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中國要錢做研究?

 

 

上周三,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在議會報告了財政開支計劃。我特地挑了一點科研方麵的政策來讀,消息不錯,英國科研投入有增加,資本投入從6億英鎊增加到11億英鎊,不過2010年凍結的46億科研經費繼續凍結。但是,在教育上,英國政府並不打算增加投入。因為英國幾乎所有大學都是公立大學,政府撥款起到了決定性作用。2012年開始,英國政府允許英國高校收取最高為9000鎊的學費,這個決定遭到了全國性抗議。然而,學生最終接受了這個現實。需要說明一點的是9000鎊在英國收入體係中意味著什麽。根據最新調查,一個英國四口之家,年收入達到36000鎊,就可以日子過得相當地體麵。試想一下,如果兩個孩子上大學的話,會讓你的體麵至少打個半折吧。

實際上,交學費是通過“學生交錢-政府貸款-學校領款”的方式變相地對英國大學進行了撥款。但是,這種窮政府救窮大學的處境,始終令人擔心英國大學的未來,特別是科研。因為根據英國國家研究理事會(類似於中國的自然和社會科學基金)的統計數據,從1999年至今,中國政府在科研上投入每年是20%的增長,2015年預計達到1200億英鎊。相反,今天看到一則消息,在2015-16年度,英國國家獎學金計劃從原來的1.5億英鎊砍到5000萬英鎊。這個獎學金的設立,本來是為了安撫2011年學費抗議風波的措施之一,給英國本土學生提供獎學金,然而現在計劃砍掉三分之二後,政府解釋說,這是削減,並非廢除,不過以後主要是給研究生提供獎學金了。

這種砍到三分之後的削減,也許要給一個委婉的稱呼,比如“大規模殺傷性式削減”。為這區區1億英鎊上的辯詞,確實體現了英國政府在資金上捉襟見肘的難處。特別是最近知道了這樣幾件事情之後,感觸更深。

一件事情是一位朋友要離開英國去新加坡,她來自澳洲,在牛津大學拿了博士,幹了幾年博士後,到了我現在學校做講師。現在,新加坡的大學給她配備獨立實驗室,一間屬於自己的辦公室。相比之下,我們是兩個人分享一個十平米的辦公室,一台50萬人民幣的儀器設備,從討論、再討論、又討論、還討論和采購花了一年,還是全係共享。

周末,碰到一位遊曆了英美的學者朋友,他說新加坡工資高,地方還是小點,澳大利亞最近幾年的高校待遇更好,勢頭更猛。對此,我略有耳聞,去年BBC節目上看到一名英國碩士畢業生,跑到澳大利亞,本來是惴惴不安,不怎麽費力拿到一份博士後工作,年薪居然在4萬英鎊左右。相比之下,在英國,博士畢業之後,經過幾輪博士後拚殺,拿到了講師職位的年薪一般也不到4萬英鎊。目前形勢來看,外國博士畢業之後,直接回國是最現實也是最真實的打算。

亞洲在高教和科研領域的大規模投入,應該會很快改變全球高等教育的格局。記得有一次,我碰到一位墨西哥學者,他在布裏斯托大學做到高級講師,相當順利。我們聊起彼此祖國的科研。他說自己的國家完蛋了,政府幹不過毒販,國家基本上被內戰式緝毒戰給撕裂了。他說好羨慕中國。我自我批評說,我們高等教育有點問題,搞大躍進。他說,但是你們至少擁有了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師,而且是自己的。我想了想,也是這麽個道理。

也許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在高等教育和科研中投入一直在加強。不過,很多人的看法也許不一樣。還是我最近一次閑談,碰到到一位華裔教授,他認為好的學者應該在自己領域建立全球性的聲譽,而不是過於依賴自己的中國背景。對於未成名的學者來說,這是個困境:建立聲譽需要錢來做研究,做研究申請錢,需要聲譽來支持。

如今英國科研經費使用策略,基本上是把小錢砍掉,集中大錢給大學者或者成名的團隊來做研究。對於那些處在事業起步階段的學者來說,名氣不夠,建立不起團隊,到處入夥耗費太多時間,所以需要一些“小額科研貸款”。麵對資金投入減少的英國學者來說,是否需要轉向中國或者亞洲尋求一些一起花錢的機會呢?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一個海不歸的自白:留英的抑鬱症
  • 救不救是政治,行不行看運氣
  • 英國大學排行榜就是一門“生意”
  • 默文•金的對與錯
  • 一個海不歸的自白:你在英國的語言
  • 所有跟帖: 

    到美國來。新人優先。隻要沒拿過grant,那怕82了,還是新人。:-)) -知人知麵- 給 知人知麵 發送悄悄話 知人知麵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04/2013 postreply 08:45:43

    這麽早就上網啦。。。? -gossypium- 給 gossypium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04/2013 postreply 09:01:2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