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基礎研究是社會發展原動力

“今天,人們似乎還和兩百年前一樣麵臨著同樣的問題:當我們還未解決能源、疾病、人口過剩等困擾社會發展的燃眉之急時,到底應不應該建造衛星探索廣闊宇宙,或者發明加速器去探索微觀宇宙?”

 

    9月18日,在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23屆院士大會上,諾貝爾獎得主、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在大會特邀報告《科學與發展》的開頭就拋出了這樣的問題,引發全場來自60多個國家500餘名科學家的深思。

 

    丁肇中說,德國物理學家與哲學家克裏斯托弗·希騰貝格兩百多年前提出:發現一種治牙痛的辦法隻要花費很短時間,且比發現另一個星球對大多數人來說更有使用價值。那麽,為什麽要作基礎研究呢?

 

    對此,丁肇中的回答是:雖然從根本上,作出重大基礎發現的科學家是出於對自然界的好奇心而非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才探索世界奧秘的,但 這些成果依然惠及全人類。他表示,從上世紀初開始,基礎科學研究方麵的進展就在推動社會不斷進步。事實上,我們正享受著由基礎研究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技術成 果,如通訊、電腦、醫療等諸多領域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基礎科學研究大多需要花費漫長的時間,經費消耗巨大,並且短時間又根本看不到任何成果。國際空間站太空磁譜儀(AMS)就是一項這樣的研究。”丁肇中說。

 

    作為AMS計劃的總主持人,丁肇中表示,宇宙中的反物質與暗物質等議題是近代物理學的基礎。因此,AMS實驗的第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占宇宙空間90%的暗物質,其次是尋找由反物質組成的宇宙。

 

    該工程集合了15個國家、60個研究機構、近600名一流物理學家的合力,才在2011年5月由美國航天飛機“奮進”號送上國際空間站開始搜集資料。然而,其最終能否完成預設的研究任務,多久完成研究任務,都還是未知數。

 

    丁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由於基礎科學研究的風險,才使當今科學界對於研究項目的開設存在巨大爭議:是支援“無用的”基礎科學研究,還是將資源集中於技術轉化和應用研究?

 

    他表示,很多人認為如果一個國家想要在技術和經濟方麵具有競爭力,就必須集中力量發展立即產生市場效益的實用性技術,才能使經濟持續發展。然而,從曆史的經驗來看,這種觀點目光短淺。

 

    丁肇中說:“如果一個社會將自己局限於技術化,經過一段時間,基礎研究不能發現新的知識和新的現象,也就沒有什麽價值可以轉化了。技術的發展生根於基礎研究,沒有基礎研究和教育方麵的投資,發展經濟的實用主義途徑是不可能持久的。”

 

    “基礎研究的原始動力是人類的好奇心,而基礎研究是新技術和工業發展的原動力。”丁肇中說。

(中國科技網)

所有跟帖: 

在沒飯吃的時候就少搞一點基礎研究,首先要生存,小康, -europe- 給 europe 發送悄悄話 europe 的博客首頁 (57 bytes) () 03/08/2013 postreply 00:41:28

回複:丁肇中:基礎研究是社會發展原動力 -北國之夢- 給 北國之夢 發送悄悄話 北國之夢 的博客首頁 (64 bytes) () 03/08/2013 postreply 01:43:3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