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六省市財政收入超3000億 重慶增速全國第一
- 中國網 www.china.com.cn 2012-02-09 00:15
- 打印 | 轉發 | 評論
中國網2月9日訊(記者 姚慧婷)截止記者發稿,除海南以外,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不包括港澳台)財政收入的相關數據已經出爐。記者統計發現,全國六省市2011年財政收入超3000億元,廣東更是以近1.4萬億元拔得頭籌;縱觀東西部省份,財政收入差距明顯縮小,重慶以46.1%的增速位居全國第一。
18省市區財政收入超2000億元
2011年我國財政收入總體增長較快,達到103740億元,同比增長24.8%,是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物價水平上漲、企業效益較好及將原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管理等因素的綜合反映。縱觀各地公布的數據,廣東、江蘇、山東、上海、浙江、北京六省市財政收入超過3000億元,遙遙領先。北京、上海、浙江、山東四省市都在2011年成功邁入了3000億元“俱樂部”,較上一年有較大增長。
從數據中可以發現,2011年有18個省市自治區財政收入超過2000億元,也有不少省份跨入千億元“俱樂部”。
在18個財政收入跨入2000億元的省市自治區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西部省份的身影。重慶、陝西、雲南、內蒙古、四川這些位於我國西部經濟區域的省市自治區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
統計表明,中部地區省份財政收入相差不大,維持著2000億元左右的水平,增長較均衡。其中河南在中部地區以2851億元的財政收入領先。
五省市區同比增幅超四成
縱觀數據,全國各省市中有五個省市增幅超過了40%,這些省份分別是重慶、湖北、貴州、陝西、吉林。2011年重慶財政收入數據表現格外惹眼,不僅緊隨北京之後,位列西部各省市第一,財政收入也接近3000億元。除去廣東和上海,其餘省市自治區增速均超過兩成。
盡管去年限房、限車等調控措施影響了經濟增長,各省市財政收入仍是漲勢一片。另外,2011年西藏的稅收增長達87%,實現稅收9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54.7億元,增長49.2%。
據財政部1月公布的2011年公共財政收支情況看,我國全年經濟增長逐步放緩,企業利潤下滑,物價高位回落,特別是四季度後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減收較多,汽車和房地產成交量下降相關稅收減少,全國財政收入增長呈前高後低態勢。 (中國網財經中心)
附:
全國六省市財政收入超3000億 重慶增速全國第一
中國網 www.china.com.cn 2012-02-09 00:15
中國網2月9日訊(記者 姚慧婷)截止記者發稿,除海南以外,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不包括港澳台)財政收入的相關數據已經出爐。
記者統計發現,全國六省市2011年財政收入超3000億元,廣東更是以近1.4萬億元拔得頭籌;縱觀東西部省份,財政收入差距明顯縮小,重慶以46.1%的增速位居全國第一。
重慶去年地方財政收入超2900億元 預算55%用於民生 |
2012年01月04日 05:43:53 來源: 華龍網-重慶日報 |
華龍網訊 (記者廖雪梅)昨日,來自重慶市財政局的快報宣稱,2011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超過2900億元,地方財政支出超過3900億元,收支增幅雙雙超過40%。 分析地方財政收入超過2900億元的原因,市財政局有關人士認為,收入的高增長主要得益於全市宏觀經濟的拉動。2011年,在經濟轉型升級、內陸開放深化進程中,兩江新區建設提速、擴城戰略提升土地價值、筆電新興產業效益顯現,全市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發展動力增強,綜合效益更好,有力支撐了全市財政收入持續高位增長。 支出方麵,全市財政支出按照民生導向的要求,緊緊圍繞內陸開放平台打造、“五個重慶”建設、“民生十條”、“共富十二條”等決策部署,統籌兼顧,重點保障。去年全年一般預算75%用於了區縣和基層,55%用於了民生,讓老百姓更多地享受社會經濟發展成果。 在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市國稅、市地稅部門2011年強化征管,優化服務,稅收收入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去年,全市國稅總收入完成725億元,比上年增長19%,增收116億元;全市地方稅收累計入庫819.76億元,同比增長46.73%。 市國稅局有關人士介紹,受益於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去年全市汽車摩托車、煙草、電力、商業、房地產、金融、電子設備等13個重點行業稅收收入,占全市國稅收入比重超過70%。其中,商業稅收收入規模最大。去年,全年商業稅收完成130億元,同比增長20%,增收22億元。此外,汽車摩托車行業稅收完成100億元,煙草行業稅收完成66億元,金融和電子設備稅收分別完成35億元。 市地稅局有關人士認為,重慶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成績,在稅收領域已有明顯體現。內陸金融高地崛起,帶動我市金融業稅收穩定增長,小額貸款、擔保、投資、典當等其他金融業發展速度遠超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金融業,反映出我市完善金融服務體係,打造金融領域非對稱優勢成效逐步顯現。去年,市地稅局在大力組織收入的同時,全力配合“共富十二條”的啟動實施,切實減輕中低收入群體稅負;大力扶持微型企業發展,引導就業創業;加強社會保險擴麵征收工作,使得各險種參保企業和參保職工人數明顯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