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平均壽命僅30年說明啥?

本文內容已被 [ 臘腸西 ] 在 2013-05-28 17:14:0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中國建築平均僅30年,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真實財富要比紙麵GDP數據低得多。

我國的建築壽命極短,環境汙染極大。今年2月,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解讀《綠色建築行動方案》時,表示一些地方大拆大建,建築使用壽命遠低於設計使用年限。

明確的說法來自住建部官員,2010年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上說,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麵積,相當於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而隻能持續25-3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築節能與科技司司長陳宜明表示,“我國建築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據對磚混結構、全現澆結構和框架結構等建築的施工材料損耗的粗略統計,在每萬平米建築的施工過程中,僅建築垃圾就會產生500~600噸;而每萬平方米拆除的舊建築,將產生7000~12000噸建築垃圾而中國每年拆毀的老建築占建築總量的40%。”

國人不必擔心從40年到70年不等的土地使用年限,通常不到40年,房屋就被拆了。

被拆或者由於質量不佳,樓脆脆、樓歪歪必須拆。今年3月,媒體披露深圳海砂房,未經處理的海砂含有超標的氯離子,將嚴重腐蝕建築中的鋼筋,想像一下目前房價一級高的深圳,20年後各個大樓東倒西歪的慘狀。不止深圳,福建平潭等地海砂危樓早經曝光,潛規則卻屢禁不止。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季元振先生指出,現在的設計標準一共有兩個:90%以上的建築的“建築設計合理使用年限”是50年,隻有極為重要的建築是100年。這個50年的標準是以木結構、人均壽命在50年之內製訂的標準,將這種農耕時代的標準用於當今,是不可思議的標準滯後。

大量拆遷主要是因為經濟利益,舊建築擋住了賣地生財之路,當地土地無法獲得高額溢價,再受歡迎的樓也非拆不可。如投資2.5億的沈陽五裏河體育場,僅僅使用18年就被拆除,原因是此地塊要高價拍賣。再如重慶永川市會展中心,耗資4000萬,建成僅僅五年,就要為五星級酒店讓路,以3000萬元收購會展中心的礦業老板投資2.5億元決心建成永川市第一座五星級酒店,原來的渝西地標建築被淹沒在一堆酒店中。此類拆除不勝枚舉,原因不外乎土地溢價,重新規劃。

大量的規劃是短視的。以合肥維也納森林花園小區為例,該小區1號商住樓蓋到16層,卻被整體爆破,當地市政府的說法是,該小區影響了合肥城市景觀中軸線黃山路與大蜀山之間的山景,爆破之後可以將貫穿省城東西的黃山路“拉直”。審批與規劃變成笑談,沒有人因此受損,更沒有人被問責,因為拆除之後重建GDP有增無減。連上海這座中國管理最精細的城市,因為外灘通道綜合改造工程,使被稱為“亞洲第一彎”的延安東路高架外灘下匝道,僅僅11年後就被拆除,而這座高架橋設計壽命長達100年。

大量的資源被浪費,大量的垃圾四處充塞,大量的財富被毀壞,而GDP卻高漲不衰。GDP算的是流量,反映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卻不能反映原有的財富被毀壞的情況,更不能反映生態惡化、環境汙染種種社會成本。湖南的有色金屬產值上升,而江湖的重金屬汙染、湖南鎘大米風險,卻不會被納入GDP。

說得極端一點,文革時期的破四舊砸掉那麽多古建築、毀掉那麽多文物、消滅那麽多存量財富,幾乎顛覆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基礎,但是,隻要在老建築原地建一個難看的小破房子,隻要蓋兩幢工人新村,GDP就能上升。

我們有GDP,卻沒有真正的財富;我們有GDP,卻沒有青山綠水;我們有GDP,還有不知道何處掩埋的無窮垃圾。

短命建築興起,印證了GDP的創造過程,和財富的毀滅過程。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