用。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全會決定從多個層麵提出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製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的改革舉措。在功能定位上,明確公有製經濟和非公有製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產權保護上,明確提出公有製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製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強調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製度;鼓勵非公有製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製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製度。這將推動非公有製經濟健康發展。

  第三,關於深化財稅體製改革。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製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製度保障。現行財稅體製是在1994年分稅製改革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形成的,對實現政府財力增強和經濟快速發展的雙贏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形勢發展變化,現行財稅體製已經不完全適應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完善國家治理的客觀要求,不完全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也與財稅體製不健全有關。

  這次全麵深化改革,財稅體製改革是重點之一。主要涉及改進預算管理製度,完善稅收製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製度等。

  全會決定提出,要實施全麵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製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國防、外交、國家安全、關係全國統一市場規則和管理等作為中央事權;部分社會保障、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維護等作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逐步理順事權關係;中央可通過安排轉移支付將部分事權支出責任委托地方承擔;對於跨區域且對其他地區影響較大的公共服務,中央通過轉移支付承擔一部分地方事權支出責任。

  這些改革舉措的主要目的是明確事權、改革稅製、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加快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建立公平統一市場、有利於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現代財政製度,形成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製,更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財稅體製改革需要一個過程,逐步到位。中央已經明確,要保持現有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

  第四,關於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製機製。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趨勢沒有根本扭轉。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全會決定提出,必須健全體製機製,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全會決定提出了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製機製的改革舉措。一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係。主要是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允許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等。二是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主要是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試點。三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主要是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農業保險製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允許企業和社會組織在農村興辦各類事業;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製度、基本醫療保險製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統籌發展,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係。

  第五,關於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製度化發展。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推進協商民主,有利於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參與、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全會決定把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製度化發展作為政治體製改革的重要內容,強調在黨的領導下,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要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係,拓寬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的協商渠道;深入開展立法協商、行政協商、民主協商、參政協商、社會協商;發揮統一戰線在協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完善人民政協製度體係,規範協商內容、協商程序,拓展協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躍有序地組織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增加協商密度,提高協商成效。

  第六,關於改革司法體製和運行機製。司法體製是政治體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來,群眾對司法不公的意見比較集中,司法公信力不足很大程度上與司法體製和工作機製不合理有關。

  司法改革是這次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之一。全會決定提出了一係列相互關聯的新舉措,包括改革司法管理體製,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製度;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製,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製,讓審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嚴格規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製,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製度;廢止勞動教養製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等等。

  這些改革舉措,對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健全權責明晰的司法權力運行機製、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好保障人權都具有重要意義。

  第七,關於健全反腐敗領導體製和工作機製。反腐敗問題一直是黨內外議論較多的問題。目前的問題主要是,反腐敗機構職能分散、形不成合力,有些案件難以堅決查辦,腐敗案件頻發卻責任追究不夠。

  全會決定對加強反腐敗體製機製創新和製度保障進行了重點部署。主要是加強黨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統一領導,明確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製定實施切實可行的責任追究製度;健全反腐敗領導體製和工作機製,改革和完善各級反腐敗協調小組職能,規定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體現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規定線索處置和案件查辦在向同級黨委報告的同時必須向上級紀委報告;全麵落實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改進中央和省區市巡視製度,做到對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全覆蓋。

  這些措施都是在總結實踐經驗、吸收各方麵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第八,關於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製。網絡和信息安全牽涉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我們麵臨的新的綜合性挑戰。

  從實踐看,麵對互聯網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現行管理體製存在明顯弊端,主要是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權責不一、效率不高。同時,隨著互聯網媒體屬性越來越強,網上媒體管理和產業管理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變化。特別是麵對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用戶的快速增長,如何加強網絡法製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現實突出問題。

  全會決定提出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製。目的是整合相關機構職能,形成從技術到內容、從日常安全到打擊犯罪的互聯網管理合力,確保網絡正確運用和安全。

  第九,關於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隻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當前,我國麵臨對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內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雙重壓力,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而我們的安全工作體製機製還不能適應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搭建一個強有力的平台統籌國家安全工作。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加強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已是當務之急。

  國家安全委員會主要職責是製定和實施國家安全戰略,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製定國家安全工作方針政策,研究解決國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第十,關於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製和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製。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製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製度的一項重大改革,也是建立係統完備的生態文明製度體係的內在要求。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一定程度上與體製不健全有關,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人不到位,所有權人權益不落實。針對這一問題,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製的要求。總的思路是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開和一件事由一個部門管理的原則,落實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建立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職責的體製。

  國家對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行使所有權並進行管理和國家對國土範圍內自然資源行使監管權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權人意義上的權利,後者是管理者意義上的權力。這就需要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製,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製職責,使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和國家自然資源管理者相互獨立、相互配合、相互監督。

  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製和生態修複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隻管種樹、治水的隻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係統性破壞。由一個部門負責領土範圍內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製職責,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複是十分必要的。

  第十一,關於中央成立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全麵深化改革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單靠某一個或某幾個部門往往力不從心,這就需要建立更高層麵的領導機製。

  全會決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這是為了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證改革順利推進和各項改革任務落實。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是:統一部署全國性重大改革,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協調各方力量形成推進改革合力,加強督促檢查,推動全麵落實改革目標任務。

  三、關於討論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這次全會的任務就是討論全會決定提出的全麵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案。這裏,我給大家提幾點要求。

  第一,增強推進改革的信心和勇氣。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35年來,我們黨靠什麽來振奮民心、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麽來激發全體人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活力?靠什麽來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與資本主義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靠的就是改革開放。

  麵對未來,要破解發展麵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麵的風險和挑戰,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

  當前,在改革開放問題上,黨內外、國內外都很關注,全黨上下和社會各方麵期待很高。改革開放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我們在改革開放上決不能有絲毫動搖,改革開放的旗幟必須繼續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方向必須牢牢堅持。全黨要堅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

  第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光有立場和態度還不行,必須有實實在在的舉措。行動最有說服力。中央決定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這個有利契機就全麵深化改革進行部署,是一個戰略抉擇。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努力在全麵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有新突破,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

  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問題上,一些思想觀念障礙往往不是來自體製外而是來自體製內。思想不解放,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症結所在,很難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跳出條條框框限製,克服部門利益掣肘,以積極主動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舉措。

  提出改革舉措當然要慎重,要反複研究、反複論證,但也不能因此就謹小慎微、裹足不前,什麽也不敢幹、不敢試。搞改革,現有的工作格局和體製運行不可能一點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穩、沒有任何風險。隻要經過了充分論證和評估,隻要是符合實際、必須做的,該幹的還是要大膽幹。

  第三,堅持從大局出發考慮問題。全麵深化改革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麵的單項改革。“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大家來自不同部門和單位,都要從全局看問題,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舉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於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維、提前謀局。隻有這樣,最後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黨和人民事業發展要求。

  全麵深化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係統性、可行性研究。我們講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其中步子要穩就是要統籌考慮、全麵論證、科學決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改革和黨的建設改革緊密聯係、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麵改革措施相互牽扯,全麵深化改革就很難推進下去,即使勉強推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新華網)

(原標題:授權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

(責任編輯:DF062)


 

China to End Prison Labor Camps and Ease One-Child Policy



所有跟帖: 

為啥非要非死不可呢? -pta- 給 pta 發送悄悄話 pta 的博客首頁 (9 bytes) () 11/15/2013 postreply 06:43:28

你比喻不對等啊,應該說有本事不要用蘋果板腦才對. -pta- 給 pta 發送悄悄話 pta 的博客首頁 (82 bytes) () 11/15/2013 postreply 06:50:13

臉書落後了,美國小孩都不用了,:-) -089723- 給 0897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15/2013 postreply 06:43:45

social media不是好東西,我們都禁止小孩用,:-) -089723- 給 0897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15/2013 postreply 06:48:03

許多網絡遊戲平台都提供類似非死不可的功能.teen們基本上都在那裏. -pta- 給 pta 發送悄悄話 pta 的博客首頁 (25 bytes) () 11/15/2013 postreply 06:52:32

我已經把他們掃平了. -pta- 給 pta 發送悄悄話 pta 的博客首頁 (19 bytes) () 11/15/2013 postreply 07:02:43

你好好學學,:-) -089723- 給 089723 發送悄悄話 (330 bytes) () 11/15/2013 postreply 06:58:3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