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星巴克,媒體應該反思什麽?

◎帶刀客

 

一個國家級媒體在質疑別人時,一不小心把自己弄成媒體事件的主角,成為被質疑的對象,這是一件讓人情何以堪的事。

 

如你所知,近日央視質疑星巴克咖啡在中國售價畸高,存在暴利嫌疑。照理說,這是為中 國消費者維權,應該贏來一片喝彩叫好聲。可是在一個自媒體時代,發出不同的聲音已經成為常態,比較戲劇性的是,央視對星巴克高價咖啡的質疑招來的是網友的 大麵積質疑,甚至還有人特地排隊買咖啡表示支持。批評報道逆轉為免費的話題營銷,星巴克省下了大把廣告費,有理由關起門來偷著樂。

 

綜合網絡輿情,許多人力挺星巴克,其所持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幾點。

 

財經專欄作家葉檀認為這種道貌岸然的指責,缺乏經濟學常識,“星巴克在中國要維持高端消費品形象,要維持小資賓至如歸的感覺並不容易,咖啡店並不稀缺,消費者認可才會買單。”意思很明確,沒有強買強賣,誰愛喝誰喝,價格高也無可厚非。這樣的觀點有相當的代表性。

 

比較有意思的是,兄弟單位新華社也站出來對央視批評報道提出質疑,其所持角度同樣是 經濟學常識,“作為市場經濟的參與主體,企業的產品定價策略都是著眼於利潤最大化的,星巴克的高價必然是經過合理的評估,他們預期消費者的心理價位就是他 們對產品的定價。”而比央視境界更高的是,新華社指出要反思自己,“與其指責星巴克的定價高,不如反思一下為何我們沒有一家可以被廣泛接受的中式茶座連鎖 店呢?” 

 

相比較而言,網友的批評更具有發散性,也更犀利。一些網友將此前央視對麥當勞、肯德 基、蘋果公司等洋品牌的批評報道聯係起來,認為央視相關報道出自於“別有用心”的策劃,是戴著有色眼鏡的選擇性報道。網友又將這種選擇性報道與央視未能介 入某些敏感問題的報道聯係起來,從而陷入一種意識形態化的評判,凡是央視批評的就力挺,凡是央視褒揚的就質疑,顯示了網友對央視某些話題的報道缺席所導致 的不滿情緒。有網友作打油詩調侃道:“咖啡誠可貴,房子價更高。拿鐵非我愛,央視何其討?”不能說,網友質疑沒有道理,但同樣的,央視對一些話題報道的缺 席,並不意味著天然失去了對星巴克高價咖啡質疑的正當性資格,哪怕報道有漏洞,經不起專業挑剔,被監督對象都要對這種批評做出回應,給消費者一個解釋。

 

那麽,沸沸揚揚的“咖啡爭議”,媒體應該更多的反思自己,如何讓自己的批評更有力量?誠如民間格言所說:當你用一根手指指著別人,有三根手指指著自己。

 

對央視的批評,某種意義上就是媒體反思的路徑,比如批評要回歸常識,要專業化,選擇性報道要盡量避免,熱點話題、敏感話題盡可能不要缺席。這些在新聞報道的操作技巧上都具有借鑒意義。

 

但在更深的層麵上需要反思的是央視為什麽會將批評鋒芒指向高價星巴克咖啡?這裏涉及 到批評報道的心理基礎。一說到高價就勢必要和暴利聯係在一起,然後必然要指向“無商不奸”。這是一種站在道德製高點上的衝鋒。然而,道德製高點實在不是一 個堅固的批評支點,因為道德話題人言人殊,其中邊界難以捉摸。批評高價,但商人追逐利潤最大化又無可置疑,不違反商業倫理,更不違法。批評站在道德立場, 最後難免變成掰扯不清的鬼打牆。

 

在充分競爭的市場,消費者的鈔票充當了選票的功能。價格高又能賣得動,消費者願意買單,在這種情勢下批評咖啡高價,無異於批評消費者不理性,有崇洋媚外心理在起作用。可是,小資白領們進入星巴克,可能吸引他們的就是裏麵的舒心的環境和免費的網絡,和崇洋媚外不沾邊。

 

當輿論監督的基礎是一廂情願的道德製高點,被質疑幾乎是必然的。在一個全球化時代,對外來品牌的持續批評反而顯示一個媒體深藏在皮袍下的弱者心態,與一個崛起的大國自信包容的開放心態很不契合。

 

在一個眾聲喧嘩,大狗小狗都能叫的觀點市場,即便是央視這樣一個所謂省部級媒體在觀點市場上也隻能代表一種聲音,隻是平等發言權中的音量比較大的一個而已。

 

  沒有人能免於質疑,免於被監督,包括媒體自身,在一個多元觀點自由流動信息市場中,國家社會才能在比較鑒別中走向正常、健康和成熟。

所有跟帖: 

You didn't learn much 真正的西方理念 even though you live in Canada. -ZoyaWashington- 給 ZoyaWashingto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22:10:32

do you mean 他這樣神京濱方式的中文? -golflover- 給 golflover 發送悄悄話 (59 bytes) () 10/24/2013 postreply 18:13:3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