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jihuoCaij (兩條小魚兒), 信區: Postdoc
標 題: 去意彷徨—寫在回國的旅途上的遊子感言
發信站: BBS 空間站 (Sun Apr 21 03:52:59 2013, 美東)
在前往洛杉磯的飛機上,我寫下自己在美國最後的感言,作為一個普通中國
學者在這個國度數年經曆的一個見證,留在MITBBS上,供後來者參考。
留學,尤其是留學美國,是我們這一代人最終極的夢想,所有對中國現實的
不滿和遺憾,都化成了對這個夢想的追求,我當然也不例外。在國內工作過一段時間,
對國內科研的問題和現狀,了解得是比較清楚的,所以希望在美國實現自己對科學理想
的追求。國內安逸的生活,單位的房子,穩定的職位,甚至扣留護照的威脅,都沒有阻
擋我的腳步。我夢想,我努力,我來了。
和許多成功人士不同,我來到的學校和導師是如此的沒有名氣,研究的領域
是如此陌生和冷門,這一切都給我的美國之旅蒙上了濃重的陰影。但我天生就是一個能
夠克服困難的人,無論其他人如何看待我的前景,我一直努力著。幾年很快過去了,在
經過無數的困難,無數的艱辛,無數的屈辱,我的文章發表了,至少我有了一些資本,
用來選擇我的未來。這期間我經曆了很多個第一次。第一次申請博後職位並辦理簽證,
第一次乘坐國際航班過安檢,第一次在美國實驗室工作並開始用英文進行所有的研究,
第一次住有中央空調的房子而且還和陌生人合租,第一次開銀行賬戶使用支票,第一次
申請信用卡網上購物,第一次買車考駕照開車上路上高速,第一次自己燒烤開party,
第一次去美國的診所看病,第一次陪老婆做產前檢查並陪她生小孩,第一次去迪斯尼和
海灘,第一次辦waiver和H1B,甚至第一次試圖申請綠卡。。。我不停的碰到第一次,
每一次我都對要經曆的事情毫無概念,都必須通過網絡來了解來計劃,最終做成每一件
事情,這對於個人能力的鍛煉,無疑是極大的。我個性中比較依賴他人的習慣被徹底改
造了,我很樂觀的認為,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和計劃,在這個鼓勵個人發展的國度我一
定能把握自己的命運,選擇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
但我錯了。許許多多以往的因素和來美國以後出現的因素,決定了我無論如
何都不能成功,後麵的經曆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以往的因素,其實就是我自己的因素。我在中國呆的太久了,我的血液裏
浸淫了太多中國人的特質,卻又缺乏適應西方世界的特質,我的不成功是難以避免的。
從語言上,我更喜歡說中國話,看中國劇,聽中國話,寫中國字,而英語始
終隻能是第二外語,這種習慣在美國其實就是loser的同義詞。不僅如此,我還在家裏
說中文,這簡直就是殘害我們的下一代,讓她成為未來的loser。
從文化上,我喜歡中國古典文學遠勝於希臘羅馬文學,我喜歡中國歌曲影視
遠勝於美國大片,比起那些熱衷於美國肥皂劇的中國同事,我更願意看一些同中國有關
,浸透中國文化氣息的片子。我理解美國文化中關於平等,獨立和尊重人權的精神,但
我可能更習慣中國的人情味和長幼有序。這些都是無可救藥的習慣,我注定是很難融入
到美國的文化氣息中,我隻能是一個傳統的中國人。
從信仰上,我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盡管對很多主義我都持懷疑態度,但起
碼我是不信神的。但我吃驚的發現,來自中國這樣一個沒有濃厚宗教傳統的國度的人們
,似乎格外熱衷於信仰主和基督。我研究的是生命科學,而達爾文的進化論是這門學科
的基石。我深刻的理解神創論和進化論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所以堅定地選擇不加入教
會。但我很快發現,在美國的華人隻有一種公共社交的方式,那就是教會;而融入主流
社會的最佳途徑,就是加入教會,最好不是華人教會,而是加入白人教會。我第一次感
覺如此的孤立,既無法融入教會的人脈網絡,又隔離於冷漠的華人非宗教交際圈,可謂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拒絕成為基督教的信仰者,無疑是我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事業上,我沒有美國的phD學位,這本身就意味著黯淡的前途。比起很多在
美國讀書的同學,我的競爭力明顯的要弱很多,加上專業的轉換,我的優勢就更少了。
事業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人脈,MITBBS上通行的觀點認為,博士和博後實驗室的水平和老
板的影響力,將決定一個人在美學術生涯的成敗。而這一切,在我申請來美國之前就已
經注定了失敗的命運。
至於來美國以後的因素,其實也極端的不利。我經曆的所有老板都不屬於
nice的老板,都沒有能力支持我長期的研究和職業發展。他們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生存危
機,所以不可能去認真考慮屬下的利益。常年的辛苦勞作,反複的更換職位,時時存在
的解雇威脅,文章的署名爭議,家庭的失和,子女教育問題,身體狀態的每況日下,一
個一個向我襲來。我不是不能做研究,也不是沒有好的idea,但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
前途實在不容樂觀。
做教授希望渺茫,做博後難有突破,改行缺乏信心,綠卡遙遙無期。我曾經
問過很多博後,他們的前途是怎樣的。他們的回答驚人的相似,“混飯吃!”;我接著
問,在哪裏不能混飯吃呢,何必非要做奴隸般的博後?答案是“為了小孩的教育!”。
但小孩真的喜歡這種教育麽?我們這些生活在美國最底層的父母,真的都能培養出哈佛
耶魯的高才生麽?我很懷疑。如果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事業不穩定,小孩也不很成器
,也買不了房,那時我該如何解釋自己來美國的原因呢?其實大多數人到了那個年齡,
就是這個狀態。或許美國綠卡或是公民身份是個不錯的獎勵,但在美國經濟蕭條的大背
景下,這張紙的作用,其實隻是一個心理安慰而已,否則不會有那麽多人放棄這張紙回
到中國。
說心裏話,我是很喜歡美國的。在所有西方國家裏,它對移民的態度是最寬
容的,也是移民夢最容易實現的國度。但中國和美國的文化落差實在太大了,每一個試
圖跨越這種落差的中國人都會感到太大的壓力;尤其是我這種很晚才來到美國的很傳統
的人,這個落差幾乎是無法跨越的。我不想把自己離開美國的原因定義為遇到了超級
mean的老板或是作研究的運氣差。我感覺文化的差異是根本的原因。我的經曆決定了我
喜歡美國但我熱愛中國,我願意最終呆在中國做持久的研究而渴望經常訪問美國作學術
的交流,所以我放棄了很艱難才爭取到的美國這邊的offer,坦然回國了。我不介意被
貼上“loser”的標簽,但真正的成敗還要很多年才能證明,這也是我回國以後發奮努
力的一個原動力。
至於在美國出生的那位小公民,她可以在很多年以後做出自己的選擇,作一
個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這完全是她的權力。我們所能做的僅僅是給她一個選擇的權力而
已。這次美國之旅,種下很多的因,將在未來很多年結出很多的果,是苦是甜,冷暖自
知了。
洛杉磯快要到了,那裏的海關將是我美國之旅的最後一站。回望這個陌生而
熟悉的國度,我就要說聲再見了。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再見不是意味著永別,而是說
後會有期。我最關心的是接下來跨越太平洋的漫長之旅的終點,那個曾經如此熟悉而現
在又有些陌生的國度,你真的歡迎浪跡天涯的遊子嗎?
我就要回到那個生我養我的故土,回到試圖屏蔽MITBBS的厚重幕牆的那一邊
,我還能回到過去的生活嗎?我感到無比興奮,又無比的憂慮。人在歧路,怎能不去意
彷徨?
但遊子已很累了,媽媽,我要回家了。
(我將默默地祝福在美國的朋友們,希望你們能實現美國夢,就像希望自
己能實現中國夢一樣;由於網絡的屏蔽,我將隔絕於你們,隔絕於MITBBS,但我的心靈
與你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