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70年代北京,中國變化忒大了

本文內容已被 [ berrywang ] 在 2013-10-16 11:10:2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1972 年2月尼克鬆訪華後,美國曾有一個文化訪華團在中國廣州、上海、北京、天津、濟南和唐山等地進行訪問。根據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周恩來外交活動大事記》 記載:1972年4月11日晚11時15分,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這個名為美國“關心亞洲學者委員會”友好訪華代表團。


1972年4月,北京,宣傳畫商店。

美國“關心亞洲學者委員會”友好訪華代表團獲得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接納。在其訪問行程給我們留下了大量有色彩的中國社會生活記錄,使我們今天能夠借助互聯網看到那已離我們遠去的年代。

北京,孩子。



銷售茶壺和杯子



北京,東風市場



北京街景



1972北京,書店。


當時的香煙盒



 

 

1968 年7月21日,毛澤東在《人民日報》關於《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調查報告)》的編者按清樣中加寫了這樣一段話:“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 裏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 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段話後來被稱為“七二一指示”。次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這篇調查報告和編者按語。編者按語說,這 個調查報告“提出了學校教育革命的方向”。

 

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



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在北京大學門前合影


同年9月,為了貫徹“七二一指示”。上海機床廠創辦了“七二一工人大學”,規定學製為兩年,學員畢業後仍回廠工作。此後,“七二一工人大學”的這種學製和教學模式逐步向全國的工礦企業推廣。 這是一組描述六十年代末起到七十年代初毛澤東時代工農兵大學生生活狀況的老照片。

 

美國《時代》周刊1971年4月26日刊登一篇文章,題為《竹幕後麵的兩位目擊者》。

全文如下:

薩 爾回到香港後說:“起初,好像到了另外一個星球上一樣。至少有兩天的時間,誰都不能十分肯定他看到的是什麽,接著,情況逐漸開始變得正常起來,我們開始看 到一個非常統一和非常有組織的社會和國家——總的來說很窮,但是絕對沒有痛苦和饑餓。我所得的印象是,這是一個非常團結、非常強大、不是靠警察或者強迫實 行紀律而是靠真正的信念維持的國家。在那裏看不到乞丐,看不到痛苦。”

 

薩爾說:“人們都有衣穿,衣料是藍色斜紋布的。”但是有些跡象表明人們是節儉的。“許多人穿著補了又補的衣服,但是沒有人穿得破破爛爛或者衣不蔽體。中國人顯然是健康的。我沒有看到有許多虛胖的人。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的國家,大多數人的氣色都是健康的。”

中國人的自信心給薩爾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一個不欠任何人的債的亞洲國家,因此,人們正眼看待他們,他們也正眼看待人們。看來他們對自己感到滿意,對他們的命運感到滿意,對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將向什麽地方走去。”他還發現人們稱道的共產黨中國的誠實作風仍然存在。“

有 一次,一個人走下三層樓把一個小錢幣——也許隻值美元一厘錢——交給菲施貝克,這是他喝了一杯咖啡找給他的錢。”在中國的生活中處處可以看到手續繁多的現 象。薩爾說:“乘坐出租汽車以後,司機一定得給我四張分開的票據,並且要填寫一張表格。同樣,離開旅館時花半小時算賬看來差不多也是正常的事情。”

 

薩爾發現北京“刮大風,狂風卷著塵土刮過天安門廣場。”廣場前麵的俄羅斯—哥德式的建築物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建築物似乎是為個子有十英尺高的一個種族修建的。北京的極為寬闊的大街有很多時間“安靜得出奇”,除了帶拖車的無軌電車外幾乎沒有其他車輛。

 

 

薩 爾說:“大街上每天有成千成萬輛自行車行駛,這是標準的交通工具。每天清早,人們可以聽到運載公社產品的大馬車的馬蹄聲以及一百萬輛自行車的鈴聲。”他發 現城市驚人地清潔。”整個那個地方都有一種不可思議的不浪費物資的觀念。我在任何地方都沒有看到垃圾箱。他們似乎沒有東西不加以利用。不僅大街上不亂扔東 西,而且也沒有一個城市通常有的那種亂堆東西的現象。所有東西都被處置掉了,這些東西被放到應當放的地方,並被加以利用。”

 

攝 影師菲施貝克追述道:“無論什麽地方,人們都是熱情的,健康的,有著圓圓的臉,紅潤的麵頰,雪白的牙齒。我隨時可以通過透鏡看到這種情景。他們顯然非常愉 快。當他們和你握手時,他們握得很緊。你隻好鼓掌歡迎,以避免握手。看來他們很高興看到外國人。陪同我們的翻譯人員說:‘我們希望還會有人來。’看來他們 並不十分知道正在發生什麽事情,也不知道是否還會有人到中國去。我們向他們保證說,還會有人去。”

美國記者眼中的71年中國北京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