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我到英國,第一次買了一本當期的《時代周刊》,學到了一個新詞,叫brain drain,這種英文疊韻的造詞法很好玩。
文中分析了很多人離開美國,回到歐洲家鄉的故事。當時的歐盟和英國經濟蒸蒸日上,我記得那時候布裏斯托大街上,人人都喜氣洋洋,看不到店麵大批轉讓的招牌。
想不到八年之後,歐洲中落,故事的主角變成了中國人。
錢的誠意
周一,朋友在LSE組織了一場國內經濟開發區宣講會。主辦方是來自江蘇無錫惠山,如果按英國的架構來看,相當於倫敦西南部裏士滿區派出了一支20多人的代表團,來到北京海澱區的人民大學,要吸引該校的英國學生學者回來創業。
因為在大學參與過一些KTP(Knowledge Transfer Partnership)的活動,從熱情到冷淡,有過一個過程。最初不免自豪地說,自己是拿到這個獎的第一中國人,給自己加分。現在,特別是2009年之後,感覺英國資金相當緊張。我經曆的KTP活動,很多是培訓多,理論多,之後零零碎碎地給一點獎金。獲獎之後尋找投資,相當艱苦。
英國有風投(VC)、天使投資人(angles investment)的概念,但是,我聽一位在英的中國創業人士說,真正建立這套機製,僅有十來年的時間。因為KTP發展,美英曾經有過一個協議,英國科研的產業轉化,首先得到美國同意。這個協議近年剛剛廢止,才導致這個行業發展。
在英國,我曾經在得到過6個月免費使用一張辦公桌的待遇。相比之下,惠山屬於無錫市一個區,開出條件是100萬免費啟動資金,三年免租的100平米辦公室和100平米住房。此外,還可能得到300萬風投。我問了一下從2006年直到目前為止所在的區已經找夠了115個符合條件的創業者。
錢從哪裏來?回答是,這筆資金來自政府投資。這個讓我有些吃驚,在英國,無法想象在英格蘭六大都市(倫敦、布裏斯托、伯明翰、謝菲爾德、曼徹斯特、紐卡斯爾),能夠出資讚助。英國基本上是私人投資,相對來說,審核條件更加嚴苛。
當天的活動,典型的英國螺螄殼裏做道場,150多人居然擠滿在一個坡度很大的階梯教室,不知道到訪的人作何感想。
讓我印象很深的,代表團做的PPT展示。這個技巧一直是我比較中英兩國學生水平的指標,至於在政府部門,我印象中中國基本上沒有推廣。當天的那個PPT,版式有點華麗,在內容展示上,有數字和實例,並非泛泛而談,雖然感覺缺乏一些必要的聯係和過渡,但是已經讓我有點刮目相看的驚歎。
回去的理由
與brain drain玩弄構詞法一樣,對於留學人,中文也發明了一係列“海”字頭和“龜/歸”字尾的新詞,比如海歸,海待、海鷗、海藻、裸歸、大龜等。在現場我碰到一位比我早一年到布裏斯托讀博士的朋友,她問還有多少認識的人,在布裏斯托?
我說就剩我了,還在兩個城市跑。
其實,幾年前,我開始寫這個專欄,剛好組織了一批人回國參觀,自己沒去。這麽多年過去了,隊伍裏隻剩下一個人還在英國,其他都回去了。
回不回去,很自然是下一個問題。我和朋友沒有繼續這個話題。但是,這個問題,國內家人提過,朋友問過。我常常突然接到身邊朋友郵件,或者電話,說自己歸了。
記得有個朋友回國前,我跑到他那裏送行聊天。他在英國工作了快四年,剛來時候,我抱怨過英國不方便,痛罵BT沒效率。那天,他說,如果單位給他錢,他自己就這樣東跑跑,西看看,找不同的人聊天,然後寫成文字,這樣子過一輩子他也覺得舒服了。
他覺得這裏生活簡單。這幾年,我也常常在想這個“簡單”,甚至很多時候,感覺是脫光了看自己,站在英國這麵樸素的玻璃鏡子前。在這裏,你吃冷三明治做午餐;冬天火車站候車的椅子,是冰冷的鐵皮;路上,風太大,雨把你打了一身水,沒人給你打傘。
這番經曆之後,看鏡子裏的自己,是一個簡單平常的生物,才明白自己所要的是什麽,知道自我中心是最好的人生法則。熱鬧的中國更像是一個舞台,觀眾的熱情與你的自我評價,交相輝映。要想在那個舞台上,成為舉手投足,牽動台下視線的人物,這是一種很美好的“明星夢”。
假如這種禪定般的冰冷的人生觀,與火熱的中國生活接觸,也許是冰火兩重天,也許是冰釋雪融。
於是,我那天問開發區的負責人,你對英國留學的人有什麽印象?他說還不清楚,英國回去的少。我說,你是不是覺得他們都有點怪怪的,和美國回去的不一樣?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